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初二年级
期末考试数学试卷
(说明:本卷不可使用计算器;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号 |
一 |
二 | 三 |
总分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得分 |
|
|
|
|
|
|
|
|
|
|
|
|
|
一、细心填一填:(每空2分,共30分)
1、如果2x-5<2y-5,那么—x —y;(填“<、>、或=” )
2、分解因式:=
;
3、化简:=
;
=
;
4、当x 时,分式有意义;当m= 时,分式
的值为零;
5、若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
6、若2y-7x=0,则x∶y = ;
7、已知线段AB=6cm,点C为AB的黄金分割点,且AC>BC,则AC= ;
8、甲乙两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都是185cm,但方差不同,。这两支球队队员的身高较为整齐的是 ;
9、命题“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
,结论是
;
10、已知两个相似五边形的相似比为2∶3,且它们的面积
之差为15cm2 ,则较小的五边形的面积为 ;
11、如右图,A、B两点被池塘隔开,在 AB外选一点 C,
连结 AC和 BC,并分别找出它们的中点 M、N.
若测得MN=15m,则A、B两点的距离为 ;
12、一堆玩具分给x个小朋友,若每人分3件,则剩余4件; (第11题图)
若前面每人分4件,则最后一人分得的玩具不足3件。则x应满足的不等式
组为 。
二、精心选一选:(每题2分,共16分)
(注意:请将答案写在下面的表格中,否则不给分)
题号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13、不等式的解集是:
A.、x≥9 B、x≤9 C、x≥ D、x≤
14、已知数据1、2、3、3、4、5,则下列关于这组数据的说法错误的是:
A、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3; B、极差为4;
C、方差为10;
D、标准差是
15、为了解我校八年级800名学生期中数学考试情况,从中抽取了2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下列判断:①这种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②800名学生是总体;③每名学生的数学成绩是个体;④200名学生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其中判断正确的个数是: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6、下列各命题中,属于假命题的是:
A.若a-b=0,则a=b=0 B.若a-b>0,则a>b
C.若a-b<0,则a<b D.若a-b≠0,则a≠b
17、如下图,在不等边△ABC中,若∠AED=∠B,DE=6,AB=10,AE=8,
则BC的长为:
A.
B.7 C.
D.
![]() |
O
F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第19题图)
18、.如图,在不等边△ABC中,AB>AC,AC≠BC,过AC上一点D作一条直线,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这样的直线可作( )条
A、2条 B、3条 C、4条 D、5条
19、如图,四边形ABDC是平行四边形,则图中有( )对相似三角形
A、3对 B、4对 C、5对 D、6对
20、如果,那么k的值为:
A、-1 B、 C、2或-1 D、
或-1
三、耐心解答下列各题:(共54分)
21、(4分)解不等式组
解:
22、(4分)化简求值: 其中x =
,y
=
.
解:原式=
23、(4分)解分式方程:
解:
24、(4分)把下图所示的零件缩小,使缩小后的图形各边长变为原图各边长的一半。(要求留下画图痕迹,不写画法)
![]() |
25、(4分)为了了解中学生的体能情况,抽取了某中学八年级学生进行跳绳测试,将所得数据整理后,画出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已知图中从左到右前三个小组的频率分别是0.1,0.3,0.4,第一小组的频数为5。
(1)第四小组的频率是__________
(2)参加这次测试的学生是_________人
(3)成绩落在哪组数据范围内的人数最多?是多少?
解:
(4) 求成绩在100次以上(包括100次)的学生占测试人数的百分率.
解:
26、(5分)认真看图,你一定能发现其中的奥妙!已知:MA∥NB,
图1 图2
(1)如图1,若点P为MA、NB外部一点,此时∠P、∠A、∠B的大小有何关系?
解:
(2)如图2,若点P为MA、NB内部一点,此时∠APB与∠A、∠B的大小又有何关系?
解:
(3)请任选上面一个结论进行证明。
证明:
27、(6分)暑假学校准备组织一批学生参加夏令营,联系了甲、乙两家旅行社,他们的服务质量相同,且入营费都是每人200元。经过协商,甲旅行社表示可以给每位入营队员七五折优惠;乙旅行社表示可先免去一位带队老师的费用,其余的入营队员八折优惠。请问应该选择哪家旅行社,才能使费用最少?
