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文科第四单元
16.化石吟
预习与疑问
一、预习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⒈下列加点的多音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
A、躯壳 蛋壳 B、逝去万载 风雪载途
C、裹藏 宝藏 D、潜行 潜水
⒉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逝去万载 长眠地下 话为乌有 悄然潜行
B、是转星移 引颈长吼 海古石烂 思绪万千
C、奇幻 叹服 造物主 远古
D、密码 登陆 沉睡 骇骨
3.《化石吟》是一首 的抒情诗,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 的意思。
二、针对下列问题预习课文,并作圈点批注。
⒈朗读诗歌,想想“吟”在这首诗中的含义,把你的想法批在题目旁边。
⒉用一名话定出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⒊划出你最喜欢的诗句,与同学们讨论它好在哪里。
⒋划出你认为难以理解的句子,并把你的疑问批注在旁边。
练习与探究
三、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做题。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
1.所选这几节紧承诗的第二节中 一句展开。
2.第一节中“造物主的存在”是什么样的理论?“平凡的真理”是什么意思?
3.所选部分第二节是什么意思?
4.皱纹和化石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
5.从选文看,诗句发展到第 节时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是诗人由衷的赞叹。
6.诗中称化石为“你”有什么好处?
四、反复朗读这首诗,说说诗歌采用第二人称写法的好处。
五、用下面格式,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我喜欢 一句,是因为
。
拓展选择
⒈相关材料
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距今48亿~1万年间)的生物遗体或生物活动所留下的遗迹的统称。古生物学研究的唯一对象。通常将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时间阶段,即全新世以前的生物划入古生物的范围。形成化石的条件:古生物要具有能保存为化石的硬体才能保存为化石,不具硬体的古生物学在特殊的条件下也可以形成化石,但机会极少。死亡生物的遗体要能在绝氧的环境下被保存,并不被机械作用破坏。要有足够的时间,使古生物遗体在沉积物成岩过程中及成岩作用后具有更为坚硬的物理特性和更具化学稳定性。在以后的地球内、外力的作用于下没有被再次破坏而终于保存下来。地层中的化石按其保存特点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化石是自然产物,它的出现及保存状态以及种类等都不是人的力量所能左右的。其时代下限为1万年左右,上限近40亿年。
⒉活动建设
⑴查阅相关资料,探究化石在古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
⑵根据你所知道的化石知识,说说琥珀算不算化石。
17.看云识天气
预习与疑问
一、预习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⒈下面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
A、峰峦(luan) 崩塌(ta) 鱼鳞(lin) 绸幕(mo)
B、预兆(zhao) 弥漫(man) 均匀(yun) 降临(jiang)
C、霎间(sha) 轻盈(ying) 笼罩(long) 朦胧(Meng long)
D、凸起(tu) 模糊(mo) 顷刻(qing) 进袭(xi)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
⑵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预兆:
3.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平实说明。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
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
⑶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
4.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⑴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
⑶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
⑷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项,就变成了积雨云。( )
5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方法与其它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
A、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C、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起来。
D、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6.说明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指出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⑴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
7.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你同意哪一种?( )
A.这句话是在否定“看云识天气”的作用。
B.这句话是说明“看云识天气”的范围有限。
C.这句话是指明“看云识天气”的作用有限。
D.这句话是阐明“看云识天气”并不科学。
二、针对下列问题预习课文,并做圈点批注。
⒈阅读全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有关云的哪些知识。
⒉在文中圈出卷云、卷积云等八种云的名称,划出云的形态变化及所呈现的天气征兆。
⒊划出文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与同学讨论其作用。
