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下学期语文单元检测题(六)
班级: 姓名: 学号: 计分: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计10分)
1、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妪(yù) 淤(yū)泥 B.始龀(chèn) 孀(shuāng)妻
C.案牍(dú) 西蜀(shǔ) D.鸿儒(yú) 跳踉(liáng)
2、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暮投石壕村(投宿) B.半亩方塘一鉴开(镜子)
C.最喜小儿亡赖(逃跑) D.蔽林间窥之(偷看)
3、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自以为天下之美也 然往来视之
B.贵人过而见之 聚室而谋
C.至则无可用 有仙则名
D.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4、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如土石何?(反问) B.莲,花之君子者也。(拟人)
C.剪不断,理不乱,是离愁。(比喻) D.亭亭玉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拟人)
5、对《龟黾寿》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盈缩之期,不但在天”。这两句的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但在天命,而且自己也可以掌握一部分主动权。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认同。
C.诗人以“老骥”比喻“烈士”,表达了不甘年迈,依然胸怀壮志的思想感情。
D.全诗语调铿锵,情绪昂扬,体现出积极奋发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生活态度。
(二)非选择题(20分)
6、根据课文默写。(每空1分,计4分)
①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②大儿锄豆溪东, ,最喜小儿亡赖, 。
③ ,往来无白丁。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每空2分,计8分)
①《黔之驴》这篇寓言的寓意从虎的角度可以理解为
,从驴的角度可以理解为
。
②《工之侨献琴》一文,结尾以工之侨“悲哉世也!”的感叹,讽刺了
的社会弊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
。
8、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4分,计8分)
①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陋室铭》中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答:
②《观书有感》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句蕴含了什么道理?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一谈这方面的体会。
答:
二、阅读能力(每小题2分,计30分)
(一)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9、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出入之迂也 隐土之北
C.聚室而谋曰 面山而居 D.达于汉阴 运于渤海之尾
10、对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译: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B.投诸渤海之尾。 译: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冬天和夏天季节变了,才能去一次。
D.指通豫南。 译: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11、用原文填空: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
②其目的是“ ”。
12、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全家支持。B.愚公一家排除疑难,决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13、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答:
(二)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指出最能表现莲的高贵品质的一项( )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5、选出能说明本文写作手法的三项( )
A.借物喻人 B.意在言外 C.巧用象征D.托物言志 E.对比衬托 F即景抒情
16、指出下面的骈句( )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C.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D.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7、对下列句子比喻义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是他并不是孤高自许。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
C.“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D.“莲,花之君子者也”以“君子”喻莲,歌颂莲有君子一样的高尚品德,兼有牡丹和菊的优良品质。
18、周敦颐写《爱莲说》的目的是什么?( )
A.莲花有许多可爱之处,可是当时喜爱牡丹的人很多,喜爱莲花的人太少,他希望大家都象自己一样来喜爱莲花。
B.以花喻人,赞美莲花是为了赞美君子的高尚品质。
C.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现作者清高、刚直、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羡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D.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现了莲的高洁、质朴的品格。
(三)
石 壕 吏
杜 甫
①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②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③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④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⑤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⑥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⑦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⑧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⑨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⑩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⑪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⑫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9、这首诗的故事情节比较完整,第 句是故事的开端,第 句是故事的发展,第 句是故事的高潮,第 是故事的结尾。
20、从诗的描述中,你觉得诗中的“老妇”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
21、对“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一句深刻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了老妇人对待悲惨遭遇的乐观态度:幸存的人暂且活在世上,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
B.表达了老妇人对待悲惨遭遇的乐观情绪:幸存的人暂时苟且活着,死去的人就(让他)永远完结了吧!
C.表达了老妇人对待悲惨遭遇的哀痛的感情和无可奈何的态度:幸存的人暂时苟且活着,死的人(就让他)永远完结了吧!
D.表达了老妇人对待悲惨遭遇的哀痛的感情和平静的态度:幸存的人暂且活在世上,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
22、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差役的如狼似虎与老妇人的哀婉可怜作对比,突出了战乱的可怕可恨。
B.“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说明家里没有一个男人了,剩下的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更”强调没有一个能服役的男人。
C.“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老妇人被差役带走,对话的声音自然没有了。老夫妇的离散,让老翁欲哭无泪,不敢放声,所以诗人只能听到他断续隐约的哭声。
D.“独与老翁别”:明确交代结局,同时也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23、对本诗中心意思总结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通过老妇人主动服役,表现了老妇人的爱国精神和诗人对连年战争的支持。
B.本诗通过老妇人自叙家事和主动服役,表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老妇人面对悲惨现实无可奈何的悲哀。
C.本诗通过老妇人一家悲惨的遭遇和她主动应役的情况,揭露了战乱带给人民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D.本诗通过老妇人一家悲惨的遭遇和她主动应役的情况,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人民饱受灾难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口语交际和写作(40分)
(一)说话、写话(10分)
24、写一篇200字以内的寓言,揭示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二)作文(30分)
25、换一个角度来解读《黔之驴》,以《大驴子和小老虎的故事》为题,重新塑造“黔之驴”的新性格、新形象,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