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二次调测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3分)
1、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裹藏( ) 骸( )骨 倏( )忽 分歧( )
静mì( ) 崩tā( ) nì( )笑
水波línlín( )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5分)
(1)即将出现的迹象。 ( )
(2)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 )
(3)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
)
(4)形容忽然醒悟。 ( )
(5)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声低而不清楚。 (
)
3、对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这里的“爱”指对母亲的爱,其“悲哀”是指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
B、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慢慢地”、“稳稳地”表明我们很塌实,很稳重,做事一步一个脚印。)
C、我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熬”字可以让我们想像母亲过冬的艰难,也可想象“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D、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条的严冬,所以“惊异”;又因为“我”想起了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这一幕永远无法弥补,所以“悲哀”。)
4、下列几组句子中表意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这能全怪我吗? 这能怪我吗?
B、四年租金为三万元。 四年租金各为三万元。
C、你的判断难道会准确吗? 你的判断不会准确的。
D、我们难免会失败。 我们永远不会成功。
5、根据要求填空:(7分)
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语文伴我走过古代,我和蒲松龄对话“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明白了山市蜃景的难得一见;我读杜牧的诗“商女不知亡国恨, 。”让我懂得了当时朝廷的糜烂腐朽;我与易安居士一起误入荷花深处,“争渡,争渡, ”让我的心情欢快愉悦;与朱熹一同欣赏“半亩方塘一鉴开, 。”让我领略了小小方塘的清澈明净……
语文伴我走进各位中外文学大师的心灵世界,我从冰心的《
》《 》读出了母爱的伟大,童真的纯洁,自然的美丽;我读《爱的教育》,为主人公
的日记感动;从《伊索寓言》中,我体会到了这部书折射出来的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魅力……
6、根据下面句子的特点,仿写句子。(2分)
母亲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当你倦怠无力时,淡雅的馨香和醇美使你神清气爽;
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睡;
母亲是 ;
母亲是 。
二、阅读理解(37分)
(一)散步(10分)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家庭出现分歧时,文中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其原因是:(3分)
①
②
③
2.后来“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原因是(2分)
①
②
3.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言外之意?请简单说一说。(3分)
4.选文反映了一家人之间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起飞与习惯(10分)
阿波罗11号太空船首次登陆月球的刹那,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但太空船得先摆脱地球强大的引力,才能飞往月球。因此刚发射的几分钟,也就是整个航程一开始的若干公里之内,是最艰难的时刻,所费的力量往往超过往后的几十万公里。
习惯也是一样,它具有极大的“引力”,只是许多人不加注意或不肯承认罢了。要革除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阔斧地改革,便难以竟全功。“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1.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关于太空船的叙述,是为了说明什么?利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2.第二自然段中的“习惯”具体是指什么?(2分)
3.第二自然段中“起飞”的含义是什么?(3分)
4.这篇短文的中心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3分)
(三)《陈太丘与友期》(11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余嘉锡《
》。《世说新语》编者是
。 (2分)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3分)
①期行( )
②去后乃至( )
③尊君在不(
)
④相委而去( )
⑤下车引之( )
⑥元方入门不顾(
)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5..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2分)
(四)郑人买履(6分)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指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2分)
2、与“至之市”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送孟浩然之广陵
C、何不试之以足 D、古之学者必有师
3、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
的人。(2分)
三、作文(40分)
门,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事物。人的一生谁没有和门打过交道呢?幼年时,家门曾是我们最温习的港湾;长大一些后,校门曾是伴随我们读书学习的最忠实的朋友;当我们走上社会后,工厂的门、商店的门又勾起我们多少美丽的憧憬和遐想啊……也许有人会走出国门,也许有人会走进监狱的大门,人生将会为我、为你、为他打开一扇怎样的门呢?请以“门”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七年级语文第二次调测答题卷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1、
2、
3、 4、 5、
6、母亲是 。
母亲是 。
二、(一)1. ① ② ③
2.① ②
3.
4.
(二)1.
2.
3.
4.
(三)1.《 》 2.① ② ③
④ ⑤ ⑥ 3.
4.
5.
(四)1、 2、
3、
三、作文
题目
答案:
一、1、guǒ hái shū qí 谧 塌 匿 粼粼 2、征兆 遥遥在望 苦心孤诣 恍然大悟 喑哑 3、B 4、C 5、6、(略)
二、(一)
1. ①母亲听我的 ②儿子听我的 ③妻子在外也听我的 2.①母亲年迈难走小路②不愿意一家人分开 3.暗示了人到中年,肩负着赡养父母,抚养孩子的重任,在家庭、社会里都充满了使命感。 4.这家人互敬互爱、相互体谅,家庭氛围和谐、美满。
(二)
1.说明“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2.具体指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
3.人们改变不良习惯的起始阶段。
4.克服不良习惯(摆脱习惯的引力),就能到达理想的境界。
(三)1.《世说新语笺疏》 刘义庆 2.①约定 ②才 ③通“否” ④丢下、丢弃 ⑤拉 ⑥回头看 3.C 4.做人要重礼守信 5.略。
(四)1、坐通“座” 反通“返” 2、B 3、那些只相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