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初一年级第一次月考测试题

2014-5-11 0:09:45下载本试卷

初一年级第一次月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各组拼音都有一个错的,请改正在后面的横线上。(2分)

(1)、育(pǔ)  澎(pài)  来踱去(duó)         

(2)、住(ɡěnɡ) 身(cónɡ)  斑(lán)            

(3)、逼(xiá)  阻(yí)   我旧时裳(zhuó)        

(4)、痛(zhī)  古(ɡèn)  地走(bànɡ)          

2、  请用另外的词语替换句中加点的词语,要求大意不变。(6分)

(1)、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

(2)、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         )

(3)、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         )

3、  修改下面病句。(3分)

(1)、小学时代那些同学的音容笑貌,至今还在我的耳边回响。

(2)、大量植树种草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环境能否得到改善。

(3)、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老师们正在努力改进教学质量。

 

二、阅读          (-)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 , 只要牢记住他们的语言 , 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懂。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1.   这段文字选自小说____________,作者是   国的      。(2分)

2.   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修辞手法。句子中“监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钥匙”指的是____________。(2分)

这个句子的含义是:                             

                             。(2分)

  3. “今天我全懂”的原因是(   ) (1分)

  A. “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   B. 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讲解过。

  C. 今天讲得容易  D. “我”的心灵受到震动,思想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4 . “这可怜的人”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 ,“我”是指 _________ 。 (1分)

5、这段文字分成二层,请用‖标明,并写出各层大意。(4分)

(1)                                   

(2)                                   

6、韩麦尔先生“好像恨不得把自己……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你从“恨不得”和“一下子”可以体会到韩麦尔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2分)

                                     

(二)

在一间青砖瓦的房子里,有几张普通的旧书桌。其中一张是世上最美的书桌。

与其他几张书桌没有什么不同,它是方形的,以木榫连接的部件,已失去了光泽,呈现暗红色或者紫黑色。桌面看上去平滑,(    )不能反光;桌了(   )没有抽屉,书(   )放在桌面上;没有古典的雕刻,(   )也称不上精致,它(   )能称得上朴素。

然而,它却是世上最美的书桌——一站在这张书桌前,你会看到那个少年。

他是英俊的,穿着粗布长衫,或者别的什么很朴素的衣服,眼睛是明亮的,闪射着光芒。

有一天,他的目光越过桌上的四书五经,越过其他站着回答同样问题的同学——肯定,也越过了那位老师。

他用少年稚气而坚定的声音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声音如雷鸣。

后来,这个少年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但他的声音就留在了这张桌子里,桌子幸运地拥有了永久的生命。来到了这张桌子前的人都能听到这声音,也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几十年来,这声音一直响着,它是如此的巨大,在整间房里轰鸣,并直射向屋外四周。

来到这里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即使是那些西装革履、坐着豪华轿车、在众人簇拥之下而来的人。他们也许都有有一间装饰森严的办公室,也许都有一张精致华美而且又特别具有浑厚凝重色彩的巨大的办公桌。他们曾经随意地坐在他们巨大的桌前发号施令,或埋头写什么文稿、文件,但在这张书桌前,没有一个人有勇气说一句哪怕是赞美的话。

它朴素的庄严压迫了每个人的随意的想法。

1、 在第2段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可选用下列关联词语)(5分)

但、但是、可是、只有、只能、也、就、因为、因而、只、才

2、“其中一张是世上最美的书桌。”“美”在这里的含义是             (2分)

3、少年回答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设想一下,老师问的问题是什么?

                                (2分)

4、这个少年是指                       (2分)

5、“桌子幸运地拥有了永久的生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              

                              (2分)

6、“来到这里的人都屏住了呼吸”“没有一个人有勇气说一句哪怕是赞美的话”原因是什么?

                                      (2分)

(三)

在琐细的日子里,人不知不觉就变得淡漠,似乎只顾着一家三口的事情,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再上心了。身处闹市,却职置身荒原,人冷静成一只涉水的白鹭,当年的那些激情和冲动怎就全然不见了呢?

这回去北京,蓦然就想到当年第一次进京的情景,离天安门老远就在张望,一颗激荡的心几乎就要从心坎里跳出来。那真是职梦似幻的年龄呀!

把这感觉说与同行的人,竟都是相似的心境。北京来得多了,故宫、西山去过,八达岭上过,早已没有当年的兴致,忽然想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可不可去看看呢?

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独自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该是怎样的心情!把这念头在旅馆里一说,居然立即有众多的呼应者,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料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有个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红旗愈益升高了。

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刚才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看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创业的艰辛。

国歌令我又激动起来,久已沉寂的心里起了波涛,仰望直上蓝天的红旗,让人觉得自豪,更让人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能依然这么淡漠么?

