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⑴张( )目对( )日 ⑵明( )察秋毫( )
⑶项( )为之强( ) ⑷徐( )喷以( )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①沟壑( ) ②藐小( )
③庞然大物( ) ④土砾( )
3.翻译下列句子。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译文:
4.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答:
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能张目对日:
②项为之强:
③徐喷以烟:
④作青云白鹤观:
6、选出下文对本文语言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吐”和“吞”两个动词极为生动地表现了蛤蟆捕虫动作的迅速、准确。
C、“冲烟飞鸣”的“冲”,让人想见蚊群在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
D、“鹤唳云端”的“唳”字,让人听到了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
2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翻译: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翻译:
(二)古文阅读(14分)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 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⒈《童趣》作者是清代文学家 ,本文选自《 》。(2分)
⒉用加字法解释加点的词。(2分)
必 细察其纹理( ) 兴正浓( )
果 如鹤唳云端( ) 以丛草为林( )
⒊在原文处将选文中缺少句子补全。(2分)
⒋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②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⒌作者为什么会有“物外之趣”?(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⒍生活中你有过作者描述的类似的经历吗?请举出一个例子来。(2分)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童 趣
沈 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4、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6分)
(1)徐喷以烟 ( ) (4) 鞭数十( )
(2)项为之强 ( ) (5) 兴正浓 ( )
(3)怡然称快 ( ) (6) 盖一癞蛤蟆( )
15、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 )(2分)
A.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B.使/之冲烟而飞鸣
C、又/留蚊/于素帐中 D.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16、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1)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2)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故时有物外之趣。
17、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像,把第二段划线部分扩写成一段生动有趣的文字。(4分)
18.作者小时候把什么当作云、鹤?从中可见作者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4分)
19.学了本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发?(4分)
2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2分)
唳: 方:
21、翻译下面句子(2分)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2、作者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的目的是什么(2分)
23、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怎么才能获得“物外之趣”(2分)
12、选段中写出了作者细察之后的快乐心情的两个词语是: 、 。(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6-12题。(20分)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论语》是 经典著作之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儒家学派创始人。(3分)
8、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3分)
(1)不亦说乎 ( )
(2)诲女知之乎 ( )
(3)是知也 ( )
10.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而时习之(按时) 人不知而不愠(怨恨)
B、学而不思则罔(迷惑) 思而不学则殆(危险)
C、不亦说乎(也,也是) 死而后已(已经)
D、其恕乎(大概,也许)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啊)
1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可节选)。(6分)
(1)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方法的两个句子:
答:
(2)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态度的两个句子:
答:
(3)写出课文中谈个人修养的两个句子:
答:
12、文中的许多话都成了后人教育他人或警戒自己的名言,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并说说你的理解或理由。(3分)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如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加点的“子曰”的“子”在这里指的是谁?他是什么时代的人?(3分)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说 ②省 ③信 ④女
10、对“人不知而不愠”翻译正确的是( )(3分)
A、人们是不了解(情况),因而(他们)不会恼恨。 B、人们不知道,我不会恼恨。
C、人们不聪明,因而不会恼恨。 D、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
六、品读:名作欣赏(13分)
济南的秋
老舍
①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②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③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④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Sweet heart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⑤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的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基础检阅
18、根据学过的《济南的冬天》以及美术课的调色知识,在下面横线上填上表示颜色的词语。(2分)
从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 深,比 浅的颜色……
19、下述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分)
“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整体探究
20、《济南的秋》中作者写山,抓住了山的什么特点来写?写山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2分)
21、本文语句优美,描写形象生动,请你举一例作简要分析。(2分)
比较感悟22、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请你在老舍先生的《济南的秋天》中找出能概括济南的秋天特点的词语:__________。(2分)
创新突破23、请你借鉴老舍先生的写景手法,将你的家乡秋天或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3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回答8-14题(20分)
[甲]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乙]济南的秋天是诗境。……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 )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 ),而立刻随着( )。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有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也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
8、甲文选自《 》,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2分)
9、从下面一组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将字母填在乙文的括号内。(3分)
A、变换 B、变动 C、流动 D、变幻 E、变化
10、甲乙文写山,都主要写了山的颜色,但甲文突出了雪后山的 的特点,而乙文则突出了秋色中山的 的特点。(2分)
11、甲文按 顺序写山色,从“ ”到“ ”,展现出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突出了雪后山的“妙”之所在。(3分)
12、乙文写山色,先写山腰的松树和树旁黄草的颜色,再写 的黄、灰、绿、藕荷色和山顶的颜色,然后重点写 的颜色,并突出其 的特点。(3分)
13、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1)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2)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
14、其实写颜色的美态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钟爱。在我国灿烂的诗词文化中,也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请你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两句写在下面,并注明诗词篇名:(3分)
, 。
选自《 》
(一)阅读《济南的冬天》选段,完成11-14题。(16分)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1、请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3分)
12、赏读选段中的画线句,回答问题。(6分)
(1)“这件花衣”指的是:
(2)怎样理解“更美的山的肌肤”?
(3)风能吹得动“这件花衣”吗?如何理解?
13、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4分)
(1)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2)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4、作者为什么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