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七年级语文期中检查试卷

2014-5-11 0:09:37下载本试卷

七年级语文期中检查试卷

亲爱的同学们,在这个灿烂而充满活力的季节,你们迎来了迈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期中检查,这是一个新的开端也是一个新的挑战,愿你们调整好状态,仔细认真地做好每一题,用“我手写我心”,让智慧在白色的卷面上挥洒吧,让硕果见证你们的汗水和努力吧!加油,同学们!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书写端正,卷面整洁(3分)

二.基础积累部分(1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2分)

  A.然cù  诅zhòu  蓄 chǔ B.肌fū  蹂lìn  妹zǐ

  C.戏xī  落zhuì 黄yùn  D.泣chuò 间shùn 唱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稀稀疏疏 返老还童 忍俊不禁 多愁善感

  B.呼朋引半 得失之患 举世无双 德高望重

  C.小心翼翼 花枝召展 擎天撼地 仙露琼浆

  D.波光明灭 清风流水 津津乐道 脑羞成怒

3.选出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_________清脆的喉咙,_________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___________着。

  A.显示 发出 应和  B.卖弄 唱出 应和

  C.显示 唱出 应答  D.卖弄 发出 应答

4.成语填空,并写出与之相关的篇名。(4分)

任重(  )远                       

明察秋(  )                       

见贤思(  )                       

老(  )伏枥                          

5.右边这幅图是“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从这个会徽中你读到了一

些什么?(至少谈出两点,语句流畅,意义明确)(2分)

                                

                                 

6.读下面的寓言故事,分别从螃蟹和青蛙的角度写出寓意或启示。(2分)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到河边去,怎样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可以到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走不到河边。后来,有一天,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道:“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许多冤枉路!”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1)从螃蟹的角度:                                  

(2)从青蛙的角度:                                 

7.按要求填空。(4分)

名著是美的。《繁星·春水》美在它对母爱、童心的赞美;《          》美在它                          ;鲁智深美在他疾恶如仇、有勇有谋的性格;        美在他                       

二.现代文阅读理解 (3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2题。(11分)

我们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爬上去了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①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②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不下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一次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8.文中最后一段中,加点词“经验”指的是什么?(2分)

                                         

9.文中最生动最细腻、几乎贯穿整个故事的,是对“我”的哪个方面的描写?并请找出一例说明。(3分)

                                         

                                         

10.第4段中划横线句①是文中的伏笔,与之相照应的是哪一句?(2分)

                                          

11.对文中第5段中划横线句②所描述的情景,你感到奇怪吗?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12.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一个句子进行表述。(2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20题。(19分)

  ①1989年发生在美国旧金山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②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③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④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⑤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挖着。

  ⑥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⑦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⑧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⑨“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⑩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灾难和磨炼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作者 马克·汉林)

  13.在地震灾难面前年轻的父亲主要想到了什么?又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4.第⑤~⑩段中,描写了“好心人”、“救火队长”、“警察”等人都劝父亲回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15.第(12)段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6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其原因何在?(2分)

                                         

                                          

  16.文章是怎样描写父亲为了救儿子,战胜了巨大的困难的?(要引用原文语句)(2分)

                                        

                                          

  17.当父亲让阿曼达从安全的小出口出来时,阿曼达却说“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为什么这样写?(2分)

                                          

                                          

  18.你从这对了不起的父亲、儿子身上学到了些什么?(3分)

                                          

                                         

19.给上文拟个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0.请你将这篇文章和《走一步,再走一步》比较,里面都讲述到了父亲与儿子的故事,请你尝试着选取一个角度(可以从思想内容上、结构上、写法上、描写上等等)谈谈两篇文章有何异同。(选取一个角度即可)(3分)

                                         

                                       

 

三.文言文阅读理解。(19分)

(一)   阅读下文,回答21~24题。(11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1)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2)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3)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1.按原文填空。(3分)

22.《论语》是记录               的书,孔子是     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分)

2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2分)

①不亦乎(      )

②人不知而不(       )

③学而不思则(       )

④是也(      )

24.对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词语我们不光要知其意,还必须善于运用。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   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常温故知新

