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苏教版初一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月月清考试

2014-5-11 0:09:34下载本试卷

初一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月月清考试

初一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人:苏留华

亲爱的同学们,初中生活已经掀开了它美丽的面纱。是苦?是乐?个中滋味惟有我们知晓!青春正值,我们明白初一正是我们人生大厦的基石。相信同学们能打好基础,接受挑战。请同学们认真、规范答题!老师期待与你一起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一、积累运用:(28分)

(一)本题由阅卷老师是本卷卷面整洁程度和书写水平给分。(3分)

(二)根据句中括号里的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5分)

 1、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_______(qián)移默化的。

 2、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_______(mèi)的星。

 3、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______(dāng)。

 4、诗歌中五颜六色的色彩让人眼花______(liáo)乱。

 5、这几句诗_________(juān)刻在我心上,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三)课文默写(9分)

 1、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3、谁道人生无再少,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松间沙路净无泥。

 5、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7、然而当初她的芽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深蓝色的天空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舟已行矣,而剑不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探究。(4分)

本学期读了许多诗歌,你一定对诗歌更有兴趣了。为了展示、交流大家阅读诗歌的情况,班上要举行赛诗会。请你根据确定的主题设计开场白、活动目的和活动过程,要求能将本次活动开展的生动活泼又富有成效。

(1)、活动目的:

                                                

(2)、开场白:

                                              

                                                

(4)、活动过程:

                                                

                                                

                                               

                                             

(五)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作文片断。(4分)

(1)换用号:      (2)增补号:     (3)删除号:

(4)复原号:  △△△  (5)调位号:     (6)留空号

主题班会一开始。林非就首先第一个上台发言。他说:“我语文学不好的原因是课余时间没有阅读课外书的结果。我决心向张红学习,每天课外阅读量至少在2000字以上,争取天天写读书体会……”林非的发言赢的了同学们热列的掌声。

(六)请按下列句式发挥想像,仿写一句关于书的比喻句(3分)

例句: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仿写: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2分)

(一)阅读下面《往事依依》中的语段,完成1-4题(9分)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段文字的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内容说说文中划线句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学生时代读了《千家诗》,“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你平日爱读诗吗?爱读就谈谈爱读的原因,不喜欢读就说说不喜欢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你课外阅读中积累的两句写春或写秋的诗句(上文中的诗句不能写)(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回答15-18题(10分)

盲女后来看到的

周雪涛

多年以前,一位40岁的母亲带着失明的女儿沿街乞讨。母亲教女儿用手指感触野花的嫩辩和葳蕤(wēiruí 草木茂盛样子)的春草,帮女儿把大自然的色彩系扎在胡琴的顶端,一路唱去,唱到又一个冬天里的春节。

  她们躲在一间废弃的草房中看别人过年。有善良的人送来饺子,但是不多。母亲端给女儿说:“妞儿,吃饺子吧。”“妈,您吃。”“妈这儿还有一大海碗呢!”女儿看不见,但是女儿信任母亲,母亲从来没骗过她。所以她吃得心安,吃得香甜。

  女儿没听到母亲吃饺子的声音,就问了,母亲说:“我就吃。”然后细致地出声地咀嚼着女儿剩下的一点饺子汤。

  多年以后,女儿被一位业余剧团发现,团长收留了她们母女。不久母亲因长期的生活磨难而病入膏肓。临终前一天,女儿摸索着为母亲包了一碗三鲜馅的饺子,母亲大口地一连吃了十个半,微弱而肯定地称赞女儿:“包得好,真好吃!”女儿留下了这碗饺子。第三天,孤独的女儿重新将那饺子摸索出来,体味着那碗边上母亲遗留的手温,然后慢慢地吃起来,但是女儿发现:饺子放盐太多,咸得没法吃。

女儿失明的眼里流下了泪水。

这个女孩后来成了我的朋友,她从不化妆的脸上时刻荡漾着善良和爱的光芒。

(共493字)    选自《读者》(2003年第二期)

1、找出文中的两个错别字并订正。(2分)

             

2、盲女是看不见的,可文章却以“盲女后来看到的”为题;那么,盲女到底“看到”了什么?她是怎样看到的?请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加以合理的回答。(2分)
                                          
                                           
3、在盲女心目中,母亲从未骗过她。可是母亲在两次吃饺子的过程中却两次没说真话。对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
                                        
                                          
4、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好的一句话并加以简要分析。(2分)
                                        
                                         
  5、读完这篇短文后你一定被伟大的母爱深深地感动着,你是否也想到你的妈妈对你的关爱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吧。(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幼时记趣》,完成9-12题(16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又留蚊于素帐中,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 明察秋毫(          )   (2) 项为之(          ) 

(3) 出神(           )    (4) 数十(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   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             B  常蹲身,使与台齐

    以虫草林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纹理

C   又留蚊素帐中                D  徐喷

   土墙凹凸处                   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题为《幼时记趣》,这“趣”体现在哪里?请从文中找出一处并作简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一段文字选自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之后,结合《幼时记趣》作一番探究,把你的发现写下来。(4分)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7分)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注:①行者:过路人;②所以:用什么方法;③未及移时:还没过多少时间;④术:方法。

  1.解释加点字词。(3分)

  (1)农夫耕于田  于:

  (2)欲速则不达也  速:

  (3)行者服而退  服: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2分)

  (1)甚矣,农之惰也!

  (2)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理。(2分)

三、作文(30分)

经过一个月的接触,你对你的同桌一定有所了解。请以《同桌的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本文应用第二人称,选择恰当的典型事情,反映人物性格,写出人物的特点。(6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