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二次月考试题2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下列各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把0℃的冰放进0℃的水中,若它们与外界不发生热传递,则: ( )
A、冰会增多,水减少 B、冰会减少,水增多
C、冰多则水就会凝固;水多则冰就会熔化 D、冰和水的多少跟原来的相同
2、为了减弱外界噪音对教室内的干扰,下列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
A、在校园围墙边植树造林 B、由交警部门在校区附近设立“禁鸣”标志
C、在耳朵里塞一小团棉花 D、关闭门窗
3、在岸边看水中的鱼,实际是( )
A、比鱼浅的实像 B、比鱼深的虚像 C、比鱼浅的虚像 D、比鱼深的实像
4、下列连线有错误的是( )
A、回声
制冷
B、透镜
摄氏度
蒸发
凸透镜成像
声音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 测距离 温度 分贝
C、液化
冰冻的衣服变干 D、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
音色不同
升华
冬天人呼出白气 鹦鹉学舌
光的直线传播
凝华 霜的形成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振动发声
![]() |
5、下列关于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光路图中不正确的是 ( )
6、为了浇铸一个铜像,使用的材料是铜,此过程的物态变化是( )
A、一个凝固过程 B、一个熔化过程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7、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 cm的纸上接到一个很小的亮斑,当将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透镜50 cm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速度总是3×108m/s B.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物体经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D.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9、2001年1月25日永嘉县四海由森林公园出现雾凇,非常美丽,雾淞由雾凝结而成,附于树枝上的白色松散冰晶,雾凇在形成时( )
A、吸收热量 B、放出热量 C、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0、站在平面镜前的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他的像变大 B、他的像变小 C、它的像不变 D、不能确定,要看距离的远近
11、植树时要想判断这行树直不直,采取的方法是:人站在第一棵树前面,如果后面的树都被第一颗挡住,说明这行树栽直了,其理由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现象 C、光的反射现象 D、光的漫反射现象
12、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这种自然景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
A、熔化和汽化 B、凝固和液化 C、凝固和凝华 D、汽化和升华
13、下列现象中属于水蒸气凝华的是( )
A、春天湖面上的冰解冻 B、冬天的早晨,在枯树枝上常有霜
C、江河,湖面上常见大雾 D、夏天的早晨,植物叶子上的露珠
14、印刷工人用铅水浇铸铅板,下图中能反映铅的温度随时间变化过程的是( )
A B C D
15、物体放在凸透镜前,到凸透镜的距离是16厘米,此时光屏上得到的是放大的像.则所用的焦距很可能是 ( )
A、4厘米 B、8厘米 C、10厘米 D、18厘米
16、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
B、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上会出现小水珠
C、有风的冬天,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到冷
D、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上会出现小水珠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水蒸气 B、雾是大量水冰晶吸热熔化成的大量小水珠
C、 有的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能液化 D、用压缩的办法可以使所有的气体液化
18、将一只装有酒精的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酒精比水先沸腾 B、酒精和水同时沸腾
C、水比酒精先沸腾 D、液体沸腾时温度升高
19、夏天用湿毛巾包在牛奶瓶外围,希望牛奶不至于很快升温而变质,从物理角度讲( )
A、这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湿毛巾和牛奶的湿度相同,对牛奶温度变化毫无影响
B、由于湿毛巾把牛奶包住反而使牛奶散热困难,加速了牛奶的变质
C、由于毛巾是湿的,毛巾中的水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蒸发时吸热,固可使牛奶的温度下降,牛奶不至于很快变质
D、这种做法不只为了降温保质,而是为了防止细菌污染
20、炎热的夏天,当你走到晒得发烫的柏油马路上时,刚巧来了辆洒水车,洒湿了路面,这时你会感到更加闷热,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 ( )
A、洒水车中的水经过爆晒,内能增加,温度很高B、洒水后空气的湿度增大,身上的汗较难蒸发
|
|
二、填空(每空1分,共41分。)
21、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传播的,______不能传声,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产生的。
22、“九寨沟”的镜海中有着“鱼在天上飞,鸟在水中游”的美景奇观,这“鱼”是由于光____的形成的____像;“鸟”是由于光____的形成的___像。
|
24、常用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体,其正面呈三角形,这样就可看清体温计内极细的水银柱,以便于读数,这是因为圆弧形玻璃的作用相当于___ 。
25、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烛焰距凸透镜6厘米时,可以在光屏上成一个放大的像,移动蜡烛使它距透镜12厘米时,调整光屏,________(填“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若能得到像,那么成的是____ ____、_____ __的____ ____像。
26、青少年如患有近视眼,应配戴由 制成的眼睛进行视力矫正;中老年如患有远视眼,应配戴由 制成的眼镜进行矫正。“老花镜”的“度数”等于它的焦距(以米为单位)的倒数乘以100,某同学测得他奶奶所戴的老花镜的焦距为25厘米,则此眼镜的度数为 度。
27、白天,太阳高悬头顶,整个天空都是明亮的,是因为地球周围大气把阳光向四面八方______。
28、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_____性质制成的。
29、光线与镜面呈30°角射在平面镜上如图1所示入射角______,
反射角_____。若光线垂直照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_______,反射角______。
30、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机其主要部件是镜头,它是__ ___镜,是利用其成_____、
______、_______像的原理工作的,因此被拍摄物体从很远处向照相机镜头靠近时,像将 (填“变大”、“变小”、“不变”),物体和像之间的距离将 (填“变大”、“变小”、“不变”)。
31、某物质从40°C开始融化,直到50°C还未融化完,则此物质一定是 。吹气和哈气都是人口吹出来的气,夏天用口吹气使热水变凉,这是因为加速了热水 使水的温度降低,冬天对者手哈气使手边暖,这主要是因为水蒸气遇冷 使手的温度升高。
32、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这时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______散发到空气中。在沸腾过程中,虽然继续对水加热,但只能使水不断的变成______。它的温度却保持______。
33、在海产品批发市场,我们经常看到批发商用冰冷冻海产品,他们将冰放到海产品的 。(填“上方”或“下方”)
