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网络
复习目标:
一.知识点概述
(一) 基础知识
1. 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默读后,先理清每段的主要内容,再把临近的、意思相关的段归并成部分,归纳出部分的大意,然后总结课文的中心意思。
2. 理解词语的含义,学习揣摩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关键词语的作用。
3.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两相比照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
4. 学习《最后一课》用人物语言行动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写法。
5. 学习魏巍的《我的老师》多层次多侧面地反映蔡老师对学生温柔慈爱的方法。
(二) 文学常识(简表)
课题 | 出处 体裁 | 作者简况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朝花夕拾》 散文 | 鲁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
《最后一课》 | 《月曜故事集》 小说 | 都德:法国小说家 |
《我的老师》 | 《魏巍散文选·我的老师》散文 | 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
﹡《我的老师》 | 《中华少儿阅读全书》 散文 | 海伦·凯勒: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
﹡《十三岁的际遇》 | 《精神的魅力》 散文 | 田晓菲 |
二.知识结构梳理
知识点
课题 | 都反映学校生活 |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作 | 作品中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 两相对照的结构安排 | 描写极为生动、语言简练、流畅 | 反衬手法的运用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清末私塾的教育(中国) | 以写景记事为主,兼有抒情 | 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而三味书屋表现了学习生活的单调和枯燥 | 形容词、长短句的运用,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的多次巧用,把园内的乐趣表达的淋漓尽致 | |
《最后一课》 | 普法战争时法国小学的上课情景(外国) | 以描写人物为主,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 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 以平时上课的情景与最后一课的气氛作了鲜明的对照。突出了最后一课的异乎寻常,也说明了师生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 最后一课的气氛、人物的心理状态都描写的十分生动逼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从而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 | |
《我的老师》 | 解放前小学生活 | 记叙描写抒情 | 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 | 放假前后对老师思念 | 老师的言行 | 梦里寻师 |
三.单元作文辅导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写作实践证明:第一,要写好一篇文章,首先应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最熟悉、最关心的东西,才有写头,有话说。同学们目前最熟悉的莫过于自己的家庭、学校,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和老师……可以从这方面选材练笔,一定能很快提高写作能力。第二,写好一篇文章,要对所写对象抱有一定情感,或爱或憎,或感激或喜欢或讨厌……真情出文章。父母之爱伟大无私,令你终生难报。教师之爱如春风细雨,让你在知识海洋里茁壮成长。同学之间的友谊、误会……都令人回味不已,这就是情感,把父母的爱、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友谊……写进作文,一定动人感人。
四.综合方法技巧
本单元都是反映学校生活的。学习本单元,要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反复阅读。理解词语的含义,关键词语要细加揣摩。训练精读,通过精读来了解文章的中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不动唇、不指读,遇到生字词及时查阅,养成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五.典型例题导析
例1:找出下面注音的错误并改正。
A.宿(sù)儒 蝉蜕(tuì) 祈(qǐ)祷
B. 菜畦(qí) 收敛(liǎn) 惩(chěng)罚
C.秕(bí)谷 戒(jiè)尺 觅(mì)食
D. 踱(duó)步 哽(gěng)住 骨髓(suí)
答:A项中的“祈”为“qí” B项中的“惩”为“chéng”
C项中的“秕”为“bǐ” D项中的“髓”为“su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字音方面的基础知识。做此题的关键是仔细辨析每项中的字音,看声母、韵母、声调符号是否都正确。对于本题的错音,多是易读错的字,应仔细辨别。
例2: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渺小 训斥 清淅 绣像 B. 锡箔 防碍 盔甲 郝叟
C.珊瑚 懊悔 桑葚 必竟 D. 缠络 轻捷 弹琴 书塾
答:没有错别字的是D项。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字形方面的知识。做此题关键是掌握形似字的意义。A项中的“淅”应为“晰”;B项中的“防”应为“妨”;C项中的“必”应为“毕”。此题容易错在形似字的字形没仔细辨析。
例3:找出下列句子标点符号没有错误的一句( )
A. 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
B. 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C. 啊!这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D.新的学年开始了,沈阳东关模范小学的魏校长在课堂上问学生:“你们读书为了什么?”
E.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答:D项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做此题关键是要学生掌握标点符号的作用是表达特定的感情和语气。本题涉及有引号、问号书名号的用法。A句的错误是把引号当成了书名号;B句的错误有两处,冒号应为逗号,第1个感叹号改为逗号;C句的感叹号改为逗号,没有强烈的语气,后一个分句中虽有疑问代词,但整个句子没有疑问语气,句末不用问号而用句号;E句的“说”后面的冒号应为逗号,因为说话人在所说的话的中间。
例4:在下列句子横线上应填的一组动词是( )。
是的,总有一天,北大,我也会离你而去。你却永远年轻着,微笑着,_____一代有一代青年人的梦想,_____一届有一届学子的抱负,_____一年有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
A.抚慰 激励 拥抱 B. 拥抱 激励 抚慰 C. 激励 拥抱 抚慰
答:应填的动词是C项。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动词的正确运用。解此题关键是看动词所支配的中心词名词的内容。动词与名词要搭配恰当。此题容易将“拥抱”与“激励”两词的含义混淆。
例5:填空回答问题。
(1)《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法_国_都德_。文中内容的背景是1871年的_普法战争_(战争名)。
(2)小说的三要素是_人物_、_环境_、_情节_。
(3)《最后一课》中作者所要刻画的人物是_韩麦尔先生_、_小弗郎士_。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文学常识、小说常识、小说的人物。此类题关键是熟悉全文内容,了解作家、作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例6:分析下列句子含义。
我一连好几个星期内心感到纳闷和痛苦,感到疲倦和寂寞。我不能预测未来将带给我什么。
答:这两句话写出了“我”的烦躁,痛苦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未来感到很茫然的心境。
分析:此题是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在具体环境中的含义。解析此题关键是先要了解全文的内容,再看此句在文中的作用,联系上下文,从而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内容;有的同学单从此句下手,忽视了全文,故而断章取义。
例7: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的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的远。
1. 本段文字选自______写的《_________》,作者原名______,______人。此偏出自他的散文集《_________》。
2. 此段景物描写中扣住了景物各自的特点,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______,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和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______,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______,描写覆盆子则突出其______。
3. 根据选文中的描写顺序填空。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______,由植物到______,由静物到______;“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______,由略写到______,又由动物到_____。
4. 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2)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
(3)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
5.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在于( )
A. 表现“我”幼年时期调皮、贪玩、不爱学习的特征。
B. 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兑自由生活的向往。
C. 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D.揭示儿童猎奇、幼稚、顽皮的性格特征,以此来衬托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丰富有益。
6.作者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是由于( )
A.作者小时候有迷信思想。 B. “我”小时候天真、好奇。
C.赋予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 D. 告诉作者成仙的方法。
答:1. 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周树人 浙江绍兴 《朝花夕拾》 2. 色彩 形状 声音 滋味 3. 高处 动物 动景 局部 详写 植物 4. (1)拟人 (2)比喻 (3)排比 5. BC 6. C。
分析:此文段是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整体理解,涉及多方面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1题是对文学常识的掌握;2题是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3题是抓住写景的顺序;4题是常见的修辞手法;5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和两相比照的结构特点;6题抓住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