国旗班的战士远去了,消失在金水桥那边的红墙里,人群却久久不散,像是还沉浸在国歌的旋律里。升旗的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

1、 作者想象中的天安门前看升旗的情景该是怎样的?(3分)

 答:                               

2、 简析第4、5两段中加点的“居然”“竟”两个词在内容表达上起的作用。(3分)

答:

3、 纵观全文,说说在观看升旗的前后过程中,“我”和观众的心理反映。(3分)

(1)当“我”提出看升旗仪式后,呼应者众多。

(2)                                    

(3)                                   

(4)                                   

(5)直上蓝天的红旗让“我”自豪,让“我”感到一种责任。

4、 文章结尾写“升旗的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根据文中内容,你认为观众走过了怎样的“心路”?(3分)

答:

5、 文章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答:

三、文言文阅读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吗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 这首诗的题目是     ,这是      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1分)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头(   ) 金(   )  可汗(   )(    )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愿为鞍马(       )  (2)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3)万里赴戎机(       )  (4)气传金柝(        )

4、下列的数词是实数的一项是(   )(1分)

A、军书十二卷   B、元方时年七岁   C、将军百战死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诗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吗啾啾。”对这几句诗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1分)

A、 反映了木兰行军道路的艰难险阻。    B、反映了木兰离家后的反战思想。

C、反映了木兰离家后的思乡情怀。      D、反映了木兰上前线的具体行程。

6、诗中描写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是                (2分)

7、诗歌的最后一段主要写                   ,表现了      

                 (2分)

作文:《我为     而自豪》(40分)

在横线中填上恰当的词,把题目补充完整。

字数要求600字左右。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自测题 答案)

班别       姓名       分数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各组拼音都有一个错的,请改正在后面的横线上。

(1)、pǔ  澎(pài)  来踱去(duó)     bǔ  

(2)、住(ɡěnɡ) cónɡ  斑(lán)        zònɡ  

(3)、逼(xiá)  阻抑(yí   我旧时裳(zhuó)    yì  

(4)、zhī  古(ɡèn)  地走(bànɡ)      zhì   

2、  请用另外的词语替换句中加点的词语,要求大意不变。

(1)、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匆匆忙忙 )

(2)、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 多么不好意思 )

(3)、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 奇妙壮观 )

3、  修改下面病句。

(1)、小学时代那些同学的音容笑貌,至今还在我的耳边回响。

改:小学时代那些同学的清脆的笑声,至今还在我的耳边回响。

(2)、大量植树种草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环境能否得到改善。

改:大量植树种草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环境能得到改善。

(3)、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老师们正在努力改进教学质量。

    改: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老师们正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阅读

(-)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 , 只要牢记住他们的语言 , 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懂。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1.   这段文字选自小说_《最后一课》__,作者是 法  国的   都德   

2.   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修辞手法。句子中“监狱”指的是_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__,“钥匙”指的是__法国语言__。

这个句子的含义是只要掌握了祖国的语言,就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3. “今天我全懂”的原因是(  D  )

  A. “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   B. 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讲解过。

  C. 今天讲得容易  D. “我”的心灵受到震动,思想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4 . “这可怜的人”指的是 _韩麦尔先生___ ,“我”是指 ___小弗朗士______ 。

5、这段文字分成二层,请用‖标明,并写出各层大意。

(1)韩麦尔先生高度赞美法国语言                     

(2) “我”今天特别细心听讲                    

6、韩麦尔先生“好像恨不得把自己……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你从“恨不得”和“一下子”可以体会到韩麦尔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是一个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热爱祖国的教师                

(二)

在一间青砖瓦的房子里,有几张普通的旧书桌。其中一张是世上最美的书桌。

与其他几张书桌没有什么不同,它是方形的,以木榫连接的部件,已失去了光泽,呈现暗红色或者紫黑色。桌面看上去平滑,(但  )不能反光;桌了(也 )没有抽屉,书(只能 )放在桌面上;没有古典的雕刻,(因而 )也称不上精致,它(只  )能称得上朴素。

然而,它却是世上最美的书桌——一站在这张书桌前,你会看到那个少年。

他是英俊的,穿着粗布长衫,或者别的什么很朴素的衣服,眼睛是明亮的,闪射着光芒。

有一天,他的目光越过桌上的四书五经,越过其他站着回答同样问题的同学——肯定,也越过了那位老师。

他用少年稚气而坚定的声音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声音如雷鸣。

后来,这个少年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但他的声音就留在了这张桌子里,桌子幸运地拥有了永久的生命。来到了这张桌子前的人都能听到这声音,也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几十年来,这声音一直响着,它是如此的巨大,在整间房里轰鸣,并直射向屋外四周。

