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初一语文(下)第六单元试卷

2014-5-11 0:09:51下载本试卷

初一语文(下)第六单元试卷

   班级___  姓名_____  座号___

一、基础知识:(37%)

1.__代著名诗人、哲学家____(人名)写的《陋室铭》一文中,描写其环境优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4%)

2.《爱莲说》的作者是____时期的____(人名)。文中说明自己喜爱莲花,赞美莲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3.东汉末年的___家、___家和诗人___写的《龟虽寿》一诗中,表现作者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豪迈气概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还学过他的另一首诗《____》。(8%)

4.“____”之一,唐代著名文学家____(人名)写的《黔之驴》一文,后来演化为一个成语“____”。(3%)

5._朝著名诗人___写的《石壕吏》是一篇___(体裁)。我们还学过他的《____》一诗,诗中表现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5%)

6.《观书有感》一诗的作者是___时期的____(人名),诗中富含哲理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4%)

7.南唐后主___写的《相见欢》一词中,传世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4%)

二、阅读理解:(63%)

(一)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17%)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3%)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D.便要还家

2、下列的“以”字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以”字用法相同的是:(    )(3%)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B.臣是以无请也

C.子何恃而往          D.屠惧,投以骨

3、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杂然相许/  高可二黍许

D.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4.用文中原话填空:(4%)

(1)愚公移山原因: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目的: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4%)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____________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______________

(二)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③斯是陋室,唯吾德馨。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⑧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⑨孔子云:何陋之有?(27%)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6%)

⑴馨(  )___;⑵儒(  )___;⑶牍(  )__

2.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目的在于说明(  )(3%)

A.陋室简陋   B.陋室不陋  

C.陋室不好   D.陋室太陋

3.下列词语中,统领全篇的是(  )(3%)

A.陋室   B.德馨    C.鸿儒   D.金经

4.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  )(3%)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明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轻视。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陋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5.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是(  )(3%)

A.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B.世人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C.作者希望自己像诸葛亮、杨子云那样居住简陋,以便受到世人的景仰。

D.世人应以诸葛亮、杨子云为榜样,不追求高雅的居室,才能受人景仰。

6.对本文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3%)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7.引用了“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典故的目的是为了(  )(3%)

A.自己同诸葛亮、杨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

B.自己的陋室可以同诸葛亮、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进一步突出“唯吾德馨”。

D.以上答案都不对。

8.对“无丝竹之乱耳”一句,以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

A.没有蚕丝和竹子的扰乱。

B.没有蚕丝和竹子来扰乱双耳。

C.没有管弦的乐声来扰乱我的双耳。

D.没有管弦乐器的弹奏声来干扰我的双耳。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11%)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丝绦t乷:丝带。)

1.从诗的类别上看,这是一首___诗;从诗的体裁来看,这是一首_____。(2%)

2.在诗人的眼里,眼前那_____的柳树,宛如______的美女一般,十分迷人。(2%)

3.前两句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比作_____,表现了它_____的特点。(4%)

4.第三、四句又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由咏柳进而_____。(3%)

(四)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竞斗讼于社伯。社伯曰请剖雁,烹燔半焉。俄而索雁,则凌空远矣。(8%)

(注)烹:煮。燔:烤。讼:争辩是非。社伯:村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

(1)昔人有睹雁翔者(       )

(2)将援弓射之(         )

(3)舒雁烹宜(           )

(4)俄而索雁(           )

2.故事中的兄弟俩不赶紧_____,却在争论怎么样_____,待到争论结束时,雁早已____。这就告诉人们:不务实际,一味空谈,必将______。(4%)

三、作文:(50%)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根据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请你把它改写一篇短文,适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字数在250个左右。

答案卷    班级___   姓名____    座号__

一、基础知识:

⒈__  ____  ______,______。

⒉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__  ___,___,___,_______。

⒋___  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_____  ____  ______

⒍__  ___  ___  ____  《____》

⒎___  ____  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63%)

㈠⒈( )  ⒉( )⒊( )

⒋⑴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

⒌⑴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

⒈ ⑴(   )_____;⑵(    )_____;

⑶(   )_______。  

⒉(  )⒊(  )⒋(  )⒌(  )⒍(  )⒎(  )⒏(  )

㈢⒈⑴____  ____  ⒉______  _____

⒊____  ___  _____  _____。

⒋___  ___  _____

㈣⒈⑴_____;⑵_____;⑶_____;

⑷_____。

 ⒉____  ____  _____  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