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训练二
一、阅读选段,完成下面1-7题。
⑴现在我要开始过一种世界上闻所未闻的yōu yù( )( )而寂寞的生活了,( )我要把它的经过从头至尾,按着次序记下去。依我的计算,我来到这个可怕的海岛上,是在9月30日。当时,那初入秋分线的太阳,差不多正在我的头顶;所以依我的观测,我是在北纬9度22分。
⑵大约在我上岸十一二天之后,我忽然想到,( )缺乏书、笔和墨水,我一定会忘记计算日期,甚至连安息日和工作日都会忘记。( )防止这样,我便用刀子在一个大柱子上刻上这几个字:“我于1659年9月30日在此上岸。”把它做成一个大十字架,立在我第一次上岸的地方,在这个方柱的两边,我每天用刀子刻一个斫痕,每七天刻一个大一倍的斫痕,每一个月刻一个再大一倍的斫痕,这样,我就有了一个日历,可以计算年月日了。
⑶其次应该提到的是,在我历次从船上搬下来的许多东西中间,我还弄到了一些价值不大而用处却不小的东西,我却忘记把它们一一记下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些笔、墨水、纸;船主、大副、炮手和木匠的几包东西;三四个罗盘,一些数学仪器,日规,望远镜,地图,航海书籍之类。这些东西,我当时也不管它们有用无用,都把它们收拾在一起。同时,我又找到了三本很好的《圣经》,它们是随着我的英国货物一起运来的;在我上船的时候,我曾把它们打在我的行李里面。此外还有几本葡萄牙文书籍,其中有两三本qǐdǎo( )( )书和几本别的书籍,我都把它们小心地保存起来。同时还有一件不应该忘记的事情,就是我们船上还有一条狗和两只猫,关于它们的历史,我下面还要谈到。我把两只猫都带到岸上;至于那条狗,它是在我第一次搬东西上岸的第二天自动跳下船来,qiú( )到岸上,来找我的,后来做了我多年的忠仆。我并不想它替我xián( )什么东西,也不想它替我做个什么伴,我只想它同我说说话,但是它却办不到。自从我找到笔、墨水和纸以后,我用得非常节省。事实证明,( )有墨水,我就可以把事情记得非常清楚;如果墨水用完了,我就记不成了,因为我想不出任何方法制造墨水。
1.根据拼音在文中括号内填上正确的字。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连词。
3.(1)(2)段详细叙述了鲁滨逊计算时间的方式,作者为何要花这么多笔墨写其计算时间呢?
答:
4.段(3)的划线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5.“在我历次从船上搬下来的许多东西中间,我还弄到了一些价值不大而却用处不小的东西”,可是一开始“我却忘记把它们一一记下来”,这时才觉得特别“值得一提”;书,“我都把它们小心地保存起来”,墨水,“我用得非常节省”,这些变化说明了“我”此时怎样的心态?
答:
6.以文中“我”的思维方式,假如“我”在荒岛上没遇到那只大船。我会怎么做呢?
答:
7.选文结尾说,鲁滨逊在荒岛上“想不出任何方法制造墨水”。假如你处在这样的情况下,能想出制造墨水或墨水替代物的方法呢?是什么?
答:
五、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6题。
⑴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珠穆朗玛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变得更加吃力了。
⑵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⑶到达八千八百三十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但是我们能后退吗?"
⑷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⑸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大胆而果断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历程。
⑹现在,他们每前进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由于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地朝顶峰走去。
⑺在越过东面一段雪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至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
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1.为文中的空白处选择合适的词语( )
A.轮廓 低矮 果断 大胆 B.轮廓 低矮 大胆 果断
C.外形 高大 大胆 果断 D.外形 高大 果断 大胆
2.为什么选文中几处提到珠穆朗玛山顶峰、群峰在夜色中的黑影?
答:
3.段⑶中写到“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推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吗?请你为课文补上一段心理描写。
答:
4.段⑷中加点的词语“斩钉截铁”和“异口同声”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
5.对于这三位登山运动员来说,阻碍他们登上顶峰的最艰难的三个障碍是什么?
答:
6.你认为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这些登山运动员具有怎样的精神、意志?
