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上期初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 按要求答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纤( )维 仄( )仄 翁媪( )
B、恬( )静 撺掇( ) 幽咽( )
C、连翘 ( ) 奢侈( ) 归省( )
D、阴霾 ( ) 差( )遣 道( )观
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稍纵既逝 拈轻怕重 消声匿迹
B、俯首贴耳 叹为观止 众妙必备
C、谈笑风生 芳草凄凄 燥动不安
D、忍俊不禁 戛然而止 亭亭净植
3、下列加横线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蔚然成阴(草木茂盛的样子)
B、黄发垂髫(小孩)
C、见异思迁(变动)
D、翩然归来(形容动作轻快)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A、 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知道。
B、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C、 数字之妙远远局限于数字王国本身。
D、 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头一次平生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
5、从词性的角度出发,选出不同类的一项,将其序号填写在括号:(
)
A 阴狠 B 阴险 C
阴阳 D
阴毒
6.调整下列句子的顺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1)在一定时间内要阅读大量的书却无暇细读时,可用泛读法;
(2)要想具有广博的知识,请学会泛读吧!
(3)泛读是一种很有用的快速阅读方法。
(4)泛读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
(5)阅读与自己的学业联系不太紧密但又有一定帮助的书,可用泛读法。
A.(3)(1)(5)(4)(2) B.(3)(4)(2)(1)(5)
C.(5)(1)(4)(2)(3) D。(5)(1)(3)(4)(2)
7、对课文的理解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蒙田的《热爱生命》和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这两篇散文的主旨相通,都是通过说理的方式,谈生命的问题。
B、《大自然的语言》标题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告诉读者文章内容是谈大自然万物的各种物候现象的。
C、《桃花源记》中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他们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见过“外人”。
D、《卧看牵牛织女星》中记叙牛郎和织女的传说,可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兴趣。
8、用近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它们的歌喉 (1) ,尽管音域不太宽广,但十分 (2) ,婉转而富有层次,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 (3) ,描绘了 (4) 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
A、轻快纯洁 美妙动听 清新 恬静
B、清脆嘹亮 悠扬悦耳 葱茏 美妙
C、轻快纯洁 悠扬悦耳 清新 美妙
D、清脆嘹亮 美妙动听 葱茏 恬静
9.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热爱生命》──蒙田──法国
B.《小橘灯》──冰心──《繁星》《春水》
C.《社戏》──鲁迅──浙江绍兴
D.《口技》──杜甫──《杜工部集》
10、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二、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计10分)
1、 ,病树前头万木春。
2、问渠那得清如许, 。
3、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
5、《陋室铭》中引用的孔子说的一句话是“ ?”
6、晴川历历汉阳树, 。
7、《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是: , 。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三、阅读下面各段文字,依次回答后面的问题(除特别标明的,每小题2分,共计30分)
(一)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色花中的最浅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也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挨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1、作者为什么“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答:
2、第二段中的“点点银光”是指 。
3、文中把紫藤萝比作“瀑布”,哪些动词的运用与这一比喻非常切合?
答:
4、“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反映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答:
(二)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5、“痛快”原为形容词在文中用作 词,类似的词语还有 。
6、、划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拟人 B、排比 C、反语 D、反复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表现了生命中蕴藏的雄壮的力量。
B、从写作特色来看,选文气势恢宏,每一个词语都简洁有力。
C、“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是写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象炽热后的沉寂,以“鸡啼”反衬寂静。
D、 选文大量运用排比,如三个“愈捶愈烈”就属于句内排比。
(三)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住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甲)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亲兄妹俩,借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乙)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丙)皮鞋匠看着妹妹,月亮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丁)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8、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抽出的,根据文意,它应当在文中的( )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9、这篇文章所写事情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的小路上、茅屋里、客店里,主要人物是________。(3分)
10、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 )
A介绍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经过
B表现贝多芬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
C反映贝多芬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关心
D说明贝多芬的乐曲受到普遍喜爱
(四)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1、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局是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12、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天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13、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
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4、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各1分)
①以子之矛 ( )
②何如 ( )
15、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1分)
四、作文<40分>
从下面两题中选择一题作文:
1、 没有 的日子
2、 的滋味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600字左右,书写工整、格式正确。
2002年上期初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C 2、D 3、B 4、B 5、C
6、A 7、A 8、A 9、D 10、A
二、 略(每空1分,共计10分)
三、阅读题:(除特别标明的,每小题2分,共计30分)
(一)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 2、每一朵紫色花中的最浅部分
3、垂、流动 4、表现出作者赏花时心情趋于宁静平和的细微感受
(二)5、动词 蓬勃 6、D 7、D
【三】8、D 9、(3分,每空1分) 有一年秋天的夜晚 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 贝多芬 10、A
(四)11、B 12、B 13、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意思对即可)
(五)(每问1分)14、(1)用 (2)怎么样 15、自相矛盾
三、 作文(40分)
2002年上期初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答卷
一、按要求答题<共20 分.每小题2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二、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计10分)
1、 2、
3、 , 。
4、 5、
6、
7、 , 。
8
三、阅读下面各段文字,依次回答后面的问题:(除特别标明的,每小题2分)
(一)1、 2、
3、 4、
(二)5、 6、 7、
(三)8、 10、
9、 、 、 (每空1分)
(四)11、 12、
13、
(五)14、(1)、 (2)、 (每空1分)
15、 (1分)
四、作文。(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