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初一期末试卷

2014-5-11 0:09:45下载本试卷

初一期末试卷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蝉(tuì)    (bǐ)谷
  (suò)像     面(jiá)
 B.鸟(cháo)   筋骨(jīn gǔ)
  胳膊(gē bo)   支(chēng)
 C.狼(jí)      琐(xiāo)
  奔丧(bēn sāng)(chāi)使
 D.惊(huāng)  闪(shuò)
  打(zhàn)   骨碌(gǔl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殷切 玛瑙 苦恼 莫不关心
 B.草坪 蹊跷 鄙薄 感概良深
 C.揣测 国藉 匀称 触目伤怀
 D.蹒跚 署名 诚恳 碌碌无为

3.下列各词词义解释完全错误的一项是:          [  ]
 ①变卖典质:(把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去。典:当。质:抵押。
 ②人迹罕至:没有人来。迹:足迹、脚印。
 ③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沸:开水。
 ④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玄虚:不实的动作。
 ⑤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⑥反唇相讥: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讽刺对方。
 ⑦碌碌无为:平平庸庸没有什么作为。碌碌:很忙的样子。
 ⑧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拈:用手指搓捏或拿东西。
 ⑨苛捐杂税:指反动统治下的繁重的捐税。       [  ]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⑦⑧⑨   D.②③⑦

4.用横线标出下列各句中的与“寂静”词义相近的词语。
 ①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
 ②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③这好地方嘛,又清静,又宽敞。
 ④台风过后,海面出现了少有的平静。

5.下列形声字的形旁、声旁结合式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秧 偏 劫 铜 攻
 B.剿 斟 救 欺 觑
 C.磐 垡 晨 烹 息
 D.闵 闻 园 匡 围

6.下列词语感情色彩完全一致的一组是:            [  ]
 A.鼓动 煽动 鼓励 鼓舞
 B.欢乐 欢畅 欢快 欢欣
 C.揭穿 揭发 揭示 揭露
 D.表扬 表彰 赞扬 表白

7.给下边的多音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注音写在括号内,词语写在横线上)
 
 
 
 
   
8.下面各句中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
 A.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B.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C.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
  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D.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9.下列各句中不是比喻的一句是:            [  ]
 A.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
 B.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C.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
 D.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10.与“他们指着,描叙着一些美丽的花纹──事实上它们并不存在”句中破折号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
 A.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马车去游公园──除非
  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B.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
 C.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
  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D.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

11.下列各句与课文原文完全一致的是:           [  ]
 A.我想他们此刻,一定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再走。
 B.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整天嘹亮地响着。
 C.人,最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D.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
  像波涛在澎湃。

12.篇名、作者、作者的朝代、文章出处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及所表示的意义,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
 A.我们中国共产党员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是人称代词,表示称包括自己在        内的若干人。也”是副词,表示同样。“一条”是数量词。
 B.小草偷偷地土里钻出来,嫩嫩,绿绿的。“从”是介词,表示处所。“出来”是动词,表示“钻”的趋向。“的”是语气助词,表示肯定。
 C.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花掉。“许多”是副词,表示时间久。“为了”是介词,表示目的。“都”是副词,表示范围。
 D.他仔细地看织布机,他也不愿说出什么也没看到。“着”是动态助词,表示正进行。“不愿”是动词,表示意愿。“什么”是疑问代词,在此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没有例外。

14.下列各组词语中,其中量词有用得不当的一项是:         [  ]  
 A.一本书 一只军队 一把尺子
 B.一台戏 一棵树 一口井
 C.一朵花 一座山 一盏灯
 D.一个人 一匹马 一条大河