答:
五、阅读下面选段,完成文后1-6题。
⑴你们所热爱的人们的牺牲轰动了整个国家。在痛苦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道理: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我们又一次认识到,我们的美国是在英雄主义和崇高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由像我们的七位宇航员那样的男人和女人,那些把全社会的责任作为自己责任的人,那些给予人民比人民期望和要求的更多的人,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而从不企求些微报答的人建立起来的。
⑵我们不禁回想起一个世纪前的开拓者们,那些带着家眷和财产去开发荒凉的美国西部的刚毅不屈的人们,他们常常面临着恶劣的条件,沿着俄勒冈小道,你们仍能看见那些倒下去的拓荒者的墓碑。但是悲痛只能使他们更加坚定开拓前进的决心。
⑶今天的荒漠就是太空和人类知识没有达到的疆域。有时,我们会感到想达到外星球还力不从心。但我们必须重新振作起来,忍受着磨难,不断前进。我们的国家的确非常幸运,因为我们依然保持着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和刚毅不屈的品质,我们仍然有像“挑战者”号上七位宇航员那样的英雄。
1、选文出自 (国籍)总统 (姓名)所作的演讲词。
2、选文中提到的“你们所热爱的人们的牺牲”指的是
3、如何理解文中的划线句。
答:
4、段⑵中为什么要提到“拓荒者的墓碑”?
答:
5、段⑵中,演讲词的人称不断变化:由“我们”变成“他们”,然后又变成“你们”、“他们”。请分别指出其指代的内容,并谈谈这样变换人称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
答:
6、全篇演讲词所倡导的美国精神在选文中具体指什么?如何看待这种精神?
答:
训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1-6题。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 ,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 )⑵河渭不足( ) ⑶北饮大泽( ) ⑷弃其杖(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5.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
6.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
训练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1-7题。
两小儿辩日《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加点字注音。
盂( ) 沧( ) 孰( ) 汝( ) 多知( )乎
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两小儿辩斗( ) 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 ⑶及其日中如探汤( )( ) ⑷孔子不能决也( ) ⑸孰为汝多知乎( )(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⑵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4.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⑴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⑵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5.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答:
6.“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答:
7.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答: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7-12题(16分)
两小儿辩日
《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7.填空:(4分)
⑴本文选自《 》,这部书相传是周朝 所作,文中的孔子名 ,
字 ,是我过 时期 国著名的 、 。
⑵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的理由是 ,
。一儿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理由是
, 。(2分)
8.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赴汤蹈火 及日中如探汤
B、孰为汝多知乎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一儿以日初出远 日积月累
D、人不知而不愠 孰为汝多知乎
9.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1分)
A.见两小儿辩斗 B.日初出大如车盖 C.孔子不能决也 D.孰为汝多知乎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⑵孰为汝多知乎。
11.选文以两小儿的笑“曰”作结语有何作用?(2分)
答:
12.对选文的中心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看,两小儿争辩的问题谁也解决不了。
B.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即使是博学多才的人也会有所不知。
C.孔子是圣人,但他并不如两个小孩。
D.对待科学应有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17题(12分)
⑴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⑵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①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②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一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l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l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一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①请他②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3.指出文中加点的词具体指的内容。(4分)
答:这①:
这②:
他①: 他②:
14.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答:
15.课文结尾说“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与段⑵划线句的说法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2分)
答:
16.关于斯科特一行在选文中的言行所体现出的品格,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此句来看,这一行人还缺乏一点集体主义精神。
B.从斯科特决定为他们对手作证这一事实看来,他身上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即诚信的风度。
C.从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到南极探险这一事实看来,这是一群坚毅、执着的人,他们有为事业而献身的气概。
D.他们是在认识自然,挑战自我,努力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
17.请你对来迟一步,与成功失之交臂的英国探险队说几句话。(2分)
答:
【二】阅读下面选段,完成16-22题(17分)
⑴我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因为,我既然被凶猛的风暴完全刮出了原定的航线,远离人类贸易正常航线好几百海里以外,流落到这个荒岛上,那么,我就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是老天爷的意思,要我在这个孤零零的地方,在这种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我的余生。一想到这些,我的眼泪就不由得夺眶而出。有时我会发生疑问,为什么苍天要这样作践他所造出的生灵,害得他这样不幸,这样孤立无援,这样沮丧无聊,以致使人找不出理由对这种生活产生感谢的心情?
