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练习

2014-5-11 0:09:50下载本试卷

七年级()文言文总复习练习

第一单元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泯然众人矣。

   3.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5.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6.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

第三单元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初(当初) 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博士(知识高深的人)  辞(推托)

  C.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历史)  过(到)

  D.见事(认清事物)  及(到了……的时候) 非复(不再是)

  2.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

  (2)但当涉猎,见往事(  ) 

  (3)大兄何见事之晚(  )

  4.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_____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____________;吕蒙是____________。

  5.鲁肃的话表现他_______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_________;文末“____________”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6.文中孙权善劝,请结合本文略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

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

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

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我能给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4分)

(1)宾客大宴(  )  A.适逢,正赶上  B.会议  C开会  D.会合

(2)众妙备(  )   A.毕生  B.毕业  C全、都  D.完了

(3)宾客意舒(  )  A.少量  B.稍微  C减少  D.年轻

(4)不能其一处也(  )A. 名字  B.名声  C. 出名  D.说出

2.我能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1.本文写到了3.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3分)

                                      

                                      

4.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

走”。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3分)

                                      

                                      

5.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动动脑筋,想想看,这

有什么作用呢?(3分)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身,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斥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妇抚儿乳(      )    (2)既而儿醒(      )

(3)一时齐发(       )    (4)众妙毕备(      )

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

4、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暴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   (2) 虽人有百手(   )

(3)不能名其一处(     )       (4)两股战战(    )

8、直接称赞口技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烘托口技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9、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翻译。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单元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    代小说家      写的短篇小说集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    )        (2)恐前后受其敌(      )

(3)其一犬坐于前(      )    (4)一狼洞其中(      )

3、本文段可分为五层,请在问中用“//”划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 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2分)

  A.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     B. 狼不敢,眈眈相向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       后狼止而狼又至

  C. 目似瞑,暇甚        D。 增笑耳

    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有剩骨

2.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  )(2分)

  ①久之,目似瞑  ②又数刀毙之   ③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④盖以诱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我能用“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2分)

(1)其 一 犬 坐 于 前 。

(2)禽 兽 之 变 诈 几 何 哉 ?

4.我能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2分)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B.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

C.弛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D.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

5.我能根据题目要求填空。(4分) 

(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                  

                           (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                              

(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                        

6.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4分)

我认为: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

1.①对……感到诧异 ②写,题上 ③以宾客之礼对待 ④这里指作者死去的父亲2.(略)  3. 正面:A B C D F侧面:E 4.D 5.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6.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没有上进心,不想学(意思相近即可)

第三单元:

1.B 2.涉猎 见往事 3.(1)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表阻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4.对话 睿智、关心下属; 直率 5.情不自禁的赞叹 吕蒙学有所成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结果看也可说明孙权善劝。 

第四单元:一 1.(1)A;(2)C;(3)B:(4)D  2. (1)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2)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3.本文写到了口技人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4.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可信。因为口技人的表演技艺非常高超,他已完全把听众带入了火灾的情景之中,就如看电影、电视一样,明知是假的,我们的心情也常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听众有这样的反应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5.设想合理即可.如:我认为安放围幕有增加口技表演效果的作用,这样围着,易把听众带人情景之中。如果不围,就达不到这样的表演效果。

第六单元:二  1.D  2.D  3.(1)其一/犬坐于前;(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B  5. (1)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2)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声名狼藉(只要符合要求,写任何四个均可)  6.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