⒋在文中划出看云识天气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在旁边做批注。
练习与探究
三、通读全文,然后填空。
⒈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和天气的关系;不同 的云和天气的关系。题目“看云识天气”中,“看”指 ,“识”表明研究目的,含有 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是 。
⒉从全文结构看,本文属于 结构。第一自然段是 ,说明了“ ”;第2——6自然段是 ,从 和 两个方面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第7自然段是 ,说明了 和 。
⒊本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和 。
四、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做题。
(一)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本文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本段的结构形式是 。
3.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
4.这段文字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
5.本文段为了说明云的形态之多,一连用了多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
6.《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写了很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将你积累的关于天气的谚语写出两条。
(二)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①)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了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②)的,外层是(③)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出现朝霞,表明(④);出现晚霞,表示(⑤)。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文中①处应填的词语是( )
A.断定 B.推定 C.推测 D.猜想
2.文中②处应填的颜色是 ,③处应填的颜色是 。
16.文中④处填天气状况是 ,⑤处填天气状况是 。
17.“……是大风雨的征兆”中“征兆”的意思是 。
18.这段文字第一句话是( )
A.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B.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19.这段文字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
20.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拓展与选择
⒈相关材料
云的形成
海洋、湖面、植物表面、土壤里的水分,每时每刻都在蒸发,变成水汽,进入大气层。含有水汽的湿空气,由于某种原因向上升起,在上升过程中,由于周围空气越来越稀薄,气压越来越低,上升空气体积就要膨胀。膨胀的时候要耗去自身的热量,因此,上升空气的温度要降低。温度降低了,容纳水汽的本领越来越水,饱和水汽压减小,上升空气里的水汽很快达到饱和状态,温度再降低,多余的水汽就附在空气里悬浮的凝结核上,成为小水滴。如果温度比0低,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为冰晶或者冷却水滴。它们集中在一起,受上升气流的支托,飘浮在空中,成为我们能见到的云。
有关云的谚语:
⑴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⑵炮台云,雨淋淋。⑶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⑷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⑸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⒉活动建议:
⑴收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抄在摘抄本上。
⑵利用一周时间,每天进行天气观察,判断天气变化的情况,轮流发布天气预报,然后和气象台的预报对比,看谁发布得最准确。
18.绿色蝈蝈
预习与疑问
一、预习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⒈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篝( )火 狩( )猎 窸( )窣( )
螽( )斯 莴( )苣( ) 大鄂( )
嗉( )囊( ) 喙( ) 撇( )开
静mi( ) cuan( )夺 jielue( )( )
更胜一chou( ) 惊huang( )失措
xuanxiao( )( ) yinya( )( )
⒉下列每组词中都有一个错别字,划出来并改正。
A、暗然缥缈 昂首挺立 惊惶失措 千姿万态
B、连续不断 可望而不可既 直接霄汉 夜色苍茫
C、碧瓦飞甍 一叶孤舟 更胜一筹 历历在目
D、遥遥再望 津津有味 毫不犹豫 弱肉强食
⒊写出作者对绿色蝈蝈不同的称呼。
4.本文作者法布尔是 国著名 学家。
二、针对下面问题,预习课文并做圈点批注。
1.默读课文,划出介绍绿色蝈蝈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的句子。说说他是怎样的一种昆虫。
2.划出文中才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并任选一句,在旁边批注它的作用。
练习与探究
三、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做题。
⑴蜘蛛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中的蜘蛛目和盲蛛目动物的通称。
⑵全世界的蜘蛛有三万五千余种,常见的种类有圆蜘蛛、珠腹蛛、拉土蛛、蝇虎、壁线、漏斗网蛛等。世界上最大的蜘蛛是拉丁美洲的捕鸟蜘蛛,它织的结实的网,能载得住重达300克的小鸟。1945年在巴西采集到了只雌性袋蜘蛛,它的体长23.68厘米,重将近85克,外形好像一只大螃蟹,是至今世界上最重的蜘蛛。拉丁美洲有一种常聚居在一起的蜘蛛,叫做“马略斯”,它结的网犹如一条大被单。危地马拉北部有一种叫做“居中塔马利维”的蜘蛛,全身白色,能吐出非常坚韧的彩色蛛丝,织成的网五颜六色,十分好看,当地居民常用来当窗帘。1935年在墨西哥捕到一只成年雌性袋蜘蛛,当时估计它的年龄为12岁,后来又在实验室养了16年,总年龄为28岁,称得上是长寿的蜘蛛。