34、将烧红的铁件放到冷水中淬火,此时发出“吱吱”的声音,并在水面上冒白气,这其中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按先后顺序回答)
35、在下列空白处填上适当的物态变化名称:
人工降雨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干冰在空气中急速吸热变为干冰的蒸气: 使空气温度急速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为小冰粒: ,和小水珠: ,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下落过程中冰粒又变成水滴: ,水滴降落形成了雨。
四、作图与实验
(2分)36、在图2中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2分)37、在图3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
|
![]() |
![]() |
(2分)39、如图A“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探究的是:水沸腾时的现象和水沸腾的温度。图B是实验过程某一时刻的温度,此时水温是______℃。图甲、乙、丙是三位同学作出的水沸腾的图像,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图。
(2分)
![]() |
40、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小刚同学按实验步骤进行了正确的操作,他得出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 …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水温/°C | … | 95 | 96 | 97 | 98 | 99 | 99 | 99 |
(1)从记录数据可得出结论是:此时水沸腾的温度是 °C 。
(2)小刚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给出一种原因即可),解决的办法是 。
(5分)4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要用 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实验所需的仪器有蜡烛、火柴、____ __、___ ___、___ ___。
(3)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要调整______和______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____ __的中心大致在 。
(4)若透镜的焦距是15厘米,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距离是40cm,调节光屏的位置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的性质是______的______的______像。像距的范围是 。
(5)实验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像 (填“变高”、“变矮”),是因为 。
(6)实验时发现有个蚂蚁爬上了凸透镜的镜头,此时在光屏上 (填“会”、“不会”)有蚂蚁的像。
(3分)42、阅读以下短文后,请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明在浴池洗澡,看到天花板上滴下水珠,他突然想:“水蒸气变成水有没有条件?是不是和温度有关?”他先进行了猜想:水蒸气的液化是否很遇到冷的物体有关?然后他进行了以下实验,给试管里的水加热,用导管把产生的水蒸气喷到冷的玻璃片上,看到有水珠产生,而再把水蒸气喷到加热后的玻璃片上时,却没有发现水珠。
⑴小明同学可以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上述结论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列举2例。
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小明同学在上述研究过程中采取“科学探究”思维程序是a.提出问题;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分析和论证。
(2分)43、下文是摘自某刊物的文章,请仔细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光污染,来自靓丽的玻璃幕墙
最近张小姐十分苦恼,因为她的房子正对着一座新大厦的玻璃幕墙。有时站在她家的窗前,看到对面玻璃幕墙就象平面镜一样,将同楼居民家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玻璃幕墙的反光也使她苦不堪言,只要是晴天,她的房间就被强烈的反射光线照得通亮,无法正常休息。尤其是那种凹形建筑物,其玻璃幕墙在客观上形成一种巨型聚光镜。一个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凹透镜,其聚光功能是相当可观的,能使局部温度升高,造成火灾隐患……
(1)从文中找出一个光学方面的物理知识填入横线:
(2)文中有一处出现了科学性的错误,请在错误句子下面画上横线;
(3)从上文中找出一个玻璃幕墙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或危害的实例:
(4)如何预防光污染?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2分)44、住在非洲沙漠中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冰箱保鲜食物。一物理教师发明了一种“沙漠冰箱”罐中罐。它是由一个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上潮湿的沙子,如图10所示,使用时将食物和饮料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然后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在两罐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就能起到保鲜作用。问题:
|
|
(2)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是为了
(2分)45、据《北京晚报》报道:去年5月,阴天,气温约为-15℃,在新疆罗布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5厘米~10厘米厚的积雪,然而过了约20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场在科学考察队员瞠目,请你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请你提出自己的看法,这雪为什么不见了?
(2)简单解释你提出的看法。
(3分)46、搜集下列短文中的有用信息,分析整理后解答文后提出的问题。(4分)
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最重要来源。如果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全部到达地面,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都不可能生存。地球的周围包围着厚厚的大气层,在大气层的上部,距地面20一50km的高空有一层叫做臭氧的物质,它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来的对生命有害的紫外线,是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和进化的重要条件.由于电冰箱内长期使用氟利昂,当电冰箱损坏后,其中的氟利昂就将散到大气中,破坏臭氧层,对地球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为了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1987年在世界范围内签署了限量生产和使用这类物质的《猛特利尔议定书》,现在已经研制出氟利昂的代用品,如R134a,环戊烷等。我国在1991年签署了《猛特利尔议定书》,并将于2002年停止生产氟利昂。
⑴ 天然紫外线的最重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
⑵ 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被_______吸收了。
⑶ 你知道的形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47、如图9所示,几只鸟在树上“歌唱”,一个听觉良好的女孩在一间
门窗紧闭的甲房间内靠近单层玻璃她能听到室外鸟的“歌声”;她到另一房间紧闭的乙房间内,靠近双层玻璃(双层玻璃的夹层内抽成真空),她却几乎听不到室外鸟的“歌声”。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女孩在乙房间内几乎听不到室外鸟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