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期中测试试卷2002.11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共31分)
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茅塞(sè) 贝阙(què) 忒长(tè) 积攒(zǎn)
B、狂澜(lán) 褴褛(lǔ) 癖好(pì) 遒劲(qiú)
C、敷衍(yǎn) 灵柩(jiù) 揶揄(yán)(yú) 鞣制(róu)
D、瞥见(piē) 解数(xiè) 懊丧(ào) 鼋鼍(yuán)(tuó)
2、下列字词中,字的构造方式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瓜 休 霜 品 B、竹 颜 上 火 C、肚 男 月 甘 D、采 好 舟 闻
3、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温故知新 故作姿态 B、相得益彰 多多益善
C、疾言厉色 五颜六色 D、为非作歹 为我所用
4、下列诗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得正确的—句是( )(2分)
A、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B、你/用甘甜的乳计,哺育/各族儿女。
C、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D、我们/依恋/长江,你是/母亲的/情怀。
5、下列作家按年代先后排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司马迁 王昌龄 王安石 叶圣陶 B、于谦 贺知章 苏轼 秦牧
C、司马迁 贺知章 陆游 吴承恩 D、王昌龄 朱熹 吴承恩 叶圣陶
6、下列语句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社会、大自然更是一本“大书”。
B、有的人看书、看报、听戏文,常常遇到字、词、成语等“拦路虎”。
C、这漫山遍野的春笋,好像听到了我的心声。
D、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没用对的一项是( )(2分)
A、列宁却十分热情地说:“你手里端着东西,我是空着手,你先上楼吧!”
B、周恩来笑着亲切地问:“噢,我没有影响你的工作吧!”
C、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D、哪儿有险情,解放军就出现在哪儿。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春笋》一文采用“以物喻人”的写法,以春笋来比喻少年,以雨后春笋蓬勃向上的盎然生机来比喻少年一代茁壮成长的美好景象。
B、《龙宫索宝》选自《西游记》,本文主要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述来表现孙悟空的性格特点。C、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表示字音,声旁表示字义。
D、《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文主要选取了周恩来少年时期读书的几个片断来表现中心思想的。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2分)
①默而识之( ) ②学而不思则罔( )
10、填空。(共5分,每格1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②你从远古走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向未来奔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段阅读(共69分)
(一)(22分)
①少年的读书生活富有童话的色彩。②每到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这些学生便__________________走到钱先生的书房门前,围坐在他的周围。③在那___________________的夜晚,先生跟我们天南地北地聊起来,彼此不分长幼,促膝长谈到深夜。④从先生那儿,我们听到了许许多多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传说、神话、故事,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⑤他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讲述,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又一个新奇的境界,使我们常常在梦中去那儿漫游。⑥有时候,钱先生还让我们做些猜谜一类的游戏,在这些游戏中往往蕴寓着不少知识和哲理。⑦这种愉快的读书生活给了我许多智慧和乐趣,使我永远忘却不了。
11、在空缺处填上合适的词语。(4分)
12、解释词语。(2分)
①促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蕴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段中第①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4、“使我们常常在梦中去那儿漫游”中的“那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5、“这种愉快的读书生活”中“这种”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6、用“———”划出本段文章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对本段文章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18、对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反映对富有童话色彩的少年读书生活的向往。 B、赞颂钱先生学识渊博,和学生亲密无间。
C、说明我从钱先生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
D、表达我爱听钱先生讲的故事,喜爱钱先生的游戏的愿望。
19、“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这两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2分)
20、“彼此不分长幼”一句中的“彼”指的是____________,“此”指的是____________。(2分)(二)(11分)
所谓开动机器,就是说,要善于使用思想器官。列宁斯大林经常劝人要善于思索,我们也要这样劝人。脑筋这个机器的作用,是专门思想的。孟子说:“心之官则思。”他对脑筋的作用下了正确的定义。凡事应该用脑筋好好想一想。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说多想出智慧。要去掉我们党内浓厚的盲目性,必须提倡思索,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
21、本段文字中的“开动机器”是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2、这则政论可以分为三层,请用“//”在文中标出层次。(2分)
23、文章从三个方面阐明了为什么“要善于使用思想器官”。请概括出这三个方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本段文字中最能概括所阐述观点的句子是( )(2分)
A、脑筋这个机器的作用,是专门思想的。 B、心之官则思 C、必须提倡思索 D、多想出智慧
25、用自己的话解释孟子说的话。(2分) 心之官则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20分)
①读书应该有选择。②没有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读书效果不会好。③有些人读了一辈子书,却是一辈子都是糊里糊涂的。④为什么?因为他们完全是为了消遣而读书,被“趣味主义”牵着鼻子走。⑤“有趣”的书,虽然读得多,但并没有能够加深对客观实际的了解。⑥所以,选择好书阅读是很重要的。⑦我觉得,可以在保证重点的前提下,再进行广泛的浏览。⑧读书没有不畏艰难的精神是不行的。⑨因为,它有时固然也有平原驰马、_________________那样的洋洋乐趣,但有时也会像负重登山、___________________那样吃力。
我还觉得,精读应该与泛读结合起来。对于艰深的、应该牢记的东西,必须精读;对于只值得随便浏览的东西,可以泛读。前者,有点像____________________,应该慢慢咀嚼,反复品味。后者,有点像____________________,张开大口,喝进大量海水,然后嘴巴一闭,留下小鱼小虾,而让海水汩汩地从鲸须缝里流掉。
26、将下列四个词的序号,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上。(4分)
A、牛的反刍 B、逆水行船 C、鲸的吞食 D、顺水泛舟
27、分别指出下列三个引号在文中的作用。(3分)
A、引用 B、特定称谓 C、着重指出(强调) D、讽刺或否定
①“眉毛胡子一把抓”( ) ②“有趣”( ) ③“趣味主义”( )
28、文中“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意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9、对第一段文章的层次划分,正确的—项是( ) (2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30、后一段中的“前者”是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1、这两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2分)A、抒情 B、记叙 C、议论 D、说明
32、概括这两段文字中作者的主要观点。(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这段文字中,以“有些人”为例,这是说明文中哪一句话的?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4、“读书没有不畏艰难的精神是不行的。”一句是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调作用。把它改为肯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四)(16分)
①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②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③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④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A、心到最急( ) B、漫浪诵读( )
C、记亦不能久也( )D、则眼不看子细( )
36、短文第②句“心不在此”的“此”,指代____________,这句话中,哪个是通假字,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3分)
37、用“//”给短文划分层次,并写出每层层意。(5分)
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本段的最后一句是什么句式?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9、翻译。(2分)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40、题目:一次印象深刻的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一次具体的“活动”;②要把活动中你观察到或感受到的最深刻的一点写出来;③字数5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