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班别 座号 姓名 分数:
说明:1、本试题共4大题,共8页,满分120分,其中包括卷面分4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本试题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高得分不能超过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2分)
1、默写或根据要求填空:(6分,每小题2分)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十一月风雨大作》中把现实与梦境巧妙地结合起来,抒发强烈爱国之情的诗句是: , 。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无私献身精神的语句是 , 。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2分)
A、恩宠荣碌 谋求接见 B、侍候权贵 误人奇途
C、寻欢作乐 积累财产 D、漂亮温顺 康慨无私
3、听说训练。(4分)
听读下面两段话,概括出这两个人的意见分歧所在。
甲:我的劳动所得,我愿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管得着吗?
乙:哎哟……同志,何必生气?我们并不是吝蔷鬼,并不是……也是有悖于节约精神的。
(1)分歧所在是:
(2)在家庭里,父亲可能对儿子说:“给我老实呆着,不许出去!”但如果假日在家中,儿女不想让父亲出去,应当说的一句话是:
二、阅读分析(54分)
阅读(一)“空中杀手”——酸雨(18分)
①近几年来,有关酸雨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酸雨对我国的影响愈来愈大,作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
②什么是酸雨呢?它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危害?我们如何来清除它的危害?
③酸雨是指因大气污染而产生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雾露等。酸雨中的酸主要是稀硫酸和稀硝酸,另外还有有机物。酸雨的形成虽然有诸多复杂因素,但根源在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性燃料而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氢氧化物等污染物。这些物质进入大气对流层后,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过程,在暖湿静风等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局部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硫或氢氧化物聚集,在水汽凝结过程中溶于水而形成硫酸、亚硫酸或硝酸、亚硝酸,然后随雨降落,形成到雨。
④酸雨给森林、土壤、湖泊、农作物等带来巨大的危害,更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是当今世界三大环境灾害之一,被人们称为“空中杀手”。
⑤酸雨破坏了植物气孔,使植物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林木的大面积死亡。欧洲、北美、亚洲等大面积的森林受到酸雨的危害;我国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每年都有大面积林木受酸雨危害枯萎或死亡,江苏、浙江等省森林受害面积达128万多公顷,每年林材损失达6亿元,生态效益损失更高达54亿元。
⑥酸雨破坏土壤结构,中和土壤中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造成农作物减产,对生产的危害极大。
⑦酸雨使河流、湖泊的水质酸化,使鱼虾等水生物难以生存。西欧、美国、加拿大等地的许多湖泊正变成难以生存的“死湖?。
⑧酸雨对文物、古建筑的破坏程度令人吃惊。世界上许多千古不朽的建筑物、雕像等,被酸雨腐蚀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像希腊的雅典女神、意大利科洛西姆斗兽场、我国北京故宫的汉白玉雕、卢沟桥上的石狮等等,数千年保存完好的文化遗迹,在数十年间成了酸雨的牺牲品。
