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目标达成训练
聂召烨
一、语言知识(10分)
1、写文章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简明就是要不让对方 ,就是要便于对方 。要保持语言的连贯,首先要注意保持统一的 ,还要注意合理的 、过渡和
2、“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出自 。
3、《人类的语言》体裁是 ,作者 ,他是著名的 家。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甲文
①人类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音分析成若干音素(当然是不自觉地),又把这些音素 成音节,再把音节 起来, 音素数目有限,各种语言一般都只有几十个音素,可是组成音节就可以成百上千,再组成双音节、三音节,就能有几十万、几百万。②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悬念”,一一配以语音,然后综合运用,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③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1、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缀 组合 B、组织 连缀 C、组合 连缀 D、组合 组织
2、这段文字共三句话。其中,句与句联系的特点是( )
A、总说—分说—总说 B、分说—分说—总说
C、总说—分说—分说 D、分说—总说—分说
3、文中画线部分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
4、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人类语言能“随机应变”的原因。
答:
5、“用~ ~ ~”在文中画出概括人类语言特点的句子。
乙文
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的平常,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其实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的特征。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会烧熟了吃。别的动物走路都是让身体跟地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只有人类直起身子来用两条腿走路,把上肢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同样,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
1、“稀松”的意思是 。
2、这段文字说明的重点是( )
A、语言,就是说话。 B、语言现象是极稀松平常的事。
C、语言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D、语言是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的特征之一。
3、这段文字把说话同吃饭、走路联系起来进行说明,使用了( )说明方法。
A、作比较 B、对比 C、类比 D、下定义
4、给这段文字分层,在原文上用“”表示出来。
5、“想想”的对象是 ,“想想”的结论是 。
三、课外阅读(20分)
丙文
一 森林的卫士
在树林里,有时人们会听到“笃、笃、笃”的响声。如果你蹑手蹑脚、屏住呼吸走上前去,就会发现,这是森林“医生”啄木鸟在“工作”。啄木鸟长着一把天生的“手术刀”,这就是像钢凿一样的嘴壳。它祖代相传,以食虫为生。当它停落在树干上时,就举起“手术刀”东敲敲、西啄啄,从敲击树干的声音中,得知害虫潜伏的部分,然后在树上啄一个小洞,把细长的舌头伸进去,利用上面的粘液和小钩,将虫子钩出来吃掉。害虫虽然隐藏在树干深处,但一旦被啄木鸟发现,便休想逃命。
根据调查和研究,啄木鸟勤勤恳恳,从不贪懒,每天都要敲打树干500—600次。近年来,有人通过高速摄影测算出,啄木鸟的头部从树上弹回来时,它减速的冲击力也大得惊人——约有1000个重力常数。要知道,1000个重力常数,这是多么巨大的冲击力!奇怪的是,啄木鸟从来不会因此而得脑震荡,头颈也不会受到任何损伤。
①为什么啄木鸟有这种奇特的本领?②科学家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还对啄木鸟作了解剖。③结果发现,啄木鸟的头部是一种天然防震器。④它的构造与众不同:脑子被细密而松软的骨骼包裹着;在脑子的外脑膜与脑髓之间,有一条狭窄的空隙,这样一来,通过流体传动的振动波,也许会得到减弱。⑤此外,啄木鸟的头部都有非常大而有力的肌肉系统,也能起吸震和消震的作用。⑥以后,科学家又发现了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啄木鸟的头部和它的“手术刀”是一前一后作直线运动的,一点也没有侧向运动。
1、第二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 .
2、给文中的第三自然段划分层次,用“”号在下面的序号间标示出来。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3、第三自然段开头的一句话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和 。
5、啄木鸟在啄树时能防震的两个原因是:
答:①原因之一 ②原因之二
丁文
无题
①黑板上赫然写道:学杂费共计97.5元。他盯着这个数字,口袋里的手攥着的那张皱巴巴的50元钱已被手心里的汗浸湿了。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
②他坐在自家堂屋的门坎上,母亲下地还未回来。他听见过母亲无数次在父亲坟头唠叨:“他爹,保佑他考上好学校!”现在,他考上了,而且成绩拔尖,他记得母亲是怎样颤颤地从衣袋里取出那钱的……
③“娃,咋回来了?”母亲一边放下锄头一边惊奇地问。“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话还没说完,母亲已经给了他一耳光!他抬起头,只见母亲噙着沮水,嘴角颤动着,欲说无语。猛然,她问:“是不是钱不够?”他还能说什么呢?母亲明白了。
④打开堂屋的门,他和母亲一前一后地进了家。母亲说:“娃,你等着!”他惊愕地望着母亲的背影,心中再次升起升学的渴望。一会,母亲提着一个盖着红布的竹篮走了进来,放在他面前:“娃,拿到学校去,去跟老师说些好话,你成绩不是最好的吗?”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
⑤他到了学校,老师正在为这个顶尖的学生没来报到而奇怪。忽然看见身着蓝色土布衣裤的学生站在门口。“进来吧!”老师说。他默默地放下篮子,掏出50元钱放在红布上。
⑥老师惊异地揭开红布——
⑦啊!?一篮白生生的鸡蛋!