C.   骄傲自满是求知的大敌,学而不厌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D.   武斌同学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这归功于他经常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勤奋好学。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27题。(8分)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①不逮:照不到。②邑:同乡。③文不识:姓文,名不识。④大学:大学问家。

25.解释下列加粗词。(4分)

(1) 得主人书遍读之:            。  

(2) 衡穿壁引其光:___________________

(3) 衡乃与其佣作不求偿:           

(4) 主人问衡:            

26.与“以书映光读之”中加点“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邻舍有烛不逮。  B. 衡乃与其佣作不求偿。

C.既已过西矣。   D. 黑质白章。

27.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                        _。(2分)

四.作文(3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一位小学老师在公开可时,一名学生上黑板做题如下:

3x9=(27) 4x9=(36) 5x9=(45) 6x9=(54) 7x9=(62) 当这名学生写完最后一道题的答案“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他错了,最后一道题答错了……”

大家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纠正这个错误,没想到他却说:“最后一道题是答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他答错的这道题,而不说他前面四道题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的……”

要求: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一. 卷面分(3分)。

二. 基础积累部分(18分)。

1.B(2分) 2.A(2分) 3.B(2分)

4.(4分)①道,《<论语>十则》②毫,《童趣》③齐,《<论语>十则》④骥,《龟虽寿》

5.(2分)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北京的“京”字形,北京正张开双臂,欢迎八方宾客;甲骨文“龙”字的变形,传达出龙的神韵;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答出两点即可)

  6.(2分)(1)没有正确的方向,就很难到达目的地。或:要把握好方向,“横着爬”是无法实现理想的。(2)帮助别人要从实际出发。或:提建议要有真诚的态度。或:指导别人要具体、耐心。

  7.(4分)略。(言之有理符合要求即可)。

三. 现代文阅读理解(30分)

(一)(11分)8.(2分)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一次经历,让我明白面对困难要把它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才能最终战胜困难。(或指“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9.(3分)心理描写。如: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写出了自己由毫无信心到信心大增时的喜悦。 10.(2分)“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  11.(2分) 这一反常的心理反应过程,恰恰逼真地反映了“我”当时在悬崖上精神极度紧张、恐惧的状态。当人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时,人对周围环境的反应能力会降低,所以当时出现课文中所描述的这种情形,并不奇怪。12.(2分)“父亲是一个能引导孩子自己战胜恐惧的人”、“父亲是一个能给孩子以主意的人”、“父亲是一个即使在危险的情况下也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人”,任选其一,可视为正确答案。

(二)(19分)13.(3分)在地震灾害面前,年轻的父亲主要想到了自己对孩子的诺言,他独自挖掘救人,坚持了38小时。14.(2分)这样写反映了挖掘工作困难重重;不被众人劝阻,表现父亲意志的坚强。15.(2分)突出时间的变化,突出挖掘时间之长,体现了父亲的坚强意志和父亲对儿子的挚爱。16.(2分)挖掘了38小时,艰苦是可想而知的,通过肖像描写:“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反映了父亲为救儿子而战胜了巨大困难 17.(2分)这表现了儿子对同学的友情,更突出了父亲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给孩子巨大的精神力量 18.(3分)父亲: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对儿子的挚爱感情。儿子:在危难面前不恐惧,对父亲的信任;在脱离危险境地时,对同学的友情 19.(2分)《地震中的父与子》20.(3分)内容上都涉及了父子战胜困难和危险时的故事,通过故事展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深刻的道理;表达手法都是记叙,前者侧重心理描写,用第一人称,后者侧重动作和语言,用第三人称,等等。 言之有理即可,但要有比较地谈。

四.文言文阅读(19分)

(一)(11分)21.(3分)(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思而不学则殆。(3)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2.(3分)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春秋;教育家。23.(2分)(1)通“悦”,愉快,快乐。(2)生气,发怒。(3)迷惑而无所得。(4)通“智”,智慧。24.(3分)D

(二)25.(4分)(1)愿意;希望。(2)于是,就。(3)却。(4)感到奇怪。26.(2分)C

(2分)读书要勤奋刻苦,没有条件,自己创造条件。(只要合理即可)

28.作文部分(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