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复习训练题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 读拼音写汉字:
踌chú( ) 琐xiè( ) 干sè( ) 恍hū( ) jī( )角 bǐ( )谷 shè( )足 liáo( )亮
ci( )善 hān( )畅 chèn( )职 jǖ( )躬
休qì( ) 吞shì( ) 温xīn( ) 崇bài( )
二、 给加点的字注音:
分歧( ) 蹒跚( ) 差使( ) 面面相觑( )
寒颤( ) 倜傥( ) 竹筛( ) 头晕目眩( )哽咽( ) 祈祷( ) 安恬( ) 骇人听闻( )酝酿( ) 徜徉( ) 贮蓄( ) 冉冉上升( )苍穹( ) 徘徊( ) 发酵( ) 屈尊纡贵( )孕育( ) 浓郁( ) 矜持( ) 眼花缭乱( )
三、 默写完成下面的诗句,并在括号内写上作者:
1、晨兴 ,带月 ( )
2、故人具鸡黍, ( )
3、几处 ,谁家 ( )
4、秋风 , 涌起。( )
5、 ,花木成畦 。( )
6、山重水复 , ( )
7、 ,江春入旧年( )
8、 ,一览 。( )
9、七八个 , 雨山前。( )
10、 ,误入 深处。( )
四、 文段阅读:
(一)第六课的1~9段
1、这几个文段选自课文 全文通过对“ ”的乐趣和“ ”的乏味的对比,有力地批判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本文选自
作者 原名 伟大的 、 、 。
2、第一段中,能体现作者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的句子是
这个句子起了总括下文的作用。
3、根据选文部分的内容,说出“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中“那时”指 说是“乐园”是因为 。
4、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 )菜畦( )脑髓( )珊瑚( )长吟( )油蛉( )
5、解释词语:
人迹罕至:
鉴赏:
6、仔细读第二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⑴这一段对百草园自然景物的描写,作者重点抓住了 的景物作细致的描绘,请写出对重点景物描写的过渡句 。这一层写百草园的局部,先写 后写植物。
⑵“不必说……也不必说”,写百草园的整体。描写的顺序是:先由
到 写静物,接着由 到 写动物。
⑶请写出这一段插叙的句子: 插叙的作用是 。这一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是: 。
⑷童年我在“百草园”做了哪些事?对“我”有什么作用?
⑸写出这一段中描写颜色、声音、形状的词语各两个。
颜色: 声音: 形状:
⑹“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 什么的修辞手法,写百草园的 、 态,使人感到寂静的百草园充满了盎然生机,充满“乐趣”气氛。
⑺课文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的目的是:
⑻请写出第八段中“雪地捕鸟”能表叙捕鸟动作的九个动词:
。这些动词的作用是 。
⑼第九段在全文结构上起的作用是 。这一段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 ,写出了对三味书屋 的厌烦。
⑽在“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前面加“我”是
在后面加上“们”是 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态 。
(二) 第八课(“有一件小事……多么伟大的人啊”)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 ,作者 。全文以( )—( )—( )为感情线索,串起七件事。这七件事是
(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前五件事写出了蔡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真挚感情。后两件事写“我”对蔡老师的依恋。作者通过回忆七件事抒发了 之情。
2、文段的第一句话中“ ”这个词最能表现这件“小事”当时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
3、“心清如水的学生”用了 、 的修辞手法,这个句子中的引号作用是 。而“小反对派”句中的引号作用是 。
4、写出这件小事的记叙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经过: 结果:
给这件小事加作小标题《 》,详写的这件事突出蔡老师 的特点。
5、给全段文字划分两个层次,并概括每层意思:
一层:
二层:
6、“我虽然不像母亲那样”中的“那样”指的是 。
(三) 第十一课
1、《春》是一篇 散文,作者 。
2、本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 、 、 三个部分,其中绘春这一部分绘出了 、 、 、 、 等五幅春景图。赞美部分用了三个比喻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了它的“ ”、“ ”、“ ”。这部分几个段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如果把这一部分合成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3、请说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写出了春风怎样的特色?
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一句中的“闹”字为什么用的好?
5、“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偷偷地”写出了 “钻”写出了
这个句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 。
6、作者在描绘“春风图”时从 觉写春风的 ,从 觉写春风的 ,从 觉写春风的 。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的有声有味,有感有情。
7、“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春风( )的特点,句中的( )字写春风,( )字与细丝的比喻相照应。一个( )字准确写出了着层薄烟的高度。“一层薄烟”比喻 。
(四 )第十六课
1、《皇帝的新装》是一篇 (体裁),作者 , 国家的童话作家,这篇童话运用 的手法,叙述了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 、 和 的丑行。
2、这篇童话以 为线索,以 为中心人物,按 顺序展开情节。第一段是故事的“引子”。骗子“做”新装是故事的 群臣看新装是故事的 ,游行“穿”新装是故事的 ,揭穿新装是故事的 。
3、阅读课文1~4段,完成后面问题:
从第一段的文字中可以看出皇帝是一个 、 的人,为下文骗子愚弄皇帝设了 。第二段中“
”这句话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皇帝看出了这“这奇怪的特性”的原因是:
这一段用了 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