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县私立第一中学2001-2002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卷
班级_______ 座号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
第一部分 听 力(8分)
认真听材料,完成下面题目,全篇材料读两遍:
1.产生潮水涨落现象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钱塘潮比其他地方的潮水更为壮观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农历八月十八秋分前后最适合看钱塘潮?(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积累与运用(16分)
㈠文学常识填空:(3分,每格0.5分)
1.杜甫的“三吏”指的是《 》、《潼关吏》和《 》;“三别”指的是《 》、《 》和《垂老别》。
2. “推敲”这一典故与唐代两位著名文人有关,他们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㈡按要求写出词句:(8分,第1-5题每格0.5分,第6题每小题1分)
1.《列子·汤问》中形容形容歌声高亢、悦耳,使人经久不忘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形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对联是: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 ________。
3.《陋室铭》中写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莲说》中表明作者既不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神龟虽寿》中诗人要为自己的志向奋斗终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
6.请写出三句古人珍惜时间的名句:(3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㈢仿照“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写一个至少含有三对反义词的句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㈣“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如春潮,如月华,如鲜花灿烂,如水银泻地”一句,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聆听音乐时的感受。试用四个形容词(或短语)相应地写出四比喻所描绘的音乐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文后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无穷尽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1.通读文章,了解大体内容,是阅读的基本要求。《愚公移山》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如果把本文的故事情节划分为五个分阶段,请你分别用四个字作每一阶段的标题按要求填入下面的方格中。(1.5分)
2.细读课文,明确学习的主要对象,学习文言文,重点在于积累,除了熟读成诵外,还应该多多归纳整理有关语言点。
⑴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2.5分)
_____同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 _____同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
_____同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 _____同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
_____同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
⑵找出文中一词多义的词语并解释,同一义项只写一个例句,不同义项可联系学过的其他文言文课文。(每写对一组可得2分)
⑶文中有哪些句子属于特殊句式?请找出来并写在下边。(每写对一句得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深入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并进行探讨,这样才能把握文章的精髓。试对下列问题提出你自己的看法。
⑴愚公的妻子和河曲智都对愚公移山表示疑问,二者是否一样?为什么?(1分)
答:
。
⑵文中写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有什么含义呢?(1分)
答: 。
⑶用原文填空:(3分)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
愚公有信心移山的原因是: 。
4.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成语、俗语或格言作答。(成语不限于四字,至少写两个,每写对一个得0.5分)
答:
。
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48分 )
㈠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中的两段话,回答后面问题:(15分)
⑴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pi乶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y攏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s攕擻plain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迹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shu乮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⑵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⑶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柘,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请根据拼音写汉字,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请给“销声匿迹”一词造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⑴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摘出能表明⑶段思路的词语___、物候知识、___,这些词语体现了本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__。(2分)
4.请用符号直接在文中给⑴⑵两段划分层次。(2分)
5.请列出⑵⑶两段所用的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1分)
6.语言的准确性是学习说明文的一个重要内容,请回答下面两个有关的问题。(3分)
⑴“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中的“渐渐”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如果将“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中的“和”改成“或”行不行?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⑵段中能标志是“语言”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1分)
8.⑶段与⑴⑵两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请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㈡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还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本文选自《 》,作者是_______。(1分)请列出你所知道的其作品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写对一个得0.5分)
2.试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选段从___、___、____、____等不同角度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晚景,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内容从记叙顺序看属_____。(1分)
5.将文中相照应的句子填写在相应的格子里:(3分)
前文交待的句子 | 后文照应的句子 |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 |
或者也许是渔火 | |
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
6.文中“朦胧”一词的原义是______,是____词(请填写词性),这里用作__
词;文中“自失”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3分)
7.请谈谈你对加波浪线的句子的理解。(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㈢阅读记叙文,完成后面问题。(18分)
珍 珠 鸟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中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更小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儿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的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 “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 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 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 飞向笼子, 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一九八四年一月天津
(冯骥才文选自1984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1.本文开头部分写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有哪些用意?(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6段中加粗词语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横线标出“它胆子大了”以后,“淘气地陪伴我”的文字。(标出3处)(3分)
4.文中小鸟对大鸟两次呼唤的反应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标有“▲”的一段文字,犹如一幅画。请用一个词为这幅“画”加个标题,点出这幅“画”的含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的感情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谈谈信赖产生的基础是什么。(8分)
第五部分 写 作(60分)
㈠下面是叶至善对杜牧《秋夕》一诗的评说,请仿照它写一段话,从内容、手法等角度谈谈你对李煜的《相见欢》一词的理解。(当然,前提是你已背下了《相见欢》)(10分)
秋 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海洋污染,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不是以我们在乘凉时候躺在院子里看星星的那种悠闲舒适的情致来写的。作者所描摹的是宫女的心境。她望着光彩美丽的织女星,想到织女每年还能够和牛郎相会一次,而自己却被禁闭在深宫里,永远度着孤寂的时光;她在这“凉如水”的夜色里,所感到的不是凉爽而是凄凉;她“扑流萤”并不是因为萤火有趣,而是因为夜长无聊--都是宫中怨女的心境。
㈡作文:题目--《合作》
社会生活中的人,必须学会与别人合作。生活中,你是不是能够和别人互相配合做事,或共同完成任务?在与别人合作方面,你也许感受过成功的喜悦,也许感受过失败的苦恼……在与别人合作方面,你的情况是怎样的?请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取一两件事或几个片段,以“合作”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字数在6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