⑨酸雨更会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科学家们测算,由于受酸雨的影响,地下水中的铝、铜、锌、铁等金属含量已超出正常值的几十倍,人类在饮用这种水后,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毒害。含酸的空气也使多种呼吸道疾病增加。例如,巴西的库巴坦市有20%的居民因受到酸雨毒害而患有哮喘、支气管炎和鼻炎,其中5岁以下儿童患病率达36%。
⑩防治酸雨首先要控制二氧化硫和氢氧化物的排放,这是最根本的措施。在目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能源结构的情况下,应尽快改变我国对能源利用的传统方式,加快对煤炭液化、气化等技术的研究及生产步伐,加强二氧化硫的排放管理;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环保投入,治理酸雨污染,防止酸雨扩大;加快能源结构的高速步伐,开发低污染或无污染新能源,特别是在水能丰富而酸雨危害严重的西南地区加快水能的开发……
⑾1998年初我国提出“向酸雨宣战”,经过两年的集中治理,一些污染重灾区如重庆、沈阳等地大气环境质量有了明显好转。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大家积极行动,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扼杀这个来自空中的“杀手”,我们的天空会更蓝。
4、如果要根据文中的一处句子理解这篇文章的层次内容,你觉得应抓住文中哪一句话?(2分)
5、从全文内容上看,全文的说明顺序是 (2分)
6、 文中第④段的作用是 (2分)
7、酸雨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危害?(简要回答)(5分)
8、用双竖线在原文中,划分第9段的层次。(2分)
9、下列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分)
(1)巴西的库巴坦市有20%的居民因受到酸雨毒害而患有哮喘、支气管炎和鼻炎,其中5岁以下儿童患病率达36%。 ( )
(2)酸雨是指因大气污染而产生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雾露等。 ( )
10、 第⑩段中的第一个句子与文中哪一个句子相呼应?(1分)
11、 第⑩段中划横线的“最根本”省去好不好?为什么?(2分)
阅读(二)拒绝成熟(18分)
1一个少年,若是为了自己的一点想法,执意地与成人争执起来,总是会被人们宽容地冠以“不成熟”之名。大多数人,也许都体会过在那“不成熟”的年华里渴望“成熟”的心情吧。但,什么是“成熟”呢?
2近读丰子恺几十年前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做父亲》记述了他避居乡间时的一段经历。
3一日,门前走过一挑担的小鸡贩子,被他的几位孩子围住,异口同声地嚷嚷着:“买小鸡!买小鸡!”那人见孩子们要鸡心切,便存心抬价,终于没有成交。孩子们哭成一团,对门的大嫂赶忙来劝:“不要哭,等一会儿还有担子挑来呢”她告诉做父亲的,那贩子要的价比市价高一倍还多。于是,孩子的父亲便回家开导他们说:“你们大家说。要买要买,那人便不肯让价了。你们下次……”他说不下去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甲”。倘再进一步,就要变在“乙”了。走笔至此,作者不禁感慨道:“在这一片天真浪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哪里容藏这样教导孩子的一个父亲呢?”
4大概以我们的看法,那些吵着要小鸡的孩子是不成熟的,吃亏上当在所难免;作者那些将说而未能说出的教导,则与我们一样地成熟,但作者偏偏为此羞愧。
5一位从事过幼儿美术教育的朋友告诉我,他曾很惊奇为什么儿童在画太阳总是用红色,因为太阳并不是红色的。如果观察有偏差,为什么这些偏差又如此一致呢?于是,他找了一群未经任何美术训练的孩子,领他们到野外对着真实的日出画写生,结果,他们的太阳五彩缤纷……
6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一个幼嫩的花蕾,比一个成熟的果实包含着更多的真理。成熟的过程,意味着我们逐渐走进人类世代相传的生活轨道和习惯。这些轨道和习惯之所以如此固定并能赢得众人,并非是因为它们崇高伟大,而是因为它们是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平庸低能的人也能演习的程式,是维系着社会最起码的水平的准则。它们使人们能够彼此相处,却也可以掩盖人性中的光彩。莫奈在大自然中看到了绚烂辉煌的日出,他画了下来,人类终于又拥有了一个不同的太阳。但结果是举世哗然,讥嘲与诽谤声四起。世代相袭的程式,分享不了这非凡的感受;昏花呆滞的老眼,看不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对于那些心智麻木、感性迟钝的人来说,作为日出的色彩,有什么比大红色更简单、更省得体会、更能令他们接受呢?
