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2014-5-11 0:09:43下载本试卷

文本框: 密 封 线文本框: 学校 班级 姓名 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运用(满分25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wǔ)蔑里接了我,再到……

B.当老师提问时,他反应总是很迟钝(duèn),就像没听见一样。

C.我跑到一个池塘旁边,恫吓(hè)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

D、她饶(ráo)舌地邀请啄木鸟一同去寻宝。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两个错别字,将正确的字工整地写在田字格里(2分)

怡然自得  养尊处优  缕见不鲜  不结之缘

       

       

  

3.下面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的回目,请在横线上填写作品中的人物。(4分)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第二十九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大闹野猎林           醉条蒋门神

4.默写填空。(5分)(1~3题每题1分,4题2分)

(1)忽如一夜春风来,         

(2)迢迢牵牛星,          

(3)、予独爱莲之         ,濯清涟而不妖。

(4)、陶渊明身处闹市却不染世俗之事,其原因是          

5.诵读下列句子时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京中有/善口技者。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5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乎众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分)

君子:                宜:        

(2)对下面句子的大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中通外直”——意思是(它的茎)内空外直。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意思是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可贴近去玩弄啊。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意思是对于菊花的爱好,自陶渊明之后主很少听到了。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意思是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不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本文的主旨句是                  

(4)文章提到三种花(菊、牡丹、莲)。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句带有“花”字的古诗词。(2分)

答:                         

7.参照注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5分)

  1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2: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3。”

师旷曰:“何不炳烛4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5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6乎?

平公曰:“善哉!”

[注] 1选自汉朝刘向编《说范·建才》。2晋平公:春秋时代晋国国君。师旷:我国古代有名乐师,名旷,盲人,故下文自称“盲臣”。3欲学:想要学习。暮:晚,来不及。4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点燃。5戏:戏弄。6孰与:哪一种,哪一样。昧行:昏昧地行动。

(1)解释加点的词。(1分)

之(     )    少而学(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译文:                        

(3)用自己的话概括选项文大意。(2分)

答:                          

二、阅读理解(满分45分)

(一)

1贾平凹在1952年的春天出生在陕西农村的一个大家庭。几房的叔伯生活在一起,全家一共二十几口人。在三年那术贫困的年代中,家庭成员之间因饥饿而弥漫着斗争与仇视。这种气氛无疑会使这个天性敏感的孩子感到痛苦与孤独。

2因为算命先生对孩子可能夭折的预言,平凹的母亲将他作为女孩子来打扮:穿花衣服,留着小辫,像一根三月的蒜苗。这种特殊的“待遇”,使他无法真正与男孩子融合在一起,因此,他总是孤单的。人们经常看到他坐在石阶上,看着远远的白云。他看到一只很大的鹰在空中盘旋,他猜想着,这鹰是不是也很孤单,是不是像他一样也没有一个比翼的同伴昵?

3这种孤独的性格在他上学以后,似乎更加严重了。他的学习成绩是非常好的。他身体孱弱,黑细的脖子似乎老承担不起那颗大脑袋,这副形象,使他自己觉得好像是“小萝卜头”。他经常一个人去山里打柴,漫步在山间,每一个陌生的山岔都不得使他感到极大满足。因为每一个岔路口似乎都不得预示着一个新的境界,它们的丰富和美丽令他充满向往。如果突然之间在悬崖上看到一朵美丽的山花,鲜艳夺目,他就坐下来久久凝视。

4平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初中后,便于工作开始更加孤独、困顿的生活。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同时也结束了他的文化学习。就在这一年,平凹“串联”来到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令他震惊,他产生了一个愿望:要重新回到神奇的西安城。串联归来,学校停办了,似乎给了他一点自由,但没有书读却让他感到十分痛苦。于是,他不停地到同学家里搜寻那些没头没尾的古书来读。他盼望重新进入学校,盼望在课堂是学到许多有关文学知识,盼望在考场上取得全优的成绩,然后他的生命也许就会有一种重大变化。

5十九岁的四月最末一天,贾平凹来到西安城南的西北大学求学。他带着种种向往走进这个古城,从此开始了他的一段生活。

8.给加点字注音。(4分)

(      )         弱(      )

9.贾平凹小时候的“特殊‘待遇’”指的是什么?(3分)

答:                          

10.用一个四字成语或词语第4段中“没头没尾”替换下来,比较合适的是            (3分)

11.运用第2段第一句所用修辞手法造一个句子。(3分)

答:                           

12.用“~~~~~”画出少年贾平凹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句子。(4分)

13.你怎样评价少年时代的贾平凹?(4分)

答:                          

14.文中提到的“小萝卜头”,是文学名著        中的一个人物。(  )(3分)

A.《童年》  B.《闪闪的红星》  C.《红日》  D.《红岩》  

(二)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5.下面诗句朗读节奏的划分没有恰当表达诗人情感的一项是( )(3分)

A.假如/我是一只鸟       B.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D.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6.用行楷书写诗的最后两句。(3分) 

17.下面是对这首诗思想内容的解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国土沦丧的时候,诗人为“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歌唱,表现了浓浓的爱国情感。

B.诗人用“嘶哑”的歌喉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读者体会到歌唱者经历的坎坷和爱的执著。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诗人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抒发了对理想和追求。

18.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中“鸟”的形象。(4分)

答:                          

19.写出文中最能表现诗人献身精神的诗句。(4分)

答:                          

20.你最喜欢哪句诗或诗的哪一点,简要说说你的理由。(4分)

答:                          

三.作文表达(满分30分)

半命题作文

生活中,真挚的话语往往地不经意间让你感动、令你回味,而冰冷的话语也常常在无形中使你伤心、让你流泪……它们都会在你的心海留下点点痕迹,请以《老师的那句话,让我……》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 把题目补充完整。

2.文章要有真情实感。

3.字数不得少于500字,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