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学习能力测试
语文试卷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共27分)
1.根据注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A.秋天栖( ▲ )息在农家里,秋天梦寐( ▲ )在牧羊女的眼里。
B.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的琴拉的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chóu( ▲ )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cuàn( ▲ )夺了你的名声!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这次艺术节办得千姿万态,全校师生交口称赞。
B.前尘往事历历在目,使人感慨万千。
C.老师几句点评,使我忍俊不禁:“啊,这篇文章原来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
D.我们每年都在家乡植树,现在,那里的树已是花枝招展,鸟儿也回来了。
3.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3分)
A.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
B.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C.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像在梦幻中一般,坐在简陋的快书房里艰辛地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里发现了镭。
D.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4.根据文段内容选择短语填空。(只填序号)(4分)
有人说,宽容是一种润滑剂, ▲ ;宽容是一种镇静剂, ▲ ;宽容是一束阳光, ▲ ;宽容是一座桥梁, ▲ 。
A.可以消融彼此间的猜疑积雪 B.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C.可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 D.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恪守平静
5.《红楼梦》第五回中有一句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用了两个典故,你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吗? ▲ (2分)
6.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补写一个与划线的句子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3分)
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
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文背诵(8分)
(1) 填写课文原句(4分)
①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禅院》)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 __。(李商隐《夜雨寄北》)
④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2)按要求填写课文原句(4分)
①《次北固山下》刻画破晓日出,江上春早,抒发诗人情怀的诗句是: ▲ ,
▲ 。
②《观沧海》中最能反映诗人博大襟怀的诗句是: ▲ , ▲ ;
▲ , ▲ 。
二、现代文阅读赏析(33分)
(一)行道树(15分)
张晓风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旁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惟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寞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的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8.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3分) ▲
9.文章前后两次运用对比。第一次是 ▲ 和 ▲ 对比;第二次是 ▲
和 ▲ 对比。(4分)
10.最后一句,“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4分)
▲
11.举例说明文中划线句的含义。(4分) ▲
(二)同情的眼神(18分)
安娜·莫斯
①很多年以前的一个寒夜,在弗吉尼亚州北部,一个老人等在渡口准备乘船过河,寒冷的冬季的霜雪已使他的胡子像上了一层釉。看来他的等待似乎是徒劳的。寒冷的北风使他的身体冻得麻木和僵硬了。
②突然,他听到沿着冰冻的羊肠小道上传来了有节奏的由远而近的马蹄声,怀着焦急的心情,他打量着几个骑马的人依次从他身边过去了。待最后一个骑手经过他时,老人站在雪中僵直得像一尊雕像,就在将要擦身而过的一瞬间,老人突然看着那人的眼睛说:“先生,您能否让一个老人和您乘一匹马共行?您知道,单凭用脚走,人是很难通过这一段路的。”
③骑者勒住了自己的马,回答:“确实是这样,上来吧!”看见老人根本无法移动他那冻得半僵的身体,骑手跳下马来帮助老人上了马,骑手不仅把老人驮过河,而且送他到他要去的地方,那里有数英里远。
④当他们走近一座小而舒适的村舍时,骑手的好奇心促使他问道:“先生,我注意到你让其他几个人过去而没有请求帮助,而当我经过时你却留住我借用我的马,我很奇怪这是为什么,在如此一个寒冷的冬夜,您却等待在这里并截住最后一个骑手,如果我拒绝您的要求并把您留在那里,结果会是什么?”
⑤老人慢慢下了马,以一种惊奇的目光看着骑手,回答说:“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一些时间,但我以为我知道谁更有美好的品德,”老人继续道,“我仔细观察了那几位骑手,立即便看出他们没有关心我的处境,这时候就是我求他们帮忙也无济于事。但是当我仔细一看您的眼睛,仁慈和同情之状是相当明显的。我知道,当时当地,您的友好态度使我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使我在最需要的时候能够得到帮助。”
⑥那些暖人肺腑的评价深深地触动了骑手。“您的评价把我形容得太伟大了,”他告诉老人,“可能我以前在从事自己的事情上过于忙碌,所以我对别人需要安慰和怜悯的帮助太少了。”
⑦说完这些,那名骑手——托马斯·杰斐逊总统调转马头,踏上了通往白宫的路。
12. 第②段中“打量”一词的作用是 ▲ (2分)
13. 第④段中骑手的“好奇心”是什么?(3分) ▲
14.第⑤段中老人说“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一些时间”是可信的,因为: ▲ (3分)
15.分析第⑤段“我以为我知道谁更有美好的品德”。 (4分)
(1)“美好的品德”是指: ▲
(2)“我知道谁有更美好的品德”的依据是: ▲
16.第②段中说,“老人突然看着那人的眼睛”,为什么特别强调“看着那人的眼睛”? (3分) ▲
17.第⑥段“那些暖人肺腑的评价深深地触动了骑手”一句中“触动”的是什么?
(3分) ▲
三、古诗文阅读赏析(20分)
(一)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箸箪,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liù 蒸饭)?”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箪,饭今成糜(mí粥)。”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世说新语》)
18.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1)宾客诣陈太丘宿 ▲ (2)俱委而窃听 ▲
(3)尔颇有所识不? ▲ (4)仿佛志之 ▲
19.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尔颇有所识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0.翻译下列句子(3分)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
21.你是怎么看待陈太丘父子的?(4分) ▲
(二)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2.“天净沙”是 ▲ ,“秋思”是 ▲ (2分)
23.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四、写作(40分)
真情,是一缕阳光,是一泓清泉,是一株绿树,是真情撑起我们生活中的一片蓝天。请以“真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也可以写别人的故事及给自己的启迪,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