⑶科学家曾把蜘蛛带到宇宙空间去,观察它在失重状态下能否织网,结果蜘蛛第一次失败了,但不久适当了失重状态,把网织成了。
⑷蜘蛛在织网时,首先要在两地之间架“天索”,固定在一定的地方,并在固定的丝上来回走几趟,使丝加粗。然后形成不规则的框子为踏足线,在“天索”上设置对角线,再在对角线的中央织一个白点,这是将来网的中心。以后往返于中心的圆周之间织许多呈现辐射状的半径线。辐射线把圆圈分成等分的数目,每两根相邻的半径间的角度是约略相等的,接着用一根很细的丝从中心开始螺旋地盘成一个区域称为休息处,射线及休息处作好自圆心向外作第一螺旋线,然后自外向里织粘性强的第二螺旋线。织好第二螺旋线后,将第一螺旋线及其部分射线吃掉,并继续自外向里作螺旋线。愈近中心,每圈间的距离也愈密,直至不可辨认的地步。这正符合数学上的对数螺线的情况。蜘蛛的确不愧为是“数学家”“织网家”。
⑸蜘蛛在国内外常作药物治病。
⑹在光学仪器上,采用很细的蜘蛛丝作义丝之用。
⑺在仿生学上人们正在研究蜘蛛的“液压腿”,并据此研制了一种“步行机”蜘蛛几乎是个“瞎子”,但一旦昆虫触动蛛网,它依靠腿上极灵敏的振动传感器,就能立刻扑过去捉住食物。科学工作者将蜘蛛的腿进行解剖,发现腿里没有肌几乎。蜘蛛的这项本领,是依靠腿里的一种不寻常的液体来实现的。当腿中充满“血液”时,原来的软腿就会变硬,腿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液压传动机构,蜘蛛就能快速行动和跳跃。于是人们模仿蜘蛛的“液压腿”,研制了一种“步委机”,以期能为瘫痪病人服务。人们还试图用蜘蛛中血压自动调节的原理,寻找自动调节人体血压的方法,治疗高、低血压病。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逻辑顺序 C.空间顺序 D.程序顺序
2.本文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
A.⑴⑵/⑶⑷/⑸⑹⑺ B.⑴⑵/⑶⑷⑸/⑹⑺
C.⑴⑵⑶⑷/⑸⑹⑺ D.⑴/⑵⑶⑷⑸⑹/⑺
3.“蜘蛛织网技能之高妙,使人诧异,在任何环境里都能进行。”这一句是从文中某段首提出来的,你认为应放在第几段的开头?
4.认真阅读,谈谈第二段内容安排上的详略特点。
5.第四段中连接“蜘蛛织网”先后顺序的一组词是 。
6.阅读第四段回答,蜘蛛不愧为“数学家”的原因是什么?
7.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8.阐述人们研制“步行机”是模仿蜘蛛“液压腿”的什么本领(用原文句回答)?
拓展与选择
1.小资料
法布尔是位法国科学家,他和他的《昆虫记》都诞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是,在他谢世80多年之后。他那洋洋十卷本的科学巨著,仍然被当今的出版界列为畅销书,并且被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罗大冈先生认定为:“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有它的地位,也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它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更高些。
2.活动建议:
(1)去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关于“法布尔”的故事。
(2)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并写出读书笔记,相互交流。
19.月亮上的足迹
预习与疑问
一、预习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⒈选词填空。
⑴ 探索 探险
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 太空的重要一步。
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的 。
⑵ 测定 检测
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 装置,用来 宇航射线。
⑶ 兴奋 高兴
登月的宇航员 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胜利着陆。
休斯敦地面中心也 地祝贺他们成功。
⒉阅读课文填空。
⑴人类首次实现登月的确定时间是 ,两名宇航员的名字是 和 。
⑵地球与月亮的距离是 公里,完成从地球到月亮的往返需要 小时。
⑶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 ,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 ,这个引力 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
(4)这是一篇 ,真实记录了 。没有过多的 和 ,但字里行间,读者能体会到登月成功后,作者透露的 之情,以及作者对于人类 的赞叹。
3.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4.根据课文介绍的登月知识,选出错误的一项( )
A.宇航员的氧气袋中只剩下一个小时的氧气,不能长时间呆在月球上。
B.人类登止月球的准确时间是1968年7月21日。
C.月球在离地球38万公里的轨道上绕着地球运行不息。
D.首次登上月球的三位美国宇航员是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5.“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6仿照“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样的句式,选择你感触最深的话题,也写一句话: 对于一个人来说是 对 来说,是 。
7.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
⑴1969年7月的拜访月球,是人类向探索太空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宇航事业一块新的里程碑。
表达方式:
⑵“土星五号”开始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
表达方式:
⑶“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每秒7.67公里。
表达方式:
⑷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
表达方式:
8.文中出现表现时间的数词,有的甚至精确到秒,作用何在?
