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初一语文上学期单元测试题(三)

2014-5-11 0:09:44下载本试卷

初一语文上学期单元测试题(三)

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共5分)

酝酿(  )(  ) 发(  ) xiāng(  )嵌 竹(  )

应和(  )(  ) 水(  )起来 竹wù(  ) 山jiàn(  )

2、填空。(每空1分,共29分)

⑴《济南的冬天》一文的作者是    ,现代著名    家、    家,原名          。题目中的“济”应读    。《树林和草原》节选自        ,作者是   国作家    

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   ,像   ,密密地   着。

⑶请模仿文中的词语填空。

例:(偷偷地)钻出来  轻轻(悄悄)  (舒活舒活)筋骨

(     )抽出来  慢(   )   (       )仓库

(     )吃一顿  白(   )   (       )机器

(     )哀求   亮(   )   (       )士气

3、将“光、热、日、雨、风”几个字分别填在下列句子中的适当位置。

不是   ,我怕早已霉烂了; 不是   ,我怕早已苍白了;

不是   ,我怕早已干瘪了; 不是   ,我怕早已憔悴了;

世界上,有不经过      打而成熟的果实吗?

世界上,有不经过      晒而成熟的果实吗?

二、文段阅读

(一)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文段选自课文    ,作者是    ,现代    家、    家。字   。本文是一篇    (文体)。(每空1分,共6分)

2、这段文字描写了一幅    图,并由眼前的花联想到了    ,用一句成语来概括    。(3分)

3、这段文字中第①②两句是从   角度描写春花色彩纷繁,而“     

     ”则是从味觉的角度来写的,“       ”又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的。(6分)

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是从侧面写

     ,加点词语含义及包含作者的感情              

                           。(6分)

5、“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短语能随意互换位置吗?为什么?

                                  

6、“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中的“仿佛”一词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3分)

7、这段文字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是(  )(3分)

A、比喻 夸张 对比    B、比喻 排比 对偶

C、比喻 拟人 排比    D、借代 比喻 反复

8、写出相应的句子(6分)

①描写树上花的情态的句子

                                 

②描写花的色彩的句子

                                 

③描写花味的句子

                                 

9、请写出与春有关的两句完整诗句。(4分)

                                 

(二)

江南竹乡,并不是没有别的植物,但竹子之多,给你的印象似乎是,那里除了竹,其他便什么植物都不存在了。其实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到。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我们沿着一条路边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要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途,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是差不多的,路上又没有标志或街名。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尽头了。但是到得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1、文段选自课文      ,作者是      ,当代      家、

      家。竹与      并称为“岁寒三友”。(6分)

2、作者把竹林分别比喻成什么?这些比喻分别说明了竹林的什么特点?(6分)

                                  

                                  

3、判断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3分)

①画家的话只说明了这里的竹林旺盛,是名副其实的竹乡,而这不是意味着这里的竹林和竹笋的丰收么?(  )

②钻竹海,越山涧,过竹桥,爬石路,这竹海里的山村比想象的要远得多。(  )

③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

4、选文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绘了不同的竹林景物,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4分)

①远处所见:                            

                                 

②深入竹林深处所见:                        

                                  

5、选文用大量篇幅描写“竹海”、“密不见底的竹林”的作用是什么?(3分)

                                  

                                  

6、选文最后一句中“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请写出这句诗的上句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