1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
  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是我的乐园。“似乎”,好
  像,仿佛。表示时间长远记忆已不清楚。“确凿”,表示非常确定。“百草园
  中只有一些野草”是确定无疑的,然而它是作者童年时的乐园,这就与后面的
  “三味书屋”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似乎确凿”与后面的“却”连用,使语
  气一贯,语意重点突出。
 B.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
  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迷
  茫”,指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作者正是无聊,才观赏起窗外视线所及的浓雾
  中的模糊不清的山景,心情豁然开朗。
 C.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
  是什么精神?“毫无”,丝毫也没有。“毫无”限制了“利己的动机”,在为
  自己的打算方面,作为一个外国人的白求恩却一点也没有。由此高度概括了白
  求恩的思想和行动,揭示出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
  精神。
 D.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横着心”,下决心,
  不顾一切的意思。在路面只有一尺来宽悬崖峭壁上睡觉,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横着心”表明了战士不顾一切危险,对待艰难困苦的态度。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21题。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甲]深。”桓侯曰:
“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居十日,扁鹊[乙]见,
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丙]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
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丁]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
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里,汤熨之所
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
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
侯遂死。

16.文中空格[甲][乙][丙][丁]处的词语应是:              [  ]
 A.益 复 益 恐
 B.益 又 益 恐
 C.恐 复 益 益
 D.恐 又 恐 益

17.扁鹊第一次会见蔡桓公完毕之后,蔡桓公对扁鹊的评论的原句是:    [  ]
 A.医好治不病以之为功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医治好治不病以为功
 D.医以好治不病为之功

18.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项是:     [  ]
 A.“立有间”有间,有一会儿。用来说明站立的时间,从“君有疾在腠理”
  一句可知,扁鹊在利用时间进行望诊,即观察病情。
 B.扁鹊三次会见桓公,三次陈述诊断结果,第一次用“君有疾”,第二、三次用
  “君之病”,“疾”与“病”是同义词,文章为避免语言重复,因此第一次用
  “疾”,后两次用“病”,显示了当时词语的丰富。
 C.扁鹊第二、三次劝蔡桓公治病,蔡桓公先后以“不应”、“又不应”加以拒绝。
  拒绝的理由有二,一固执、自信;二对医生反感。
 D.扁鹊第四次“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意的意思。但并
  非说明桓侯觉醒,只是对“还走”不解而已。

19.与“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
 A.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B.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C.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D.臣是以无请也。

20.对扁鹊逃秦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蔡桓公病入膏肓,扁鹊知道不可救药,为避免治而不愈招来横祸,
  才逃往秦国。
 B.扁鹊既深知桓公蛮横、残暴的为人,又了解桓公病情的严重程度,
  才决心回避,逃到秦国的。
 C.扁鹊为医实事求是,既知桓侯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便
  不愿再冒任何风险而逃往秦国了。
 D.扁鹊身为医术高明的医生,不愿为抢救蔡桓公不成而影响自己的名
  声,因而逃往秦国。

21.对本文内容概括最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叙述了扁鹊为蔡桓公看病、治病的过程。
 B.本文叙述了扁鹊高明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的事迹。
 C.本文叙述了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而致死的故事。
 D.本文叙述了蔡桓公因不懂医学知识而又主观自信而致死的故事。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22~30题。
  他沿着小镇上冷冷清清的街道踱着步子,不知不觉走到了松树林前,在岔
路口停住了脚步。岔口右面是从前的监狱,阴森森的,和松林只隔着一道挺高
的尖木栅栏。监狱后面是医院的白色楼房。就在这里,瓦莉娅和故乡的同志们
被送上了绞架,牺牲在这空寂的广场上。在当年竖立绞架的地方,保尔默默站
了许久,然后他走下路边的陡坡,进了烈士公墓。

  也不知是哪位热心肠的人,用云杉枝条编织的花环,装点了那一排掩埋忠
骨的坟墓,又在小小的墓地周围种植上一圈苍翠的小树。陡坡外高耸着挺拔的
青松。谷地里满铺着如茵的嫩草。这儿是小镇的尽头,阴郁而冷清。只有松林
轻声地沙沙作响。四野里复苏的大地散发出新春的气息。

  就在这里,故乡的同志们英勇地牺牲了。他们为了改变那些生于贫贱、生
就作奴隶的人们的命运,为了使他们的生活变得美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保尔缓缓摘下军帽。哀思,深沉的哀思充满了他的心:……这仅有的一次
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
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
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人,应当赶快生活。
  保尔怀着这样的幽思,离开了烈士公墓。
 