⑧老师拿着他的录取通知单,看着这50元钱和一篮鸡蛋——
⑨愕然无语!
6、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赫( ) ②颤( )
7、第④段中的“盯”和“攥”两个动词表明了“他”什么样的心理?
答:
8、文中写“他不得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可是到了家里,却对母亲说:“妈,我不读书了,读书有什么好……”“他”说这句话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最恰当的一项。
A、表达了“他”不想读书的真实想法。
B、表达了“他”想读书又难以实现愿望时抱怨母亲的心情。
C、表达了“他”既渴望读书又不想因家境困难而使母亲为难的复杂感情。
D、表达了“他”渴望读书却因家境困难造成读书无望的苦闷心情。
9、第③段中最能体现母亲理解儿子良苦用心的一句是“ ”。
10、第④段写“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修饰语“呜呜地”表达了“他” 的情感。
11、第⑦段在“啊”后连用“!”“?”其作用是 。
12、小说结尾用“愕然无语”写出了老师复杂感情和内心受到的震动。试设想,如果老师当面说出自己的想法,会怎么说?(不超过30个字)
答:
13、这篇小说运用了 、 、 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14、读完全文,回头看看小说用“无题”作标题的用意,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以“无题”作题,能起到激发兴趣,促使读者急于读下去的作用。
B、小说写的是学生入学时的一件小事,涉及的人物有“儿子”“母亲”“老师”,涉及的事物有“五十元钱”和“一篮鸡蛋”,如用“无题”作题,可更好地概括上述人和事。
C、小说充满人间真情:儿子为母亲着想,母亲为儿子着想,老师为学生着想,读后使人思绪万千,震撼不已,用“无题”作题才能含蓄而绝妙地表现这丰富感情的内涵,起到“无题胜有题”的作用。
D、以“无题”作标题,意味深长,能引发读者的深思,以人以启迪。
四、片段作文。(15分)
阅读下列短文,按要求写作。
娘
山子没了爹,娘就百般疼爱山子。山子没有考上高中,娘要山子重读一年,山子却跟着娘去割稻。娘问山子:“你就一辈子玩这土坷垃?”“不玩土坷垃玩啥?”山子闷闷地应了一句。“你就这样没志气?”娘好失望。“可我能干什么?……到外面打工,如果找不到事,那得要饭回来。”“男人应该有胆量,你不应该前怕狼后怕虎的。”山子不应声,仍割着稻。娘开始骂山子,越骂越难听。山子流着泪说:“娘,你咋这样嫌我?我就不像你生的。”“你就不是我生的。我后悔不该捡你这个没出息的窝囊废。”“我不是你生的?!”山子怔了,拿眼问着娘。娘点点头。第二天天蒙蒙亮,山子一步一回头离了家。几年以后,成了某公司经理的山子回来时,娘的坟上已长满了青草。一个老妇人责备山子:“你出生时,差点要了你性命。你可真狠心……”山子惊呆了,跪在娘的坟前,不停地磕头,喊着“娘——”。
山子的母亲是疼爱山子的,然而为了山子不在农村玩一辈子土坷垃,不惜割舍亲情,逼着山子离开自己,离开黑土地,走进了充满竞争,也充满了机遇的大千世界。对山子母亲的这一举动,人们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山子母亲的这一举动是明智的,是对孩子真正的爱,这种爱,爱得深沉、博大;另一种认为:人只要有志气,在哪里都可以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山子的母亲认为在农村玩土坷垃没出息,逼着山子离开农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不值得赞扬。
针对上述两种观点,任选一种谈谈你的看法。字数在200个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