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初一语文试题(一)

2014-5-11 0:09:54下载本试卷

初一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

A.卜问(bǒ) 颓唐(tuí) 旌旗(jīng) 嗟来之食(jiē)

B.倔强(jué) 揩油(kāi) 归省(xǐng) 杞人忧天(qǐ)

C.押解(jiè) 酝酿(liàng) 阡陌(mò) 黄发垂髫(tiáo)

D.踱步(duó) 惩罚(chéng) 瑰丽(guì) 永垂不朽(xiǔ)

2、没有错别字的是( )

A.永垂不朽  浑然一体  英雄气慨  百感交集

B.郑重其是  抑扬顿挫  微乎其微   日理万机

C.踌躇满志  高官厚禄  杞人忧天  孜孜不倦

D.嗟来之食  雍荣典雅  随行就市  置之度外

3、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运用了反问;抒发了情感,强调了对老师的喜爱。

B.小猪倌叫道:“老爷子加小心,别光顾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两半。”

——运用了夸张;增添了文章的幽默感。

C.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运用了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眼前景色的秀美可人。

D.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运用了对偶;写出了宫使的服饰和骄横的神态。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A.这位汽车出租司机把在车内拣到的手机交给了公司,这一行动受到了

同行们的称赞。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了保尔·柯察金的英雄事迹。它激励了几

代中国人。

C.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D.参加这次订货会的有百货大楼、隆福大厦以及各商业部门的代表,盛

况空前。

5、下列加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卜问(bǔ) 巡捕(bǔ) 秋浦歌(pǔ) 嘎地停住(gá)

B.假寐(mèi) 瓷情(zì) 窘相(jǒng) 修葺(qì)

C.骨头(gǔ) 趟地(tāng) 同胞(bāo) 老渔父(fù)

D.煞白(shà) 褪色(tuì) 菌子(jùn) 挑衅(xìn)

6、标点符号全用对的一项是:

A.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

B.“先生,这本书多少钱?”对于同情中国的内山老板,我总是带着敬爱和感激叫先生的,虽然没有什么根据。

C.他把我的手推开,提着两个小拳头,偏着脑袋质问:“哼!叫我‘小鬼’?我有句字呀!”

D.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不愿屈服”。

7、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磕头 竹蔑 既使 哑口无言

B.枢纽 扶摩 悠扬 谈笑风升

C.原驰蜡象 雍荣典雅 错落有制 杞人犹天

D.章士 钊 矍烁 猥亵 峻工

8、解释加线字完全正确的是:

A.不能自己(停止) 屹然不动(山峰高耸的样子) 致黄浦江(写给)

B.从莽(密生的树林) 诸君(许多) 上溯(逆流而上)

C.翔实(同详,详尽) 掩映(掩盖) 玉树琼枝(美玉)

D.天堑(壕沟) 瞻仰(向上或往前看) 幻景(幻想的)

9、依次填写关联词语都正确的是

朱基总理送给《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四句话,( )使我们从更深刻的层面看到了新闻传媒在反腐倡廉、整顿党风上的巨大的作用,( )明确当前实施舆论监督的主体与客体,( )为新形势下舆论监督注入了一股活力。

A.虽然 但是 因而 B.不仅 而且 从而

C.因为 所以 从而 D.不但 还 并且

10、对应用文格式说法有误的是

A.书信、计划、通知、启示都必须写标题。

B.书信、申请书、倡议书、感谢信均要在开头顶格写称呼语。

C.通知、启示、倡议书的结尾不必写致敬语。

D.计划、总结、感谢信与书信一样都要有署名和日期。

二、阅读文章,完成题目。

雨中记事

天,异常闷热。刚才还在天上懒懒飘动的几朵白棉团,眨眼间就变成了一片黑压压的乌云。闪电烦躁地迸开了紧裹的白云,闷雷一声接一声地传来。

夏天的雨说到就到。他刚摸进路边的这间小屋,雨就沙沙地下了起来。不一会儿,屋前的瓦檐上就已挂上了一串串的珍珠链。他抖了抖身上的尘土,把伞斜靠在门边,摸起地上的一块砖头,在屋子的角落里坐了下来。侧耳细听,屋里可真静哪,只听见窗外的风声、雨声一片。

猛然,凭着自己的①“第六感官”,他感觉到有人正朝小屋走来。果然,一会儿就闯进来一对被雨淋得落汤鸡似的男女。那女的边诅咒天气,边脱下衣服想绞一绞水,一下子发现了角落里的他,不禁愣了愣。那男的扶住她的肩头,温和地说:“别怕,是个瞎子。”他们转过身去,叽叽喳喳地说着什么,不再理会他。

年轻人说话既爽快又无顾忌,他在心里对自己说。他们带来了一股青春的气息,他感到挺舒服的。真想看看他们长的什么样。

那男的往门外探了探头,丧气地摆摆手,说:②“走不了啦,还在下!”