⑵可是,每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就有另外一种力量出来阻止我的这种想法,责备我。特别是有一天,我带着枪在海边散步,寻思着我目前的处境的时候,我的理智就用反面的理由劝解我。“不错,你现在处境很孤寂,一点不假,可是请你想想,还有同你一起的那些人,他们都往哪儿去了?你们一同上小船的,不是11个人吗?那10个人往哪儿去了?为什么他们都没有保住性命,只剩下你?是这里好呢,还是那里好?”我指着海面说。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
⑶于是我又想到,我这时所拥有的维持生活的东西,是多么充足。万一那只大船没有从它搁浅的地方浮起来,漂到海边,让我有时间把那些东西取出来,我又该怎样?假定我现在还像我初上岸的时候一样,没有一点生活必需品,也没有制造或获取生活必需品的工具,我的情形又会怎么样?“特别是,”我大声对自己说,“如果我没有一杆枪,没有弹药,没有制造物品的工具,没有衣服、卧具、帐篷,或任何遮盖的东西,我又怎么办呢?”可是现在,这些东西相当充足,即使将来我的弹药用完了,还是可以活下去的。我相信我这一生是不会有冻饿之虞的,因为我老早就考虑到怎样预防意外的事故,考虑到将来的日子,不但考虑到我的弹药用完以后的情况,甚至想到我的身体和精力衰弱以后的情况。
16.选段出自课文《 》,节选自小说《 》,作者是 国的 。(4分)
17.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3分)
(1)孤立无援:
(2)沮丧:
(3)冻饿之虞:
18.鲁滨孙在陷身荒岛之初,为什么会觉得那样绝望?(2分)
答:
19.段⑵首句“可是,每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就有另外一种力量出来阻止我的这种想法,责备我”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1分)
答:
20.段⑵“是这里好呢,还是那里好?”句中的“这里”指 ,“那里”字面上指 ,实质上是指 。(3分)
21.仿照段⑶中的划线句造句。(2分)
如果……没有……没有……没有……又……:
22.鲁滨孙为摆脱绝望情绪为自己找了充分的理由,让自己能更好地生存。你认为他值得这样在荒岛活下去吗?为什么?(2分)
答:
第五单元
21、伟大的悲剧
训练一
一、yín shuāng mián sǒng lǐn liè 拽 癫 履 莽 忡忡 二、跚-姗 秧—怏 母-毋 嬴-赢 三、1、以拟人化手法写出挪威国旗似乎在炫耀威力,显示威风。 2、①吞食 ②极度疲劳 3、话讲的很乱,没有条理。 4、比喻虚幻的事物。 四、1、议论 2、叙述 3、描写 4、议论 5、抒情 五.1.⑴所有这些“指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但其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崇高。 ⑵用意在于强调斯科特等人身上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被磨灭,将成为人类永久的精神财富。 2、恰当。因为斯科特一行的南极探险虽然失败了,但人类征服南极这个生命几乎难以存在的、环境极端恶劣的地区,是超越极限的伟大创举,所以用“伟大”来修饰“悲剧”是恰当的。 3、作者认为重要的不是让世人了解谁最先到达南极,而是这历史事件背后的英雄人物给人的精神上的启迪和震撼。在斯科特身上,正体现了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六、最古怪的是“吃一堑,长一智”,连“堑”也讲究“吃”,你说中国人思维中有多少是不能吃的?“吃一刀”、“吃不消”,碰上就倒霉,连“秀色”也是可以餐的,如译成外语,岂不吓坏老外?
训练二
1、D 2、体现了队友们为奥茨的这种泰然而有决然的英雄气概所震撼,也表现出他们惜别战友的心痛与无奈。 3、不是懦弱的表现。因为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已没有任何生还的希望了。他们的选择死亡,以及临死前的不哀叹,更是英雄气概的表现。 4、不好。因为原句通过“却”强调后者——队员们临死前的表现。更突出了探险队员们视死如归,勇于为探险事业奉献的英雄气概。 5、渲染了南极的酷寒,阴冷。烘托出斯科特一行此时失望、沮丧、终至绝望的心情,并为下文5人的相继献身作铺垫。 6、人类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对祖国对民族、对同伴、对亲人朋友的挚爱之情。 7、(1)成就;功绩(2)阻止(3)因羞愧而汗发于颜面,泛指羞愧(4)扼杀;压制 8、(1)漂浮(2)宽厚(3)娇惯(4)信仰 9、路途之漫长,行程之艰难 10、略。提示:主要从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漠的关系入手举例即可。 11、“物质的美”是指那些在平日里只能借助于望远镜观察的神圣的峰峦,在过去的7天里,你曾经依靠自己的奋斗,真正投入到过它那父亲般(宽厚)的怀抱里。“精神的美”指的是精神上的净化,意志得到锻炼。 12、回归到自然去。因为虽然会遭到失败的命运,但精神上的收获却是巨大的,所以不能用成败来评价。 13、强调、突出此行天山探险的意义。
22、荒岛余生
训练一
一、zhuó yú liáo jiàn kuàng 泅 御 沮 二、(1)孤立无援(2)郑重其事(3)知足安命(4)不毛之地 (5)不可思议 三、支持;夸赞;热闹;欢乐;强壮;振作 四、A 五、略
训练二
1、(1)忧郁(2)祈祷(3)泅(4)衔 2、所以;既然;为了;如果 3、因为鲁滨孙记录时间,是为了清楚的了解自己是怎么活着的,可能活多长时间。记录时间,正表明了鲁滨孙对生存下去充满信心。 4、十分孤独,急于寻找倾吐对象。 5、说明“我”此时决定要顽强的活去。 6、想其他求生的办法;开拓荒岛上的资源。 7、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如可寻找深色植物汁液和黑色矿物粉末、捕捉海中的乌贼(墨鱼)提取墨汁等。 8、大惊小怪;庸庸碌碌;惊心动魄;重蹈覆辙; 9、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 10、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11、这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说明“要正确对待失败与成功”的道理。 12、是为了鼓励儿子像克利斯朵夫那样栽了筋斗能再爬起来,有坚强的意志。 13、略。