9.“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这句话连用三个“预定”有什么作用?
二、针对下列问题预习课文,并做圈点批注。
⒈划出文中具体说明时间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⒉按时间顺序,列出宇宙飞船登月时间表。
⒊在文中圈出宇航员登月后做的九件事。
练习与探究
三、下面是同学们在“探索月球奥秘”这项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收集到的几则材料。请你认真阅读,然后按要求做题。
【材料一】:关于“月球”
月球又称“月亮”。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人们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免捣药等美丽神话。古希腊人则把月球看作美丽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并且把女神狩猎时从不离身的银弓作为月球的天文符号。
月球基本上没有水,也就没有地球上的风化、氧化和水的腐蚀过程,也没有声音的传播,到处是一片寂静的世界。月球本身不发光,天空永远是一片漆黑,太阳和星星可以同时出现。
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因而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低到-183℃。由于没有大气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强度比地球上约强1/3左右;紫外线强度也比地球表面强得多。由于月球大气少,因此在月面上会见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阳光照射是笔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因此才会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由于没有空气散射光线,在月球上星星看起来也不再闪烁了。
月面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环形山的侧影。整个月面覆盖着一层碎石粒和浮土。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区域和暗灰色部分。原来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区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
月球比地球小,直径是3476千米,大约等于地球直径的3/11。月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稍小一些;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换句话说,地球里面可装下49个月球。月球的质量是地球的1/81;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也就是说,6千克重的东西在月球上只有1千克重了。人在月面上走,身体显得很轻松,稍稍一使劲就可以跳起来,宇航员认为在月面上半跳半跑地走,似乎比在地球上步行更痛快。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是围绕地球运转的、唯一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00千米。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轨道,其近地点(离地球最近时)平均距离为363300千米,远地点(离地球最远时)平均距离为405500千米,相差42200千米。
像地球一样,月球也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南北极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凹陷约400米。
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过程中,还要跟着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这就是说,月球绕地球运动一周后,再回到的空间位置已不是原出发点了。由此可见,月球在运动过程中还要参与多种系统的运动。月球的运动和其他天体一样,月球也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月球除东升西落外,它每天还相对于恒星自西向东平均移动13°多,因此,月亮每天升起来的时间,都比前一天约迟50分钟。月亮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而自西向东的移动却是月亮围绕地球公转的结果。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叫做一个“恒星月”,平均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它本身也在自转。月亮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相等的,即1:1,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也就是它自转的周期。
月球这种奇特地自转结果是:月球总以同一半面向着地球,而从地球上永远看不到月球背面是什么样,只有靠探测器才能揭开月背千古之谜,人类的这个愿望早在30多年前就已实现了。 当今大型天文望远镜能分辨出月面上约50米(相当于14层高楼)的目标。
【材料二】: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从此,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刻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材料三】:我国古代有关月亮的诗歌
(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乙)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1.依据“材料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月球上昼夜温差很大,相差可达3100C。……………………………( )
(2)月球上完全没有水和空气,但有地球上的风化、氧化和水的腐蚀过程。
…………………………………………………………………………………( )
(3)地球的直径大约比月球的直径大3/11。……………………………( )
(4)一个体重66千克的宇航员,如果到月球上,就只有11千克了。…( )
(5)月球除了自转外,还要绕地球公转,并且也跟着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
…………………………………………………………………………………( )
(6)我们从地球上所能看到的月球表面实际上是月球表面的不同面。…( )
2.阅读“材料二”,它主要记叙了 这个神话故事,介绍了民间关于
风俗的由来。(每处限填4字,)
3.比较“材料三”中的两首古代诗歌,甲诗借月亮抒发了“ ”之情。乙诗借月亮于美好的想像中表达了“ , ”的人生慰藉。(用诗中词句填空)
4.“月亮”除了有“嫦娥”、“婵娟”的美称和雅号外,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不少于4个。)
答:还有: 、 、 、 。
拓展与选择