7成熟使人懒惰,也使人世故。
8记得上大学时,校园里的“交响乐热”排山倒海。我兴冲冲地跟着听讲座、听音乐会,第一主题,第二主题……一天到晚琢磨不完。但越用功,音乐越不人耳;越不入耳,心里越紧张;越紧张,越无感觉;越无感觉,就越想再多用用功……如此循环,似乎永难入此门了。可是,当我给一个孩子听莫扎特时,他竟那样沉静、愉快!我终于发现,音乐对于耳朵的最高要求莫过于天真。我总想通过音乐来证明自己属于一个时髦的阶层,总怕因没有音乐感觉而被这个阶层遗弃。这种高雅的世故,反而把耳朵堵得死死的。如果我像孩子一样地单纯、坦然、放松,音乐自己会找上门来,就像不经意时,会被一阵意想不到的歌声所感动一样。
9世故是一道墙,蛮横地切断了我们与世界的天然联系。当你感官塞滞,性情干枯之时,最好的办法,便是捉拿心中的世故,把它们完完整整地送走。学识的渊博需要积累,心灵的敏锐却需要回忆——回到你的童年,接受只有孩子才能得到的祝福。所罗门说:“所有的新鲜事都不过是遗忘了的事而已。”童年并非一个行色匆匆的过客,在我们身上小住几日,马上又搬到我们的孩子的躯体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童年都是一个真实的人生邀请 如果长大成人就意味着走别人安排好的轨道,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如果不去看看前人没有到过的地方,为什么还要去旅行?如果灿烂的幻想发出了召唤,为什么不紧紧跟随,让生活把生命中精华吮吸干净?
10我并非怯于交际。但每次站在孩子面前,都不免慌张——我惧怕他们清澈的目光。他们的真纯,使我感到了心灵拥塞的污垢。
11成人啊,当你尽心尽意地把孩子培养为成人时,别忘了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孩子。因为,只有对孩子,世界才是敞开的。
13、下面两句话是从第3段中抽出来的,请联系上下文把这两句话填回原文的横线上。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填序号)(2分)
A、看见好的嘴上应该说不好,想要的嘴上应该说不要
B、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
14、根据你的理解,题目中“成熟”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拒绝成熟”?(4分)
15、第4段中的“作者”指的是什么? (2分)
16、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2分)
(1)、第6段“它们使人们能够彼此相处,却也可以掩盖人性中的光彩”,这里的“它们”指的是( )。
A、人类世代相传的生活轨道和习惯
B、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C、最平庸的人也能演习的程式
D、维系着社会最起码的水平的准则
(2)、“人性中的光彩”指的是 ,与之相反的则是 。(可用原文词语回答) (4分)
17、第8段“这种高雅的世故”指什么?(可用文中原话回答)“高雅”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4分)
阅读(三)(8分)
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脑筋来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容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无
论什么事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
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18、“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中的“前一种人”指 ,“后一种人”指 。(2分)
19、文中的论点是 。(2分)
20、第二段用了哪两种什么论证方法。 (2分)
21、“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此句中两个“人类”的含义各指什么?(2分)
阅读(四)(10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河,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呜声上下,游人
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2、对第一段文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 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写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23、第二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 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 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2分)
2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 。(2分)
25、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释:(4分)
(1)临溪而渔。临 (2)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颓然
(3)至于负者歌于途。于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
26、翻译下列句子。(2分)
人知从太守游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三、作文(50分) 最可爱的
要求:1、要将题目补充完整。2、要有适当的抒情和议论。3、文体不限。
4、字数550以上。5、写到作文纸上。
四、附加题:(10分)
1、对下列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A“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代的明月及汉代的边塞”。
B“万里长征人未还”写出了秦汉以来世世代代征夫的共同悲剧。
C三四句道出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
D全诗的情调悲壮高昂。
2、某君去拜访一位工作繁忙的朋友,临走时告诫自己稍坐片刻就走,以免影响人家工作。可是没想到谈兴越来越浓,竟然坐了很长时间。主人有心辞客,又不便直说,于是乘某君说话的间隙,客气地说:"茶凉了,再换点吧?"某君听后急忙告辞。
朋友的言外之意是: (3分)
3、生活是什么呢?请根据自己的体验,展开想象,续写两个句子。(4分)
生活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生活是一杯醇美芳香的酒,生活是
,生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