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上学期初一语文期中考试3

2014-5-11 0:09:43下载本试卷

上学期初一语文期中考试

班级______ 学号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第一部分   语言  (20分)

提示:认真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根据文后的要求,运用学过的汉语知识,依次完成这些问题。

(一)列车正在(  )lí明的原野上飞奔。晨雾像摆的软缎盖着大地。渐渐地,雾淡了,一伦火球般的太阳在远处的地平线上悄悄露出脸来。于是,一切都从沈睡中苏(  )xǐng了。先是田野现出辽(  )kuò的翠色,接着星星点点的河流、湖泊、屋舍、村落规律地向后边游移,游移,不停地变幻……

她把眼光掉过去望着车窗外。窗外,蓝天白云,阳光彩烂。她的眼睛再一次挥复了深邃和清,像一(  )wāng秋天的潭水。啊,她又在想什么呢?      (节选自短篇小说《绿叶》)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0.5分×8)

①飘(    )  ②覆  (    )    ③呈 (    )    ④澈  (    )

⑤lí(    )  ⑥xǐng(    )   ⑦kuò(    )   ⑧wāng(    )

2.   找出文中的四个错别字。(0.5分×4)

错  字

改  正

 (二)一天晚上,正当太阳下落的时候,有一群巨鸟从灌木林里飞出来。小鸭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美丽的东西。它们白得发亮,它们的颈又长又软,这是一群天鹅。它们发出一种奇异的叫声。它们展着长翅膀,从寒冷的地带,向温暖的国家,向不结冰的湖泊飞去。

他们飞得很高——非常高,丑陋的小鸭不禁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他在水上像车轮那样不停地旋转着,同时把自己的颈高高地向它们伸着,发出一种奇怪的叫声。

(节选自安徒生童话《丑小鸭》,有删改)

1.找出文中两组反义词。(1分×2)

(      )——(      )       (      )——(      )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2分×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运用了“奇异”和“奇怪”两个词。它们是近义词,你能说出它们的不同点或差别来吗?

  (2分×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一天,在课外兴趣活动中,语文老师要与学生对诗词,同学们纷纷响应。于是,一场师生互对开始了。

1. 请你帮助老师或学生填出诗词对句。(0.5分×5)

①   老师:乱花渐欲迷人眼, 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学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老师:会当凌绝顶, 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学生:山重水覆疑无路, 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①句诗出自_______朝诗人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句诗出自_______朝的《____________》,全诗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故事,赞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5分×7)

3. 这四题的对句中,有共同特征的是哪一组? (2分×1)(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二部分  阅读  (40分)

提示:认真阅读下面的短文,要字斟句酌,细心研读,并根据短文后的要求,完成各个题目。

(一)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节选自《春》)

1.   给文中加点字注音。(0.5分×2)

    趟(    )       遍(     )

2.   第①节第一句中的“偷偷地”,“钻”用得好,好在哪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词可以叠用,能加重语气,加深语意,并且还有不同的叠用格式,请在第①节中找出两种不同格式的叠词例子。(写出具体叠词)(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②节在描写上很有层次,请找出语段中表现层次井然的三个词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面是对第②节的评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这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从视觉、听觉、触觉角度写出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

B.   这节的描写,色味俱全,虚实结合,动静相配,高低映衬,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立体感很强的春花图。

C.   这节运用排比、比喻、拟人、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春花的美丽。

D.   这节表达方式多样,描写角度别致,多种感官并用,写出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愉悦。

6.   文中有一句话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请你找出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

行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然。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 (选自《宋定伯捉鬼》)

1.   给加点词注音。(0.5分×4)

①诳(    )  ②著(    )  ③遂(    )  ④索(    )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0.5分×4)

  ①至宛市中下著地(     )       ②乃(     )

 ③不渡水故耳(     )          ④(定伯)夜行逢鬼,问(     )

3.   比较下列加点词的意义。(0.5分×4)

身重耳(     )             我鬼(     )

不习渡水耳(     )           如再三(     )

4.   翻译下列文言句。(1分×2)

①   不知有何所畏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恐其变化,唾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请你说说,宋定伯是怎样一个人?(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这个故事承认有鬼,不是在宣扬迷信吗?你的看法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苏州城中心玄妙观,有座三清殿。殿门上本来挂着一块金字匾额,上面写着“妙一统元”四个大字。

老年间有一次修缮三清殿,把这块匾额拿了下来。那晓得天长日久,风吹日晒,匾额金漆剥落,四个大字中的“一”字连一点痕迹也寻不着了。玄妙观的老道士连忙把全城所有好书法的人都请到玄妙观来,请他们把这个“一”字补写上去。啥人晓得这许多书法家,写的字个个都好,很有工力,可就是和匾上的字体配不起来。大家议论纷纷,想不出好办法。

这辰光,殿门口立着一位卖柴的乡下佬,年纪六十开外,花白胡须,手里拿根扁担,脚上穿双破蒲鞋。他看见大家没有办法,就说:“让我来试试看吧!”