23、登上地球之巅
一、1、(biān)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到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厉害。 2、(lǚ)踩、踏。 3、(cuī)形容山高大雄伟。 4、(zhì)呼吸困难甚至停止。 5、(ruì)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6、(xié)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7、(jié)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二、C 三、3、2、1、5、4 四、1、这是作者发表的议论。表现了突击珠峰的顶峰的巨大困难,也突出了登山队员们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 2、这是刘连满独自呆在“第二台阶”时的一段心理活动,通过他放弃氧气筒,而将之留给战友的行为,表现其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3、这句话突出他们所面对的困难,又暗示他们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五、1、B 2、①提示事情发展的进程。②略写运动员们前进时内心对顶峰的向往。 3、略。 4、“斩钉截铁”表明了说话语气的果断坚决。“异口同声”表明两人的说法完全一致。用这两个词,强调了屈银华和贡布向主峰发起进攻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定。 5、黑夜、寒冷、缺氧。 6、坚强的意志、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7、cuǐ càn;áo;è;kān;chěng;qíng 8、A:① B:④ C:③ D:② 9、反复。突出了对飞天梦想的期待时间之长。 10、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载人航天飞行。 11、不能。因为先“认识”,才能加以“利用”,这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合乎逻辑。 12、略。言之有理即可。
24、真正的英雄
一、1、(暇);空闲,没有事的时候。 2、(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这里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3、(及);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4、(孜孜);勤勉,不知道疲倦。 5、(寐);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希望着。 二、B 三、D 四、1、这里的“骄傲”是贬词褒用,是感到自豪、光荣的意思。 2、“什么”这个词比较委婉地表示了探索太空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幸的意外和失败。 五、1、美国;里根 2、此次空难 3、这是作者面对困难和挫折而概括出的具有哲理色彩的观点,表明了只有克服困难才能推动历史前进。 4、提起人们关于西部拓荒的艰难岁月的回忆,希望全国人民发扬拓荒的精神,继续向宇宙的荒漠————太空探索。 5、“我们”,指里根自己和所有知道了这场悲剧的美国人民;“他们”,指那些曾参与开发美国西部的人们;“你们”,指所有关注历史、关注美国的美国人民。 这样转换人称可将历史和现实推在一起,激起人们对英雄们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且能从中获得启发与教育。 6、具体指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开拓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等。 这种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绝不只属于美国。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25、短文两篇
训练一
一、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2、(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3、(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4、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5、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6、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7、反通返,意思为返回。 8、质(做人质) 信(相信) 去(距离) 察(明察) 见(召见) 9、三人成虎 谣言或流言反复传播,足以惑乱听闻。 10、提醒魏王应明察秋毫,勿听信流言。
11、魏王听信谣言,认为庞恭不忠。 12、做事要善于调查研究,不要轻信于人。
训练二
1、yú cāng shú rú zhì 2、(1)争辩,争论 (2)认为 距离 (3)到 热水 (4)判断 (5)谁 通”智” 3、(1)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2)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蓬,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4、(1)一儿以日始出近,而日中时远也。 (2)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5、孔子不能决也。 6、不能。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7、略。 8、C 9、(1)凭借。(2)来,连词。(3)认为。 10、(1)螳螂躲在叶子后面暗中观察蝉,它躲过的叶子可用来隐身。(2)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11、不能。他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 12、“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13、表现其自以为找到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途径而沾沾自喜的心态。
