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春A

2014-5-11 0:09:45下载本试卷

11 春 A

课文探究

1.根据课文在下面句子横线处填上准确的词语。

  ①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张开了眼。山      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的,    的。院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③鸟儿将巢安在        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      清脆的喉咙,唱出         的曲子,跟清风流水     着。

2.全文在分写春天的美景时,描画了那几幅优美的画面?请概括出来。

3.在描写春花时,作者写道:“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话中的“仿佛”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作者写春花时,为什么还要写“蜜蜂”和“蝴蝶”?这和写花有关系吗?谈谈你的理解。

5.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了很多比喻句,请分析下面的比喻句分别抓住了本体和喻体的那方面的相似点?并说明这些比喻句的作用。

  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这个比喻句的作用:

  ②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这个比喻句的作用:

  ③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这个比喻句的作用:

6.作者之所以能把春天描写得如此生机勃勃,在于他调动了多种感官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请以描写春风一段为例,说明作者写出了哪几种感觉?

7.文章结尾,作者写“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这三个句子分别写出了春天的什么特征?

8.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但在景物描写中却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谈一谈你的理解。

阅读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寻  春

窗外,飞舞的雪花中,那丛迎春花正开得热闹。白雪映衬黄花,金灿灿的。我忽然心动:踏雪寻春去!一把拉了妹妹,向外就走。

  一上江堤,寒风就挟着雪团儿,直往脖子里钻。放眼望去,雪滩茫茫,瘦水一痕。妹妹跌足叫悔:“寻春寻春,春在哪里?”我笑道:“若是桃红柳绿,莺飞草长,那叫               ①   春。这踏雪寻春,妙在一个‘寻’字。”妹妹只得随我顶风冒雪,一步步挨到江边,满腹怨气。我哄她说:“这江水不是寒冬之江水,而是绿葡萄酿成的一江春水。”妹妹刚说不信,忽又惊呼,只见天水茫茫处有几粒黑点。妹妹眼尖,说是野鸭子。我即吟诵东坡名句“           ”,笑到:“还是野鸭子最先知道春天的消息。”

我们观赏了雪落碧波、野鸭戏水的美景之后,即从柳林绕道返家。突然眼前出现几丛芦苇,野火烧过,残秆枯叶在劲风中摇曳作响。妹妹揶揄道:“这里也有春么?”我折断焦苇,剥去苇衣,苇心竟②    出新绿。火焚雪欺,芦苇不死,春心仍在。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柳林,恍如置身水晶宫中。柳树就像巨大的白珊瑚,一片玉洁冰清。妹妹牵过一根柳条,吹去    雪,欢呼:“柳条发芽了!”我凑近一瞅,咦!柳条当真    出粒粒嫩芽。

我问妹妹:“今儿踏雪寻春,感觉如何?”她笑答:“           。”

1.下面有8个备选词语,其中有4个填入文中的①②③④处后,可以使文章显得更生动形象,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请把最恰当的词写在题后的横线上,然后说一说④处所选的词好在哪里。

   备选的词:赏 游  泛 露  浮  积  冒  拱

   ①处应填       ②处应填        ③处应填     ④处应填    

   答:                                  

2.文章第二段中“我即吟诵东坡名句‘          ’”,根据上下文所提供的情境,这个名句应该出自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请写出这个名句。

3.兄妹踏雪寻春,他们都从那里寻到了春天的足迹?

 

4.文中用大量的篇幅写雪,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用简洁的语言谈出看法。

 

5.作者把柳林、柳树分别比作了什么?这两个比喻各突出了本体的什么特征?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6.从下面的四个句子中选出一个,做为文章结尾妹妹笑答的话,并陈述选择这个句子的理由。

A.妙,妙!明年下雪,我们再来!  

   B.春天的勃勃生机,简直使我流连忘返!

  C.太好了!我真想在雪地上打两个滚。  

  D.春天的雪景,真是美不胜收啊!

  理由:                                   

7.第二段中“放眼望去,雪滩茫茫,瘦水一痕。”在这里,作者使用了诗一样的语言来概括描写春天雪景,请你根据这句话,展开合理想象写出一段细致的景物描写。

 

资料网站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原名朱自华,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五四时期开始文学创作,1922年与俞平伯等创办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诗歌刊物《诗》月刊,并在上面发表长诗《毁灭》而闻名。1925年应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期间创作的《背影》、《荷塘月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回北京后继续在清华任教。1948年重病期间,拒领美国“救济粮”,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他的散文平实中蕴藏着深情,自然中透出清丽,在中国现代散文家中独具一格。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后期主要著作是学术论文和杂文,有《诗言志辩》、《新诗杂话》、《论雅俗共赏》等。

         (摘自《语文百科大典》)

含英咀华

对一件东西的爱好是由知识产生,知识愈准确,爱好也就愈强烈。要达到这准确,就须对所应爱好的事物全体所组成的每一个部分都有透彻准确的认识。                         

                  ——达·芬奇

决不要把你们的学习看成是任务,而要看成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机会。为了你们自己的欢乐和今后你们工作所属社会的利益,去学习……

——爱因斯坦

 
 


11 春

   课文探究 1.①欣欣然  朗润  ②嫩嫩  绿绿 ③繁花嫩叶  卖弄  宛转  应和 2.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3.不能删。因为作者在这里是由花的甜味联想到了秋天的果实,是虚写,是想象。如果删去“仿佛”一词,就会使人认为是实写了。4.与花有关系。因为只有花的繁茂,才会引来蝴蝶、蜜蜂,所以写蜜蜂蝴蝶是从侧面写花的繁茂,写花的多、甜、香。5.①相似点:颜色相似;作用:写出了春花艳丽、斑斓的色彩。②相似点:多、亮、闪闪烁烁;作用:突出了野花散在草丛中的情态,给人以摇曳多姿的感觉。③相似点:都给人以美感;作用:热情地赞颂了春天的美。6.触觉、嗅觉、听觉。7.写出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征。8.对大自然的优美景色无比热爱之情(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拓展  1.①游 ②泛 ③浮 ④拱 理由:因为“拱”字形象地写出了柳芽顽强的生命力。2.春江水暖鸭先知。3.在苍茫水天间飞翔戏水的野鸭子,在火焚雪欺之下仍透出新绿的芦苇心,在银装素裹中偷偷长出的嫩柳芽。4.春天是万物与风雪严寒抗争后迎来的,展示了早春在风雪严寒中顽强的生命力,说明只有不畏风雪严寒的人才能寻找到春天的美好。5.把柳林比成了“水晶宫”,把柳树比成了“巨大的白珊瑚”,突出了本体的玉洁冰清。6.选A;因为这句话既符合妹妹天真烂漫的性格特征,又与当时的情境相吻合。7.有条理,语句通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