22.本文标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节选自长篇小说
 《________________》。这部小说是根据作者_______________的亲
  身经历而写的。 
23.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 )步
 ②( )路口
 ③( )头
 ④如( )
  
24.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①茵:
 ②阴郁:
 ③碌碌无为:

25.前四段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所起的作用,理解分析正确的项有:    [  ]
 A.街道“冷冷清清”,监狱“”阴森森”,广场“空寂”,小镇尽头“阴郁而冷清”,渲染了此地曾遭受白匪严重破坏的肃杀气氛。
 B.街道“冷清清”,监狱“阴森森”,广场“空寂”,小镇尽头“阴郁而冷清”,渲染了在经历了一场战争之后的和平建设初期的格外的和平与宁静的气氛。
 C.“苍翠的小树”,“挺拔的青松”,“如茵的嫩草”,“沙沙作响”的松林,散发出“新春的气息”的大地,渲染了战胜白匪后充满生机欣欣向荣的气氛。
 D.“苍翠的小树”,“挺拔的青松”,“如茵的嫩草”,“沙沙作响”的松林,散发出“新春气息”的大地,渲染了春的生机盎然、令人兴奋不已的气氛。
 E.“冷冷清清”、“阴森森”、“空寂”、“阴郁而冷清”等形容词,带有厌恶、否定的意味,因而它所描写的景物所渲染的气氛也必然是令人不快的。
 F.“苍翠”、“挺拔”、“如茵”等词,带有肯定、喜爱的意味,因而它所描写的景物所渲染的气氛也必然是令人鼓舞的。

26.第三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7.第五段文字连用了两个介词“为了”,它们是从哪一个角度来歌颂革命
  先烈的?

 
28.试比较下面两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①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②我的生命和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
  行的斗争。
 
29.“人,应当赶快生活”中的“赶快生活”的意思,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生活”就是战斗,“赶快生活”就是要珍惜岁月,就是要全身心地去
  学习、工作、战斗。
 B.“生活”,就是战斗,“赶快生活”就是要抓紧时间“只争朝夕”地学
  习、工作、战斗。
 C.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抓住一切机遇,去享受生活的快乐。
 D.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人生也是短暂的,要抓住一切机遇为人类多做有益的事情。

30.摘抄出显示保尔踪迹的词语。

 
31.作文。  题目:《有意义的一天》
 要求:
  ①写成记叙文。
  ②中心词是“一天”,在文中要体现出来;要选取一件“有意义”的事来写。
  ③不少于500字。

期末测试答案

1.B   2.D   3.D
4.安静 宁静 清静 平静
5.B   6.B
7.①(gěi)   给以 (jǐ)给养
 ②(kān)   看管 (kàn)看见
 ③(qí)    奇怪 (jī)奇数
 ④(liáng) 测量 (liàng)胆量
 ⑤(sāng)  丧葬 (sàng)丧失
 ⑥(shǔ)   数九寒天 (shù)数学
 ⑦(biǎn)  扁担 (biǎn)光荣匾   (biàn)普遍
 ⑧(fēn)   纷乱 (fēn)吩咐     (fèn)股份
8.C  9.B  10.A  11.D  12.A  13.C  14.A
15.B 16.C 17.B  18.B  19.A  20.D  21.C
22.《生命的意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
23.①duó ②chà ③jìn ④yīn
24.①席,褥,引申为铺的东西。
  ②(气氛)不活跃。
  ③平平庸庸没有什么作为。
25.A、C、E、F
26.花环、小树、青松、嫩草。寄托了对烈士的敬仰的感情。
27.两个“为了”是从烈士的革命理想这一角度来颂扬革命先烈崇高精神的。
28.第①句比第②句表达效果好。第①句的“生命”和“精力”前面分别以
  表示范围的副词“整个”和“全部”加以修饰,语言表达得毫不含糊,
  那是不折不扣的严格要求。第①句的“事业”前面,除用形容词“壮丽”
  修饰外,还用副词“最”加以修饰,“最壮丽”,则是“壮丽”的最高程
  度了。这一切都是第②句所不具备的。因此说第①句比第②句表达效果好。
29.C
30.街道 岔路口 广场 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