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版)第四单元复习
(一)
阅读《空城计》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麝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②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③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④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解释加点词语:
弃城而走: 言讫:
2、所引部分可分为两层,请概括层意。
第一层(①—②) 。
第二层(③—④) 。
3、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请把他们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的文意,分析诸葛亮三次“笑”的不同的内涵。
答:
。
4、面对一座空城,司马懿先是不信,继而大疑,在其次子司马昭指出:“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时,司马懿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
5、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刻划人物性格,试概括出一处,并体会其作用。
答: 。
6、文中写到众官司的“尽皆失色”、“无不骇然”、“惊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来说说看。
答: 。
7、有官兵说,大敌当前,孔明当“弃城而走”,请你用孔明的话回答不如此的原因。
答: 。
8、用司马懿语言中的一个词评价一下孔明。
答: 。
9、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司马懿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可看出两人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
10、假设魏王曹操突下一道急令,带兵的是司马昭,你认为战争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答: 。
11、人们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读了选文之后,你认为诸葛亮除了智慧过人之外,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
答: 。
(二)
回家的路上,路过一片小树林子。树林子里静悄悄的,远远近近都不见行人。京京心跳起来,忍不住倚在一棵树上,又从书包时拿出那份讲义。讲义是新近印出来的,油墨味儿还是那么浓,那么香,真好闻。他选了一段,轻轻地念出声来: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雷奇!’他写道,‘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我没爹没娘,只剩下您一个人是我亲人了。’……”
京京叹了一口气,走起神来。讲义从他的手指间滑落,飘在地上,他没有发觉,一动不动。他也有一个乡下的爷爷。小时候,他是在爷爷那儿长大的。爷爷有一根光亮的水烟袋,一抽烟,就喊:“火!”京京赶紧拿来纸捻子,点着火,递到爷爷手上。爷爷“噗”一声把火吹燃,然后“咕噜噜,咕噜噜”抽上几口,深深吸进一口气,又长长地叶出来,好像美得不行。抽过了瘾,爷爷放下水烟袋,一把将京京揽在怀里,开始说:“从前有个财主,雇了两个兄弟在家当长工……”到了夏天,晚上,爷爷搬一把竹椅到打谷场上乘凉,京京像个小狗似的蜷在他旁边。你我指着开空说:“看见了吗?发亮的带子是银河。王母娘娘不让牛郎织女会面,拔下头上簪子,‘嗤’的一划,就成了这条宽不见边的大河……”
……
哦,多叫人怀念的事,跟万卡信里写的多像多像啊!京京甚至想象得出万卡写信时的心情,那种期待、盼望、急切的心情。要是老师准许他读一段课文,他一定级读好,一定的。他真想大声地读一段,用上全部感情去读,这是个多好的故事!
他抬起头,往四面望了望。林子里静悄悄的,两只小蜜蜂在附近嗡嗡地飞。他咽了一口唾沫,把讲义举在面前,终于大声地从头念了起来:
“三个月前,九岁的男孩万卡·茹科夫被送到鞋匠阿里来兴这儿来做学徒……”
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刺刺的。可是公开教学课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
12、选文在记叙的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答: 。
13、文中引述了爷爷给我讲的故事,你能否体会出这些“故事”的作用吗?
答: 。
14、选文中说“京京像个小狗似的蜷在他旁边”,这个句子中把京京比作小狗,恰当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 。
15、爷爷对“我”的爱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请你说出两点。
答:
。
16、体会选文开头的一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 。
17、选文中前后两次写到京京“念”讲义,说说你对这个设计的理解。
答: 。
答案:(一)1、走:跑,这里是逃跑 讫:完结,终了
2、第一层(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宜速退)司马懿中计
第二层(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必不便退也)诸葛亮释计
3、文段①处中的“笑容可掬”,故作轻松,目的引司马懿中计,这是紧张的笑;
文段③处中的“抚掌而笑”,敌人退兵之后,暗自庆幸,如释重负,这是轻松的笑;
文段④处中的“拍手大笑”,胜利之后自豪的笑。
4、略
5、如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 或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和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答对一处就行)
6、反衬孔明的处惊不变,大智大勇。
7、“吴兵只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8、谨慎
9、弄险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诸葛亮知彼知已,他对司马懿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甚至对司马懿见到空城之后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都事先想到了,故此能险中取胜。
司马懿虽是魏之名将,由于对诸葛亮的了解不够全面,加上他刚愎自用,导致他中计失败。
性格特点:
诸葛亮:聪明、机智、知彼知已,镇定自若,料事如神等。
司马懿:多疑自负,刚愎自用
10、略
11、如:诸葛亮在大兵压境之时,能够处乱不惊。他的这种临危不惧、从容镇定的风度值得我们学习。
(二)12、以顺叙为主,中间用插叙。
13、故事使我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趣味,也唤起了我对生活的向往。
14、言之有理即可。
15、将我揽在怀里;给我讲故事
16、描写小树林的静悄悄,渲染一种幽静的气氛,并以这种“幽静”反衬我内心的不平静。
17、两次念讲义,可以看出京京对这篇文章的喜欢,突出文题、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