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数学试卷 - 初中二年级数学试题 - 正文*

初二数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2014-5-11 0:16:25下载本试卷

初二数学文本框: …………………密……………封……………线……………内……………不……………准……………答……………题……………………文本框: 班 级_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成绩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 5的平方根为____________,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_____.

 2. 若一个n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它的内角和的,则n=_____,此n边形的对角线

有_______条。

 3. ,当ab<0时,化简=____________.

 4.  ABCD中,∠A-∠B=80º,则∠C=_______,∠D=_______.

 5. 当a<2时,化简=________,计算=________.

 6. 比较大小:-4_______-,_______.

 7. 梯形的上底长为6cm,中位线长为9cm,则它的下底长为_______,两条对角线的

中点的距离为___________。

 8. 若代数式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9. 方程的根为____________.

10. 矩形的两条对角线夹角为60º,一条对角线与

短边的和为15,则长边的长为______.

11. 在△ABC中,AD⊥BC于D,AB、AC的中点分别为E、F,若AEDF为菱形,

则△ABC需满足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一个你认为适当的条件)

12. 已知关于x的方程没有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

13. 在四边形ABCD中,给出下列条件:① AB∥DC  ② AD=BC   ③ ∠B=∠D,

以其中两个条件作为题设,另一个作为结论,写出一个真命题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4. 下列根式:中最简二

次根式的个数是(  )  

A. 2           B. 3           C. 4           D. 5

15. 在① 圆  ② 等腰梯形 ③ 正三角形 ④ 正方形  ⑤ 平行四边形中既是轴对称

又是中心对称的图形是(  )

    A. ① ②        B. ③ ④        C. ① ④       D. ① ⑤

1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是-4的算术平方根          B. 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C. 8的立方根是±2              D.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17. 四边形ABCD中,∠A、∠B、∠C、∠D的度数比为1∶2∶6∶3,则∠D等于(  )

    A. 60º          B. 75º          C. 90º          D. 120º

18. 顺次连接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得四边形EFGH,

要使EFGH为菱形,应添加的条件是(  )

A. AB∥CD   B. AC=BD   C. AB=CD   D. AC⊥BD

19. 已知xy=,x-y=,则(x+1)(y-1)的值为(  )

    A.  B.    C.     D.

20. 矩形纸片ABCD沿DF折叠后,点C恰好落在AB边上的E点,

若∠ADE=30º,AB=6,则梯形ABFD的中位线长为(  )

A.     B.      C.    D. 不能确定

21. 若,则的值等于(  )

    A. 0        B. -1      C. -2002   D. -2001

三、解答题

22.(本题10分)

    ① 计算:

    ② 解方程:

文本框: …………………密……………封……………线……………内……………不……………准……………答……………题……………………文本框: 班 级_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23. 化简求值(本题12分)

    ① 已知,求代数式的值。

    ② 已知,求的值。

24.(本题6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另一根的平方,求k的值。

25. 应用题(本题8分)新疆部分地区发生较强地震,某校甲、乙两班积极向灾区捐

款,恰好两班都捐了360元,已知:甲班比乙班多5名学生,乙班比甲班平均每

人多捐了1元,求乙班平均每人捐了多少元?

26. 证明题(本题6分)已知,梯形ABCD中AD∥BC,

M、N为两腰AB、CD的中点,ME∥AN交BC于E,

求证:AM=EN。

27.(本题8分)矩形ABCD中,AE⊥BD于E,若BC=6,∠CBD=30º,求CE的长。


28. 作图题(本题8分)作一等腰梯形,使得上底为2cm,下底为4cm,高为3cm,(不写

作法,保留作图痕迹)并求出此梯形的腰长及对角线的长。

29.(本题8分)已知关于x的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其中a、b、c是△ABC的三个角∠A、∠B、∠C的对边,

① 试判断△ABC的形状,并求出∠A的度数;

② 若方程的两个相等实根为时,求a∶b∶c的值。

文本框: …………………密……………封……………线……………内……………不……………准……………答……………题……………………文本框: 班 级_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30.(本题8分)已知关于x的一次方程的根为-1,关于x的二次方程

的两实根分别为,且,求m、n的值。

31.(本题12分)梯形ABCD中,AD∥BC,∠B=90º,AB=14cm,AD=18cm,BC=21cm,

点P从A点出发沿AD边以1cm/秒的速度向点D移动,点Q从C点出发沿CB边以

2cm/秒的速度向B点移动,且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移动时间为t秒

① t为何值时,梯形PQCD恰好为等腰梯形?

② t为何值时,AB的中点E到PQ的距离为7cm?

命题、校对:郭长松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3    2、6,9       3、4,-        4、1300,500      5、2a,

6、<   <        7、12,3      8、   9、x1=-2,x2=16     10、

11、AB=AC(或

二、选择题

14、A  15、C   16、D  17、C  18、B  19、B  20、A  21、B

三、解答题

22、(1)解:原式=

(2)解:原方程可化为:

23、(1)解:原式=

所以原式=

(2)解:解方程

原式=

原式=

24、解:设方程的根分别为a,a2

则a2+a=6   解得a1=2,a2=-3        当a=2时,k=

当a=-3时,         所以k的值为8或-27

25、解:设乙班平均每人捐3x元,乙班共有学生y人,则甲班平均每人捐3(x-1)元,甲班共有学生(y+5)人

所以       解:由(2)得  xy+5x-y=360+5   将(1)代入得

y=5x-5代入(1)得    5x2-5x-360=0即x2-x-72=0       所以x1=9  x2=-8 

由题意知:x=9

26、证明:连结MN,因为M,N分别是AB,CD的中点,所以MN是梯形ABCD的中位线

所以AD//MN//BC   所以       

又因为AN//ME   

所以   

因为AM=BM     所以

所以AN=ME      所以AMEN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AM=EN

27、解:因为四边形ABCD为矩形,所以BC=AD=6,

在Rt中,AE=3     

在Rt中,因为

过E作EF于F,在中,

所以      

在Rt中,

所以CE的长为

28、(1)作法略,图中梯形ABCD即为所作的梯形

(2)过D作DE垂直BC于E,因为ABCD为等腰梯形   

所以

在RtCDE中,腰

连BD,因为BE=DE=3        

在RtBDE中,对角线BD=

29、(1)解:由条件得 4b2-4(a+c)(a-c)=0    

所以b2-a2+c2=0     所以b2+c2=a2

所以ABC为直角三角形且

(2)因为方程的两根x1=x2=

所以         所以

所以a:b:c=

30、解:因为x=-1是方程mx+n=1的根     所以-m+n=1  (1)

因为       所以

,则     将m=n-1代入得n2-4n+4=0    所以n=2,m=1

,则,所以n=0,m=-1

综合以上情况可得m=1,n=2或m=-1,n=0

31、(1)因为AP=t,CQ=2t,要使PQCD为等腰梯形

分别过P、D作PF垂直BC于F,DG垂直BC于G,则CG=QF

因为CG=BC-AD=3     FQ=2t-(t+3)     所以t-3=3

所以t=6   答经过6秒钟,PQCD为等腰梯形。

(2)过E作EM垂直PQ于M,则EM=7

即AE=BE=EM=7   连结PE、QE,则

所以   

所以PM=PA;QB=QM

所以PQ=PA+BQ=t+(21-2t)=21-t      

在RtPQE中,PQ2=PE2+QE2

     化简得

解得t1=7,

答:经过3.5秒或7秒钟,E到PQ的距离为7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