书法家们望望乡下佬,觉得稀奇。有人嘲笑说:“啥?一个卖柴的乡下佬,也敢来班门弄斧!”

卖柴老人也不懂那人说的算啥意思,接过话头就说:“说得不差,我除了会弄斧头以外,大字不识,一生一世只认得一个‘一’字。不相信,我写给你看!”说着,从脚下脱下一只蒲鞋,在墨缸里一蘸,就划了一个“一”字。大家一看,好啊!这“一”字和匾额上原来的“一”字一式一样,恰好配得上去。

这事可奇怪啦!莫非这位老人是仙人变的?要么,是哪位书法大师化了装来的?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都凑上来向老人请教。

卖柴老人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从小就跟我爷进城卖柴,经常在玄妙观走来走去。吃力辰光就在三清殿前坐坐。坐着没事,就喜欢看匾上的字。看来看去,别的字不识,只识一个‘一’字。没事做就脱了蒲鞋,在地上写白相,已经写了几十年了。这上面的‘一’字,我闭拢眼睛也写得像!”

1. 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并解释。(2分×2)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玄妙观是属于______教的场所。现在已成为苏州的___________中心之地。(0.5分×2)

3.“我从小就跟我爷进城卖柴”中的“爷”,指的是卖柴老人的哪一辈亲人?你能在学过的课文中举例说明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是一篇传说,并不是历史事实,但在苏州家喻户晓,人人喜爱。这是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你能将文中“这上面的‘一’字,我闭拢眼睛也写得像!”这句话,概括意思,用一个相近意思的成语来表示吗?(1分)  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枯水季节,大宁河虽然依旧欢腾奔涌,却像一位弱冠少年,承受不了超负荷的担子。我们的船一进龙门峡,便再也走不动了。我们只好弃舟登山,到上游1000米处等候。途中有几家农舍,都建在半山腰。一副破败不堪的模样,无情地显示出主人生活的困窘。

一过路口,便有几个衣衫褴褛的小孩涌来。每人手里端着一个白碗,里面装一些鸡蛋大小的鹅卵石。

三峡石!好漂亮的三峡石!

孩子们叫着,挤着,又脏又瘦的小手把碗伸过来:“买吧,买吧!”还没等你说什么,又涌来一群,大的十二三岁,小的怕只有五六岁,挤不拢的只是喊:“我的,我的好!”

我们这次是来巫山一带收集革命文物的,刚刚陶醉于小三峡的奇山丽水,却又让眼前可怜巴巴的娃儿们搅得心底沉重。我正想着,一位十来岁的女孩硬挤到我面前,近于哀求的说:“叔叔买一个吧,不贵,贰角钱。”大约看我没有表示,她又哀求着说:“买一个吧,我交不起学费,换不上钱就读不成书了。”我的心一,默默地取过她的碗,数了数里面一共8个石子,取了贰块钱给她,不要她找。她激动得不知所措,呆了一会,欢天喜地地跑开了。

我看看手中的三峡石,实在平常得很,有必要带回去吗?我正思忖感到有人在扯我的衣角。一回头,首先看到两只又大又亮的眼睛,是个约莫5岁的小男孩。他手里没石头,也不开口,只是不声不响地望着我。我觉得有些怪,问他:“你——”此时,同伴赶过来,拍拍我的肩,催促我说:“快,快,船要开了。”小男孩这才匆匆冒出一句话:“叔叔,把你的笔给我用,成吗?”两眼盯着我的上衣口袋。我还没说什么,那边喇叭又在催人了。同伴拥着我急匆匆朝船上走去……

游完小三峡,已是下午。小船回程顺水而下,比来时快当得多。不大一会便到上午登船的地方。远远地,我看见河滩上站着一个小黑点。近了,才看清是上午讨钢笔的那个小男孩。他两手笼在袖筒里,紧紧缩着脖子,两眼死死盯着我们的船,又乱又长的头发给河风吹得一起一伏。