那女的往前跨了一步,似乎也想往门外看看,猛然发现了他放在门边的那把伞。她拉了拉那男的衣襟,努努嘴,那男的犹豫了一会儿,终于还是拿起了那把伞,双双钻进了雨幕。

他们走了,他感到心里像失落了什么。

雨小了,他站起来,在地上摸索着自己的那把伞,可找不到。

路上的行人渐渐地多起来,路过小屋的时候,都不禁要停住脚步,奇怪地看他几眼。 一个戴红领巾的小女孩走了过来。“老爷爷,您要到什么地方去,我送您吧。”她仰起小脸,天真地问。

“伞,我的伞。”他急切地回答。

“那儿没有伞。老爷爷,您要到什么地方去,我送您吧。”她微笑着拉了拉他的手,这小姑娘的手可真软。

他叹了口气。

雨,还在下,落在伞顶,像炒豆子似的。

一阵风吹过,他打了个寒噤。“老爷爷,您冷吗?”他停下脚步,诧异地③“看”着她。

“不,我不冷,我心里好暖和。”他用手握了握她的小手,“要是这雨能把世上的许多脏东西都冲走就好了。”

小女孩迷惑地看着他。

“孩子,你会懂的,你长大了就会懂的。”他拍了拍她小小的脸。

雨,还在下,沙沙沙。可他心里却早已升起了一道彩虹,一道世上无与伦比的彩虹。

1、文中景物描写的地方有几处?在本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

2、引号的用法有三种:A.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B.标明需要着重指出的对象;C.标明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在本文中标有序号的引号有三处,它们的作用分别是:(写字母序号)

答:① ② ③

3、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为哪种?它形象地写出了什么?

答:

4、这篇小说对“红领巾”的描写方法有 哪些?这些描写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有哪些?

5 、下面的语句写出“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不,我不冷,我心里好暖和。”他用手握了握她的小手,“要是这雨能把世上的许多脏东西都冲走就好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番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或那样的失败,不过有的人栽跟头栽得多些,有的人栽得少些罢了。可以说,人生是不断栽跟头,而又不断爬起来前行的漫长过程。

②失败的下一站是“痛苦”,但不是终点站,而是岔道口。这岔道口分岔出两条路:一条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的路,这条路通向彻底的失败,这时的失败才是真正的失败;另一条是汲取教训奋起拼搏的路,这条路通向再失败或失败的反面——成功。但只有这条路,才有成功的希望。因此,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问题在于,站在“痛苦”这个岔道口的时候,自己选择哪一条路。

③19世纪初,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吃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次被吹断,但蜘蛛一次次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整旗鼓,终于在滑铁卢之役打垮了对手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④威灵顿将军的故事,不正好说明失败并不尽是最终结果这个道理吗?

⑤失败并不可怕,痛苦并不可怜,只有怯懦才是可悲的。失败是个未知数。当我们在失败之后,勇于化痛苦为动力,就有可能找到通向成功之路。

1、选文的层次划分应为( )

A.①②③ \ ④⑤ B.①② \ ③④ \ ⑤

C.① \ ②③④ \ ⑤ D.①② \ ③④⑤

2、第③段叙述的事例直接证明的道理是: (摘抄原文回答) 。

3、第③段的故事所叙述的人物是                ;时间是                  ;地点是         。

4、选文第③段中加线短语“并不尽是”能不能换成“不是”?为什么?

四、背诵默写。

1、背诵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思考:

(1)用侧面烘托手法来写丰收喜悦的诗句是                                                               

(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的“忽见”表现了诗人先                     的心情。其中的“见”,读音是         ,意思是                 

2、默写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的前十句写了送别的环境,在写景中透露出诗人的愁绪的诗句是                                        ;诗的后八句写了送别的情景,想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所描绘的景象,说说诗人是怎样写出他的惜别之情的?                                                                                                                                          

 

4、《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          ,原名          ,字        ,北京人,       族,现代著名作家。作品主要有小说           、话剧              等。

5、默写《春》中的“春花图”

五、作文

“在更多的时候, 母爱或许只是我们衣衫上一行疏落的针线; 只是我们不屑一顾的一碗生日面; 甚至只是我们耳畔喋喋不休的可笑而又可恼的唠叨。然而, 当我们遭受这样那样的伤害或委屈时, 抚慰我们‘伤口’的总是母亲那慈爱而温暖的目光……”

根据上面的揭示, 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 我眼中的母亲

要求:

1、可以写自己的母亲, 也可以写同学、朋友的母亲;  2、以记叙为主, 有适当的议论、抒情;

3、中心明确, 感情真挚; 

   4、不少于600字。

初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共20分

1、B     2、 C      3、D      4、C     5、 D

6、C      7、C     8、  A    9、 B    10、  A

二、共14分

1、(3分)5处(6处也可)。作用: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衬托人物心情。

2、(3分)①C; ②A; ③C

3、(2分)、比喻。那一对男女挨淋后的狼狈相。(意思对可给分)

4、(4分)语言、外貌(神态)、行动描写。天真、热心助人。

5、(2分)感动、遗憾、祈盼(希望或渴望)。

三、共9分

1、C(2分)

2、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2分)

3、威灵顿(英国)将军;19世纪初;战场、农舍、滑铁卢(3分,每项

1分,地点只答一处不给分)

4、不能换,“并不尽是”的意思是不全是,也不排除失败就是最终结果

的可能,这个短语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严谨。(2分,意思正确即可)

四、共17分,答案见课本。

1、5分

2、2分

3、3分

4、3分

5、4分

五、作文按常规。(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