1.小资料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径约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径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积有3800万千米,还不如我们亚洲的面积大。月球的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重力则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2.活动建议:
可按照课本上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相关要求进行(P103页“探索月球奥秘”)
20.山市
预习与疑问
一、预习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⒈给加点字注音。
①高插青冥( ) ②碧瓦飞甍( )
③高垣( )睥( )睨( ) ④窗扉( )皆洞开
⑤楼上人往来屑屑( ) ⑥遂( )不可见
⑦攸( )忽如拳如豆子 ⑧见山上人烟市肆( )
⒉填空。
⑴本文选自 ,作者 字 ,也称 ,清代文学家。
⑵作者在描写山市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极有层次,首先写山市的出现: , 。接着写第一次变化 , 。第二次变化 , , 。然后又变为 , 。最后 , ,又 ,又 、 ,遂不可见。
⒊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历历在目:
相顾惊疑:
黯然缥缈:
往来屑屑:
直接霄汉:
一切乌有:
4.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
5.课文如删掉“始悟为山市”一句,并不影响文中对“山市”描写的连贯性,为什么不能删去?
二、针对下列问题,预习课文,并做圈点批注。
⒈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停顿。
⒉结合注解度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划出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
⒊查阅相关资料事请教地理老师,对“山市”这一自然现象作出科学解释。
练习与探究
三、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然数年恒不一见(恒: )
⑵无何,见宫殿数十所(无何: )
⑶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连亘: )
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依稀: )
⑸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 )
⑹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逾时: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⑵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⑶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⑷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
拓展与选择
1.小资料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早年就有文名,但终未中举,终生不得志,以做塾师为生。
蒲松龄既是文学家,也是民间故事家。相传,他为搜集《聊斋志异》的素材,常备烟茶于村头招待路人,听他们讲各种传说故事。他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说:“雅爱搜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如此痴迷,自然影响很大,以致“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这就是说,当时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以蒲松龄为中心的搜集民间故事的广泛网络,从而为《聊斋志异》的终于成书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2.活动建议:
收集聊斋故事,举行一次故事会。
第四单元达标测评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静谧(mi) 篡夺(cuan) 溅落(jian) 蜃楼(shen)
B、一霎间(cha) 预兆(zhao) 弥漫(mi) 连亘(yuan)
C、劫(jie)惊 骸(hai)骨 窗扉(fei) 畅谈(chang)
D、喧嚣(xiao) 喑哑(yinya) 蟋蟀(xishuai) 悄然(qiao)
2.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
⑵……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
⑶它们对这道菜吃得(形容非常有滋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是蝉的头骨和胸骨。( )
⑷我所能听到的一点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与夜色苍茫中的(安静)气氛再适合不过了。( )
3.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用课文中的原话):
4.有些事物很难描摹,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仿照下面的示例任选一小题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⑴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⑵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5.下面各项中,两句话所表达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路挺滑,我差点没摔倒。
路挺滑,我差点摔倒了。
B、{饭馆卖的饭,四两和二两一样多。
饭馆卖的饭,二两和四两一样多。
C、{办完事,我花了一个小时才到家。
办完事,我到家才花了一个小时。
D、{这段路,一般不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重大交通事故,一般不发生在这段路上。
6.下列划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用修改符号在原句错误处改正。
鱼类,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一个类群,其漫长的演化历史一直是众多的生物学家感兴趣的问题。鱼类的出现,标志着从低等、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货的一个质的提高;鱼类的演化、发展又提出了无脊椎动物进货的明显谱系。
7、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这时候,它假如听到某部分有低浊的声音,知道内部潜伏着害虫,就用嘴在树干上啄一个洞,通到害虫蛰居的隧道内。
②啄木鸟的捕食方法,先止于树干上,用嘴敲击树干,柝柝作声,侦察树干内有没有害虫潜伏着。
③然后用舌头伸进去,钩取害虫做它的食物。
④犹如内科医生诊察病人的时候用手敲击患部,听取声音辨认病状。
⑤有时钩不到虫,随即到树干的背面去敲击几下,大概它以为虫子已逃到背面,这样可以使虫子跑到前面来被它捕住。
A、②④①③⑤ B、②③①④⑤ C、②④⑤①③ D、①③②④⑤
8.读下面一则材料,然后做题:
日本一家四星级饭店,客房里除各种用品外,两张床上还各摆了一个叠得整整齐齐的浴衣,上有电脑打印的小纸条一张:
尊敬的客人:这件衣服是供您洗浴后穿用的。如果您想带上一个回去留作纪念,请到二楼购物中心去买,价格为2800日元。谢谢!