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没多加思索,取下钢笔用力朝他去……

石头,我都带回了。我把它们放在收集到的那摞革命史料的旁边。石头和史料并排放着,我感到有太多供我思索的东西。我不时凝神望着它们。我越来越爱上这些石头了,尽管它们一点也不美丽……

1. 给加点字注音。(0.5分×4)

 ①负(   )荷(   )    ②颤(    )     ③掷(   )

2. 选出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1分×2)

 ①破败不:A.不设想    B.痛苦不  (    )

 ②不知所:A.惊惶失    B.筹资金  (    )

3. 选出对本文选用和安排材料的特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本文着重选用有关小孩的材料,从这个特定的角度反映出这个山区的贫穷落后。

 B.本文在描写小孩子时,并列式地具体描写了三个有个性的材料。

 C.本文选用的材料,有的是概括描写,有的是具体描写;文中具体描写了两个有个性的材料。

 D.本文在表现小孩子艰难的生活处境时,注意突出他们强烈希望上学读书的迫切要求。

4. 文中写到三峡石,一下子说它“好漂亮”,一下子又说它“一点也不美丽”。从下面对三峡石的有关理解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2分)

 A.说这石子初看很美丽,认真细看又不美丽了。

 B.说这石子有的很美丽,有的则并不美丽。

 C.说经常卖石子的小孩,手头的石子很美丽;偶尔捡石子卖的小孩,找的石子很平常,并不美丽。

 D.文中着重写到的是很平常的石子,特意借这平常的石子来表达不平常的寓意。

5. 文中结尾说:“石头和史料并排放着,我感到有太多供我思索的东西。”如果你是那个“我”,你会想到些什么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写作   (40分)

题目:我都难忘

提示:1. 记述自己在学校生活中的两件事:一个是好的表现,一个是相反或相对的表现,自己从中都受到了教益。

   2. 字数在500字左右。

3. 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但要适合你的记述内容与表达需要。

试卷答案

一、1、①piāo ②fù ③chéng ④chè ⑤黎 ⑥醒 ⑦阔 ⑧汪

  2、

错字

改正

二、1、(美丽)——(丑陋) (寒冷)——(温暖)

  2、他在水上像车轮那样不停地旋转着

  3、“奇异”重在“异”,即不同,“奇怪”重在“怪”。即不平常。本文中“奇异”表示听到不同往常的声音,“奇怪”表示发出了不同平常的声音,这都从丑小鸭的自我感觉出发,语义差别并不大。

三、1、①浅草才能没马蹄 ②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③一览众山小   ④柳暗花明又一村

  2、  白居易  《钱塘胡春行》、   《术兰诗》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辞官回乡建功立业)  木兰爱家人爱家乡爱国迷失精神,(她是一名巾帼英雄)。

  3、B

第二部分 阅读

  一、1、tàng biàn

    2、把小草拟人化了。而且“钻”字还透露出小草的顽强生命力。

    3、①偷偷、嫩嫩、绿绿    ②一大片、一大片 

    4、树上、花下、遍地。    5、B

    6、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二、1、①kuáng  ②zhuó ③suì ④suǒ

  2、①一直  ②离开 ③熟悉 ④代词鬼

  3、(所以)(判断词)4、①不知道(鬼)怕什么?

   (缘故)(这样)   ②恐怕鬼有变化,吐他唾沫。

  5、有胆有识,善于谋略,勇于捉鬼的少年英雄。

  6、采定伯所处时代,迷信盛行,人们还不能真正觉悟。故事宣扬不怕鬼,而且敢于捉鬼,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大意即可)

三、1、①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挥舞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②五体投地:两手两膝手口头一起看地,比喻心悦诚服或佩服到了极点。

  2、道   文化旅游

  3、父辈  《木兰诗》中:“阿爷无大儿,”“爷娘闻妹”。(一例即可)

  4、技艺的精深来自功夫的磨炼,与“熟能生巧”是同一个道理,因此广这大众所接受(大意即可)。如能另议:劳动者最聪明之言,则更好。

  5、胸有成竹

四、1、①fù hè ②chàn  ③zhì

  2、①(B)②(A)3、(B)4、(D)

  5、①春来不相干的两样东西,它们之间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革命原本是要革去贫困的命。②革命先辈流血牺牲的追求目标:人民的幸福生活还没有完全达到,有的人还没有真正摆脱贫困,③后来者责任重大,要努办引导人民摆脱贫困,让大家真正过上幸福的好日子。(大意相近即可,且答出两点即给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