14、一叶障目。
普及卷
1、shì léi zhuài biān 履 御 虞 崔 霾 暇 2、⑴语无伦次 ⑵毛骨悚然 ⑶不可思议 ⑷养精蓄锐 ⑸梦寐以求 3、⑴《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⑵《鲁滨孙漂流记》 笛福 ⑶神话 孔子 4、⑴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虽然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高尚。有价值的、美的东西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是全文的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⑵这是全文的主旨句,说明了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失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 ⑶这是作者面对困难和挫折而概括出的具有哲理色彩的观点,表明了只有克服困难才能推动历史前进。 ⑷这是描写句。作者用“插”“蹬”表明登山的艰难,用“一寸一寸”表明上升的缓慢,也强调了登山的艰难。“一连”“四次”的“爬”、“跌”及最后一个比喻句,更形象地突出登山极其不易。 5、略。 6、⑴东方明珠塔 ⑵自由女神像 7、⑴《列子·汤问》 列御寇 丘 仲尼 春秋 鲁国 思想家 教育家 ⑵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 8、A 9、D 10、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神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的就觉得凉吗? ⑵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11、显得生动,也启发读者深思: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12、C 13、这①: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 这②: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他①:阿蒙森 他②:斯科特 14、选文记叙了斯科特一行五人奔赴南极极点,却发现阿蒙森已捷足先登的过程。 15、矛盾。划线句是世人的一般看法,而从结尾看来,作者更关心的不是一个人是否成功,而是他是否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 16、A 17、此举于己是悲剧,但却弘扬了一种精神,在探险的活动中,是勇者就是英雄。 18、⑴稍微、略微。⑵突然。⑶高耸挺立,比喻坚定不动摇。⑷把(生命的爱)全部集中于 19、不能。用这精确的数字来体现出此时喂奶的举动对体能的消耗之大,从侧面突出了伟大的母爱。 21、病句:她用生命哺育的儿子正在丈夫的怀中安然地睡眠 修改:把“睡眠”改成”睡着” 22、议论 总结全文并点明全文的主旨 23、“姿势”具体指的是母亲给女儿喂奶。 因为在风雪狂舞的5000米高山上,母亲一次次消耗体能,为孩子喂奶,用自己的生命哺育着孩子,这个简单而平凡的姿势倾注了母亲生命的爱,所以冠以“生命”二字。
提高卷
1、D 2、B 3、C 4、A 5、B 6、D 7、C 8、⑴蹦跶不了几天 ⑵里外不是人 ⑶尽输(书)⑷照旧(舅) 9、略。 10、别:辨别、识别。 观:看出。 宜:应当。 然:这样。 11、⑴你有什么能耐,位置却在我的上面。⑵我也不想跟你们各位争什么。 12、尔、吾、汝、我、你 13、批评了那些妄自尊大而不顾全局的人。 14、略。 15、略。 16、《荒岛余生》 《鲁滨孙漂流记》 英国 笛福 17.(1)同其他事物不相联系,得不到同情和援助。(2)灰心失望。(3)受冻、挨饿的忧虑。 18.同伴全部遇难,岛上荒无人烟,远离正常航线。鲁滨孙认为自己即使能活下去,也要在孤独凄凉中度过余生。 19.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0.荒岛 海里 葬身海底 21.如:(1)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青山绿水,没有蓝天白云,没有鸟语花香,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2)如果我们的身边没有亲情,没有友情,没有爱情,又怎样生活下去呢? 22.值得。因为作为一个有理性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一个人如果能像鲁滨孙那样在困境中积极主动,保持尊严地活着,就不仅值得,而且是足以自豪的。 23、 : , ; , , 。 24、⑴英国皇家海军斯科特到达了南极却没有走出南极,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⑵海明威笔下的捕鲨老人制服了鲨鱼,但回程中鱼肉全被别的鲨鱼吃了。他是一位毫无成绩的英雄。⑶尧茂书奋斗了6年,吃尽苦头,历尽艰辛,但未能征服长江,他也是一个失败的英雄。25、承上启下的过度。26、前者强调了老人的收获之少,后者则突出老人之类的人无法成为英雄的原因,表达其强烈的遗憾之情。27、失败也是英雄。28、不好。因为文中选用3个人的事例,是为了多角度的论证自己的观点;斯科特征服南极的事例,是从历史角度从一个外国人的失败来写的。海明威写的《老人与海》的故事内容,是从小说角度从一个来人的失败来写的;新中国青年尧茂书的失败,则选取了国内青年的例子。用3个事例作论据,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论证观点,使读者更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