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下)第五单元试卷(C)
一、基础知识:(15%)
1.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是( )(3%)
A.既而儿醒,大啼(不久)
B.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属于)
C.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全、都)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判断词)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3%)
例句:仲永之通悟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传一乡秀才观之 D.不能称前时之闻
3.默写填空:(9%)
(1)忽逢桃花林,_____,_____,____,____,渔人甚异之。
(2)春风又绿江南岸,_______。
(3)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____,____。
(4)____,_____。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二、阅读理解:(75%)
(一)阅读下面语段,问答文后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所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30%)
1、指出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3%)
A、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都)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说)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全部,都)
D、停数日,辞去 (告辞)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6%)
(1)寻向所志( )/ 处处志之 ( )
(2)寻向所志 ( )/ 寻病终(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余闻之也久( )
3、 指出对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3%)
A.既然出来了,找到自己的船,便沿着旧路回去。
B.既然出来了,得到自己的船,就划船上路了。
C.已经出来了,得到自己的船,就划船上路了。
D.已经出来了,找到自己的船,便沿着旧路回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
A.带领妻子、孩子、同村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
B.带领妻子、同村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
C.带领妻子、孩子、同村人走到绝路上,无法再出来了。
D.带领着妻子、同村人走到绝路上,无法再出来了。
4、这段文字选自___时期____(人名)写的《____》一文。这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所以后人就以成语“____”作比,来表达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4%)
5、文中说明他们对外界一无所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3%)
6、找出段中的通假字,并解释:(2%)
__,同__( )______。
7、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4%)
(1)绝境:古_____;今______。
(2)无论:古_____;今______。
8、翻译下面的句子:(2%)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所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鸣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下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儿含乳啼声,大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_____,____,____,____,以为妙绝。(15%)
1.用文中原句回答:写开演的气氛的是:“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第二段中为表现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正面描写表演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侧面描写____________。(4%)
2.找出这文字中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时间性词语____。(1%)
3.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A.众宾团坐/ 满坐寂然
B.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C.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
D.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遥闻深巷中犬吠
4.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作者是__朝的____。文章收编在同时代人____所编写的笔记小说《____》一书中。(5%)
5.翻译下面的句子:(2%)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问题: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19%)
(注:赴饮:参加宴会。撩:拔弄。不相值:没有碰到。)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解释:(8%)
益( )____;趋( )______;
号( )____;愕( )______。
2.指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3%)
A.二人雨夜相遇,互不打招呼,都怀疑对方可能是鬼,结果闹出一场笑话。
B.故事合理地运用了“巧合”,增添了戏剧性。
C.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懂礼貌,否则会弄出一些“鬼”事来的。
D.这则短文的体裁是笑话。
3.翻译句子:(4%)
(1)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1%)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有“诗史”之称,他被后人尊称为“___”。(2%)
2、诗中的“岱宗”指的是我国五大名山中的____;“齐鲁”指的是我国的____省,这里也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____家____(人名)的故乡。(4%)
3、诗中最能表现诗人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2%)
4、这是一首____诗。(体裁)(1%)
三、作文:(60%)
以“慈母心”为题,详细刻画出灯下缝补的慈母形象,并以游子的身份进行抒情。字数在250字以上。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五单元答案卷
班级___ 姓名_____ 座号___
一、基础知识:1.( )2.( )3.⑴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⑶_____,______⑷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一)1.( )2.⑴___,____⑵_____,____⑶____,_____3.⑴( )⑵( )4.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6.__ __( )____7.⑴_____,_____⑵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3.( )4.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三)1.( )____( )___( )_____( )_____2.( )3.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1.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