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课内语段练习一
一、阅读P2-4第1-9段,回答以下问题:
1、这段文字所写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__,所写的事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耀门楣”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魏校长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4、前三个学生回答了魏校长的提问,这三个人回答的共同点是什么?
5、“庄重”一词表达了周恩来怎样的思想感情?
6、魏校长称赞周恩来的原因是什么?
7、最后自然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P4-5第11-17段,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的两个“竟”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2、用“不但……,反而……”造一个句子。
3、根据文意写出“中华不振”的两个方面原因。
①、
②、
4、“一桩桩的事实”指的是哪些事情?
5、“一桩桩的事实”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请找出能显示这种顺序的三个关键性短语
。
6、文中“沉重分量”一词体现了周恩来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P5第18段,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的“书不过是他们的敲门砖。门敲开了,……”中“他们”指代: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渺小的目的”指的是什么?它为什么不能产生“持久而伟大的动力”?
3、文中“敲门砖”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4、上面这段文字可分为三层,在文中标出。
5、联系上下文,指出“周恩来根本反对只是为个人找出路而读书的想法。”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6、周恩来的读书目的和文中的“许多人”有什么不同?这样对比着写有什么作用?
7、“千百年来,对于为什么而读书有过多种不同的答案。”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四、阅读P40第3段,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悟空对龙王直言的三句话,分别有什么用意(概括回答)?
①、第一句话:
②、第二句话:
③、第三句话:
2、文中的对话和动作表现了孙悟空怎样的性格特点?
3、文段末句中“推辞”,能否换成“推延”,为什么?
五、阅读P42第4段,回答以下问题:
1、解释以下词语在本文中的含义。
①、闪:________________②、小可:___________________③、海藏:________________
④、敢莫是:____________⑤、依言:__________________⑥、尽:_________________
2、龙王为什么会听从龙婆的建议?
3、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不超过8个字)。
4、联系课文,说说孙悟空为什么最终选准了这块“定海神铁”?
六、阅读P52《打扫房子和洗脸》,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的“它们”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三句格言,各有不同的作用,请把下列格言与针对性的说明对应起来。
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 A、对批评者和被批评者两方面的鼓励
②、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 B、对批评者提出的要求
③、有者改之,无者加勉( ) C、指被批评者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3、能概括这则政论所表达的中心的一项是( )
A、有益的格言是抵抗政治灰尘和微生物的方法
B、我们同志的思想,也应该打扫和洗涤
C、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D、房子应该经常打扫,脸应该经常洗
七、阅读P53《开动机器》,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开动机器”比喻什么?
2、文中“列宁斯大林经常劝人要善于思索”的“善于”强调什么?
3、文中的“也”、“专门”能否换成“更”、“善于”?为什么?
4、短文以生动的语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限定6个字)
八、阅读P73-74第2-4段,回答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得下水( )②、勉强( )③、积累( )
④、差不多( )⑤、倚马万言( )⑥、胡诌(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一目十行:
②、倚马万言:
3、第一段中用学游泳的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4、第三段中“一目十行”、“倚马万言”这两个成语说明了什么道理?
5、根据文中意思,说说怎样才能养成好习惯?
九、阅读P75第6段,回答以下问题:
1、查字典给下列字注音。
已( ) 己( ) 巳(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纠正( ) 清楚( ) 譬如( ) 罢休( )
3、这一段话要说的中心是什么?
4、错字与别字有没有区别?为什么?
十、阅读P77《谈兴趣》,回答以下问题:
1、给下列字注音。
①、坍( ) ②、淋漓(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热情( )浓厚( )困难( )心神专注( )
3、将下列词语按感情色彩分类。
效率 钥匙 热情 无聊 智慧 勇气
①、褒义:
②、贬义:
③、中性:
4、“儿童玩积木要有兴趣,我们要做成一件事也少不得兴趣。”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写孩子堆积木的事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这三段文字讲的中心是什么?
十一、阅读P79第四段,回答以下问题:
1. 给下列字注音。
为学( ) 好学( ) 乐之者( )
2、这个语段共有6句话,层次表述适当的一项是( )
③
②
③
②—③
A、①—② ④ B、① ③ C、①—② ④—⑤ D、① ④—⑤
⑤ ④—⑤ ⑥ ⑥
⑥ ⑥
3、第②句的引号表示什么?
4、解释“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本语段引用林肯的话有什么作用?
6、本语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十二、比较阅读,阅读后回答,甲文P79第5段,乙文(课外)如下: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对某个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深入钻研,有所发现。硬要去学自己不喜欢、无兴趣的东西,可说是一种痛苦。不过,为了需要,还要勉强自己学;学,仍然要从培养兴趣入手。可以这么说,古今中外在任何事业上有成就的人,都是对他所学的所从事的学科、事业有极浓厚的兴趣,孜孜以求,如痴如醉。没有这份感情,没有那么一股无坚不摧的劲儿,是不可能取得卓越成效的。
1、给“勉强”注音( )
2、“领略”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3、“如痴如醉”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4、甲段中“解数学题”这个例子是为了讲一个什么道理?
5、甲、乙两段文字主要强调了什么?
6、乙段中的“这份感情”指的是什么?
十三、阅读P80第1段,回答以下问题:
1、“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读,勿只从文字上去学文字”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说的。
2、作者为什么说要“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读”、“勿只从文字上去学文字”?
3、作者“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读,勿只从文字上去学文字”一句,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
十四、阅读P81《触发》,回答以下问题:
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给本段划分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3、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感悟( ) 效法( ) 印证( ) 虚心( )
4、作者举“用月的圆缺来比喻人事的盛衰,用逝水来比喻年华难再,用夕阳来比喻老年”的例子,用意是什么?
5、用你自己的体会,举一个例子解释“触发”。
十五、阅读P86朱熹《训学斋规》,回答以下问题:
1、朱熹是_______时期著名哲学家和________家。
2、本段话的中心是什么?
3、写出下列词的同义词。
子细( ) 漫浪( ) 诵读( )
4、解释下列句中的“之”。
①、三到之中( )
②、默而志之( )
③、君子之学必好问( )
十六、阅读P85《论语•学而》《论语•为政》《论语•述而》,回答以下问题:
1、“子曰”的“子”这里是专指________。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_______家,名_______,字__________,春秋时鲁国陬邑(今________曲阜)人。
2、《论语》是由__________和他的___________辑录孔子言行的书。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__②、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
③、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___④、默而识之( )____________
⑤、学而不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有表示意思的顺接和转折。指出下列句中“而”各属哪一类?
①、学而时习之( )②、好学而不勤问( )③、温故而知新( )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学而不思则罔
②、人不知而不愠
③、何有于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