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孙权劝学

2014-5-11 0:09:47下载本试卷

第23课 孙权劝学

一、知识寻踪

 1、通过孙权劝学,吕蒙学有所成的故事,认识读书学习大有好处的道理,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

 2、学习本文个性化的语言。

 3、背默全文,掌握本课涉及的文言词语。

二、检测题

1、文学常识中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

 B、司马光字君实,是北宋时的文学家、史学家。

 C、儒家的经书,指《诗》《书》《礼》《易》《春秋》一类的书。

 D、本课中有两个词语,后来做为成语,是“刮目相待”和“吴下吕蒙”。

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①初,权吕蒙曰:“……”( )

 ②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③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

 ④卿言多务,孰若孤?    ( )

 ⑤自以为大有所益。     ( )

 ⑥蒙乃始就学。       ( )

3、指出下列句中人称代词的意义和所指的人。

 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②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4、选出与例句中加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①例:卿今当涂掌,不可不学。(  )

  A、与愿违   B、大渲染   C、无所事   D、舍身

 ②例:蒙乃始学。(  )

  A、功成名   B、一蹴而   C、一抓灵   D、到任

 ③例:自以为大有所。( )

  A、精求精   B、延年寿  C、老当壮   D、良师

 ④例:及鲁肃寻阳。( )

  A、闻则喜   B、犹不及  C、故人庄  D、文饰非

5、阅读本课第2层后回答问题。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

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

 ①及鲁肃寻阳(   )

 ②卿今者才略(   )

 ③非复吴下阿蒙(   )

 ④即刮目相待(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③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揣摩上题中的第①句话,吕蒙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是怎样的?说明什么意思?

(4)揣摩一下鲁肃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是怎样的?有什么表达作用?

6、课外阅读

 严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

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①[炳烛]炳,点燃。把蜡烛点燃。

 ②[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盲人,故如此说。

 ③[孰与]“比……怎么样”,表比较的固定形式。

 ④[味行]在黑暗中行走。昧,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

 ①吾年七十,学,恐已矣。(  )(  )

 ②盲臣安敢其君乎?     (  )(  )

 ③平公曰:“哉!”    (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不炳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本文题为《师旷论学》,那么“论学”的核心句是哪一句?概括起来,意思是什么?运用了什么

   修辞方法?

(4)文中哪一句直接解答了平公的疑问?

答案:

 1、C

 2、①对……说 ②当道,当权 ③浏览群书,不做深人研究 ④哪里比得上 ⑤长进 ⑥于是开始

 3、①长兄,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鲁肃 

  ②你,古代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吕蒙 

 4、①A  ②D  ③B  ④C

 5、(1)①到 ②(军事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③不再是 ④重新

   (2)①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②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③鲁肃于是就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3)吕蒙说这句话时态度是坦然的,自以为当之无愧,颇为自得,反问中有调侃意味。表现他看

     到了自己学习的效果,更加重视学习,日思进取。

   (4)鲁肃说话时态度是非常惊讶的,语气亲切,略带调侃。这从侧而烘托了吕蒙因为学习长进之

     大,判若两人。

 6、(1)①想要 晚   ②怎么戏弄  ③好

   (2)①为什么不点亮蜡烛呢?  ②点亮蜡烛照明,比摸着黑走路,哪个好呢?

   (3)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概括起来意思有

     两个:一是不论人生的哪个时候学习,都会使人聪明多知;二是学习的越早越好。运用了排

     比和比喻。

   (4)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