这个纸条一共告诉客人五条信息,其中最主要的信息是委婉地暗示给客人的,并没有在纸条中明说。请你列出纸条中传递出的五条信息:
⑴
⑵
⑶
⑷
⑸
二、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做题。
(一)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⑵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⑶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⑷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⑸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⑹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围散发出金黄的光辉。⑺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⑻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⑼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⑽卷云、卷积云、积云和卷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1.下列语段的第一层(用“/”表示)第二层(用“//”表示)划分准确的一项是( )
A.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B.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C.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D.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2.四个小层的说明对象分别是:
⑴ ⑵
⑶ ⑷
3.本段的中心句是: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5.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 )
A.总分式 B.分总式 C.总分总式
6.这段文字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说明 是现象,说明 是本质。
7.这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一个例子。
平实说明:
生动说明:
8.文中⑸⑹两句中“一般”和“常”用得准确,简要说明这两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二)
⑴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⑶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⑷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⑸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实际上,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是拉开帷幕的一角而已。
1.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起 的作用。
2.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中“所有这些”包括哪些?
3.“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一句的作用是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用 的说明方法。
4.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的特点。
5.如果化石上有裂开的缝隙,可以推断那个时期的特点是 。
6.化石有什么作用?
7.末段中加点的“这里”指的是 。
(三)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4亿年以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起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1.阅读全文,简洁地回答森林的两大功劳。
2.阅读第三段,概括说明“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的两个原因。
3.将“森林”说成“地球绿色之肺”,这是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样写在效果上由什么好处?
4.第三段划线句中的“近200年间”强调了 ,“三分之一以上”强调了 。
5.森林遭到破坏后,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除了文中介绍的全球性气候变暖外,还有哪些方面的恶化?请举出两例。
6.过度砍伐、无节制使用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某年武汉市政府在全体市民中民起了“禁止使用一次性木筷”的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拥护和支持。现请你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提一条保护森林资源的建议或拟一条含警示性的标语。
七年级文科语文第四单元答案
16.化石吟
一、⒈D⒉C3.(赞颂化石;赞颂)
三、(1.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意思接近即可 3.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 4.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写真。 5.四;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6.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四、采用第二人称,把化石当作询问、倾诉的对象,使化石拟人化了。这样写便于作者抒发情感,使诗歌显得更亲切自然。
五、略
17.看云识天气
一、1.C(2.⑴本意是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的牌子,这里指各种各样的天气可能出现的标志。⑵预先露出来的迹象。 3.⑴生动说明⑵平实说明⑶生动说明 4.⑴打比方⑵打比方⑶引用、作诠释⑷摹状貌 5.C 6.⑴本体:云;喻体:招牌;相似点:都有标志作用⑵本体:卷云;喻体:羽毛、绫纱;相似点:颜色、动态;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喻体能够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7.C)
三、
⒈云 光彩 观察 辨别 通过观察云来辨别预测天气