28、(6分)甲乙两地相距360km,新修的高速公路开通后,在甲乙两地行驶的汽车的平均速度提高了50%,而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缩短了2h。求汽车提速后的平均车速。
29、(7分)如图,为了测量旗杆的高度,小王在离旗杆9米处的点C测得旗杆顶端A的仰角为50°;小李从C点向后退了7米到D点(B、C、D在同一直线上),量得旗杆顶端A的仰角为40°。根据这些数据,小王和小李能否求出旗杆的高度?若能,请写出求解过程;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 |
30、(10分)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过O点作EF∥AD分别交AB、CD于点E、F。
(1)下面是小明对“△AOB与△DOC是否相似”的解答:
解:△AOB∽△DOC 理由如下:
∵ AD∥BC ( )
∴ △AOD∽△COB
∴ (
)
又∵ ∠AOB=∠DOC ( )
∴ △AOB∽△DOC ( )
你认为小明的每一步解答过程是否正确?若正确,请在括号内填上理由;若不正确,请在该步骤后面的括号内打“×”。(4分)
(2)OE与OF有何关系?为什么?(4分)
(3)试求出的值。(2分)
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初二年级期末考试
数 学 试 卷 参 考 答 案
一、 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 2、7(a+3)(a-3) 3、(1);(2)
4、
;m=3;5、±14 6、2:7 7、
8、甲队 9、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10、12cm2 ; 11、30m
12、0<3x+4-4(x-1)<3 或1≤3x+4-4(x-1)<3或0<8-x<3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将答案直接填在下表中)
题号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A | C | B | A | C | C | D | D |
三、解答题:(共54分)答题时须写出必要的演算过程或推理步骤
21、(4分)解:解不等式(1)得x>-2………………(1’)
解不等式(2)得x<5………………………(1’)
把不等式(1)、(2)的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所以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2<x<5………………(2’)
22、(4分)解:原式=………………(1’)
=………………(1’)
当x=时:原式=1………………(2’)
23、(4分)解分式方程:
解:方程两边同乘以,得
………………(1’)
解这个方程,得 ………………(2’)
经检验,是原方程的增根,所以原方程无解。………………(1’)
24、(4分)(图3分、略)结论:1分。
25、(每小题1分共4分) (1)0.2; (2)50;
(3)落在第三小组(即99.5——124.5)的人数最多,是20人;(4)60%
26、(5分)解:(1)∠B=∠A+∠P……(1’)…
(2)∠APB=∠A+∠B(1’)
证明:(1)∵MA∥NB
|
又∵∠PQM=∠A+∠P……(1’)
∴∠B=∠A+∠P……………(1’)
或:(2)过点P作PQ∥MA,
∵ MA∥NB
∴ PQ∥MA∥NB… …(1’)
∴∠A=∠APQ……∠B=∠BPQ… (1’)
∴∠APB=∠A+∠B (1’)
27、(6分)解:设参加夏令营的有x人,总费用为y元,根据题意得:……(1’)
y甲=150x ………(1’)
y乙=160(x-1) …………(1’)
(1)若y甲= y乙 得x=16
(2)若y甲> y乙 得x<16
(3)若y甲<y乙 得x>16 …………(1’)
答:当参加夏令营的人数等于16人时,两家旅行社的费用一样;
当参加夏令营的人数少于16人时,乙旅行社的费用较低,故选乙;
当参加夏令营的人数多于16人时,甲旅行社的费用较低,故选甲。 …(2’)
28、解:设提速前的平均车速为x km/h,根据题意得:……1`
…………2`
解得:x=60 …………1`
经检验:x=60是原方程的解,…………1`
所以,(1+50%)x=90(km/h)
答:汽车提速后的平均车速为90km/h。 ………………1`
29、(7分)解:能求出旗杆的高度。………………(1’)
根据题意可知,在△ABC中,∠ACB=50°,∠B=90°则∠BAC=40°…(1’)
在△ABC与△DBA中
∠BAC=40°=∠D
∠B=∠B
∴△ABC∽△DBA………………(2’)
∴…………………(1’)
又∵BC=9 DB=7+9=16∴AB2=9×16
∴AB=12(m) ……(1’)
即旗杆的高度为12米。…………(1’)
30、(4分每空1分)
(1)(已知);(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对顶角相等);(×)
(2)OE = OF……………………(1’) 理由如下:
∵ AD∥BC
∴
∴ ……………(1’)
又∵ EF∥AD
∴
……………(1’)
∴
∴ OF = OE……………(1’)
(3)∵ EF∥AD∥BC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