来到这里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即使是那些西装革履、坐着豪华轿车、在众人簇拥之下而来的人。他们也许都有有一间装饰森严的办公室,也许都有一张精致华美而且又特别具有浑厚凝重色彩的巨大的办公桌。他们曾经随意地坐在他们巨大的桌前发号施令,或埋头写什么文稿、文件,但在这张书桌前,没有一个人有勇气说一句哪怕是赞美的话。

它朴素的庄严压迫了每个人的随意的想法。

1、  在第2段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可选用下列关联词语)

但、但是、可是、只有、只能、也、就、因为、因而、只、才

2、“其中一张是世上最美的书桌。”“美”在这里的含义是 值得称颂      

3、少年回答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设想一下,老师问的问题是什么?

   “你为了什么读书啊?”                        

4、这个少年是指  周恩来   

5、“桌子幸运地拥有了永久的生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 书桌本身是平常的,但因为使用书

 桌的主人不同凡响的誓言和为之奋斗的精神,使每一个看到书桌的人,都受到极大的影响。

6、“来到这里的人都屏住了呼吸”“没有一个人有勇气说一句哪怕是赞美的话”原因是什么?

   来到这里的人为周恩来从小就立志为祖国的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所感动,所折服。 

(三)

在琐细的日子里,人不知不觉就变得淡漠,似乎只顾着一家三口的事情,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再上心了。身处闹市,却职置身荒原,人冷静成一只涉水的白鹭,当年的那些激情和冲动怎就全然不见了呢?

这回去北京,蓦然就想到当年第一次进京的情景,离天安门老远就在张望,一颗激荡的心几乎就要从心坎里跳出来。那真是职梦似幻的年龄呀!

把这感觉说与同行的人,竟都是相似的心境。北京来得多了,故宫、西山去过,八达岭上过,早已没有当年的兴致,忽然想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可不可去看看呢?

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独自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该是怎样的心情!把这念头在旅馆里一说,居然立即有众多的呼应者,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料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有个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红旗愈益升高了。

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刚才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看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创业的艰辛。

国歌令我又激动起来,久已沉寂的心里起了波涛,仰望直上蓝天的红旗,让人觉得自豪,更让人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能依然这么淡漠么?

国旗班的战士远去了,消失在金水桥那边的红墙里,人群却久久不散,像是还沉浸在国歌的旋律里。升旗的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

1、 作者想象中的天安门前看升旗的情景该是怎样的?

 答: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独自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该是怎样的心情!      

2、 简析第4、5两段中加点的“居然”“竟”两个词在内容表达上起的作用。

答:这两个词一方面写出了人们观看升旗仪式的热情高、来得早,另一方面写出了“我”对响应者多、人来得早感到出乎意料和吃惊。

3、 纵观全文,说说在观看升旗的前后过程中,“我”和观众的心理反映。

(1)当“我”提出看升旗仪式后,呼应者众多。

(2) 当“我”赶到天安门广场,已有千人之众                 

(3) 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人群起了躁动,赞叹不已             

(4) 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我”心头猛地一热,观众宁静了,非常感动   

(5)直上蓝天的红旗让“我”自豪,让“我”感到一种责任。

4、 文章结尾写“升旗的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根据文中内容,你认为观众走过了怎样的“心路”?

答:“我”像又回到了青春的年华,想到了作为一个普通公民,要“位卑未敢忘忧国”;那些老者想到了创业的艰辛;人们有谁不为之感动。

10、文章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用琐细的日子的“淡漠”反衬看升旗的“激动”。

三、文言文阅读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吗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这首诗的题目是 《木兰诗》 ,这是  南北朝  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头(  pèi  ) 金tuò  )  可汗 kè  )(  hán  )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愿为鞍马(     )  (2)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3)万里赴戎机(  战争  )   (4)气传金柝( 北方  )

4、下列的数词是实数的一项是( B   )

A、军书十二卷   B、元方时年七岁   C、将军百战死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诗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吗啾啾。”对这几句诗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

A、 反映了木兰行军道路的艰难险阻。    B、反映了木兰离家后的反战思想。

C、反映了木兰离家后的思乡情怀。      D、反映了木兰上前线的具体行程。

6、诗中描写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7、诗歌的最后一段主要写 木兰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家 ,表现了 木兰不慕富贵,

 对家园生活的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