⒉总分总 总说“云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分说 云的形态 云的光彩 总说:看云识天气的意义 应注意的事项
⒊分类别 打比方
四、
((一) 1.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密切,看云可以识天气。 2.总——分——总 3.比喻、排比、对比 4.生动、形象,既准确又具体。 5.准确具体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云的各种形态。 6.略 (二)1.C 2.红色;紫色 3.阴雨天气就要到来;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4.征候,先兆 5.B 6.举例子、作诠释、引用 7.A )
18.绿色蝈蝈
一、⒈gou shou xi su zhóng wo ju e su nang hui pie 谧 篡 劫掠 筹慌 喧嚣 喑哑
⒉A喑——黯 B既——即 C厉——历 D再——在
⒊狞猎者 歌手 笼子里的囚犯 蝉的屠夫
4.(法;昆虫)
三、(1.B 2.A 3.第三段 4.只用一句话简略介绍了一般蜘蛛的种类,接着详细介绍了世界上最大的和最重的、结网最大的和最美的、寿命最长的五种蜘蛛。 5.首先、然后、接着、然后、直至 6.织网符合数学上对数螺线的情况。 7.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引用等。 8.蜘蛛的这项本领,是依靠腿里一种不寻常的液体来实现的。当腿中充满“血液”时,原来的软腿就会变硬,腿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液压传动机构,蜘蛛就能快速行动和跳跃。)
19.月亮上的足迹
一、⒈⑴探索 探险 ⑵测定 检测 ⑶兴奋 高兴
⒉
⑴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 阿姆斯特朗 奥尔德林
⑵38万 195
⑶中间点 中和点 静止点
((4)纪实报道;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议论、抒情;喜悦;聪明才智
3.飞船升空前的准备;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登月成功;飞船返回地球。
4.B
5.从表面现象看,这“一小步”是宇航员离开登月舱,踏上月球的行走的步伐,而实质上对于宇航事业和整个人类来说,这一步象征了人类征服太空旅途中的一座里程碑,因此它是巨大的飞跃。
6.略
7.依次是:议论、描写、说明、记叙
8.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二是因为这些时间都有纪念意义。
9.表明飞船一切尽在人类预料之中,说明登上月球这一高科技的严密性,也体现了说明文严谨的语言。)
三、
1.(1)√(2)× (3)× (4)√ (5)√ (6)×
2.嫦娥奔月 中秋拜月
3.思故乡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4.例如:玉兔、素娥、冰轮、玉轮、玉弓、广寒宫……(答案不唯一,参见教材P109。具备4个即可)
20.山市
一、
⒈①ming ②meng ③yuan pi ni ④fei ⑤xie xie ⑥sui ⑦shu ⑧si
⒉
⑴《聊斋志异》 蒲松龄 留仙 聊斋先生
⑵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 见宫殿数十所 碧瓦飞甍 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攸忽如拳如豆。
⒊
⑴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⑵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感到十分吃惊。
⑶昏暗复看不分明
⑷来往匆匆
⑸一直通到天上
⑹一切都消失了
(4.回答抓住山市变幻莫测这一特征即可。 5.不能。这是一句描写中的议论,除有点题的作用之外,其中一个“悟”字,更表明了所见所闻景象与真实无异。
三、1.
⑴经常
⑵不久,不一会儿
⑶连绵不断
⑷隐隐约约
⑸通“才”
⑹过了一会儿
2.
⑴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⑵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⑶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⑷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 )
第四单元达标测评
一、
1.B
2.弱肉强食;里程碑;津津有味;静谧
3.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4.如:⑴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⑵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5.A
6.②处“提高”改为“飞跃” ③处“演化、发展”改为“发展、演化”
7.A
8.⑴用途:这是供你洗浴后穿的衣服⑵要求:这件衣服你不能带走⑶建议:你若想要这种衣服得自己去买⑷地点:二楼购物中心有卖⑸价格:每件价格为2800日元
二、
(一)
1.D
2.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
3.第⑽句: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4.说明、描写;分类别、打比方
5.B
6.云的形态;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7.第五句;第九句
8.这两个词在句中都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和“经常”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表达得很严密。
(二)
1.总领全段
2.和泥沙埋在一起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的动物遗体、北极冻土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
3.过渡;举事例
4.寒武纪:地球上海洋宽广;石炭纪:地球上温暖而潮湿;第四纪:天气寒冷,冰期来临 5.天气干旱
6.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
7.这篇文章
(三)
1.第一:雨水多时,森林贮水;雨水少时,人们可利用森林涵养水源。第二:森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吐出新鲜空气。
2.地球上的森林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
3.形象、具体地说明森林“能吞能吐”的特征和在维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4.时间之短;破坏范围之大或数量之多
5.如:水土流失;动物家园遭受破坏等。
6.要求有一定的可行性,用语简明、得体,有一定的警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