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数学试卷 - 初中三年级数学试题 - 正文*

九年级数学第24章整章水平测试

2014-5-11 0:17:15下载本试卷

九年级数学第24章整章水平测试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图1,已知,则的理由是     


2.如图2,已知,则

3.如图3,已知,根据全等识别法,要使,只需增加的条件是      

4.如图4,在中,,且,将顺时针旋转   度后能与    重合,所以

5.如图5,线段相交于点,且,则图中有   对全等三角形.

6.如图6,把等腰绕顶点逆时针旋转某个角度后得,连结,则根据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     ,可得到,从而

7.如图7,在中,,要使,还需增加一个条件       .(只填一个你认为正确的条件即可)

8.将命题“对顶角相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是      

9.命题“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是      

10.等腰直角三角形中,平分于点,若,则边上的高为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

A.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B.等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

C.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弦相等       D.圆周角等于圆心角度数的一半

2.如图8所示,在中,的中线,那么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B.

C.的高          D.是等边三角形


3.如图9所示,在中,交于点,且分别交三点,已知中点,则图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是(  )

A.7      B.6      C.5      D.4

4.下列作图语中正确的是(  )

A.过三点作直线      B.延长线段

C.以点为圆心作一弧         D.以线段为直径作半圆

5.在中,①,②,③,④,⑤,⑥,下列条件中,不能保证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①③⑤

6.如图10,点分别在上,且,那么补充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断的是(  )

A.      B.    C.      D.


7.如图11,的边的中点,过点于点,点上,要使全等,符合条件的点的个数为(  )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假命题不是命题         B.真命题是定理

C.公理是真命题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9.如图12,是不等边三角形,,以为两个顶点作位置不同的三角形,使所作的三角形与全等,这样的三角形最多可以画出(  )

A.2个    B.4个    C.6个    D.8个

10.如图13,,若,则等于(  )

A.4      B.3      C.2      D.1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70分)

1.(本题10分)如图14,,垂足分别为点,又,垂足为.求证:


2.(本题10分)如图15,已知线段,求作:,使(用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


3.(本题10分)如图16,已知中,,点边上的一点,,垂足分别为点,当点在什么位置时,.并加以证明.


4.(本题12分)如图17,的角平分线,.求证:


5.(本题14分)图18是一个三角形纸片,其中,请设计三种不同的剪法,将剪成四个三角形,使得其中两个是全等三角形,而另外两个是相似但不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请画出分割线段,标出能够说明剪法的所得三角形的顶点和内角度数,并在各种剪法的空格线上填空(画图工具不限,不要求写画法,也不证明).

(注:两种剪法只要有一条分割线段位置不同,就视为两种不同的剪法.)

剪法一:分割后所得的四个三角形中,

剪法二:分割后所得的四个三角形中,

剪法三:分割后所得的四个三角形中,


6.(本题14分)如图19,点分别为线段上的两个动点,且于点于点,若于点

(1)求证:

(2)当两点移动至如图20所示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

24章整章水平测试参考答案

一、1.  2.  3.  4.

5.  6.    7.  8.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9.这两条直线平行  10.

二、1~5.BDADD  6~10.BCCBC

三、1.证明:因为(已知),

所以

所以(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所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因为(已知),

所以

因为(已知),

所以(垂直定义).

又因为(公共边),

所以

所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2.略.

3.当点的中点时,

证明:因为(已知),

所以(等边对等角).

因为(已知),

所以(垂直定义).

又因为(已知),

所以

所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4.证明:在上截取一点,使,连结

因为(公共边),(已知),

(辅助线的作法),

所以,所以

中,,即

所以

5.

(1)

(2)

(3)

6.(1)提示:先证,得

再证,得

(2)证明:因为已知),

所以是直角三角形.

因为(已知),

所以

所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因为(对顶角相等),

所以

所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3)结论仍然成立,理由:仍然是证(1)中所证的两对三角形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