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二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

2014-5-11 0:10:02下载本试卷

文本框: 班别 姓名八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题(A卷)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  考试总分:120分

题号

总分

一.基础知识 ( 20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溃退(guì)  舀水(yǎ0)  白洋淀(dìng)

  B.绥靖(suí)   脂粉(zhǐ)  蹿一蹿(cuàn)

  C.寒噤(jǐn)   拂晓(fú)    颤巍巍(chàn)

  D.提防(tí)   惊骇(hài)    迫击炮(pò)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眼花嘹乱   晨曦  血腥   闪烁

  B.臭名昭著  荒谬   憧憬  珐琅

  C.响彻云宵  杀戮    箱箧  揣摩

  D.精疲力竭  纳粹    鞠恭  铁锈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的词语恰当的是(  )(2分)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

  A.占有 牵制 封锁

  B.占领 控制 封锁

  C.占领 控制 封闭

  D.占有 牵制 封锁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妥当的一项是(  ) (2分)

  A.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以西路军面对之敌锐不可当,纷纷溃退。

  B.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C.老妇人又捧起土来继续往坟上盖,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

  D.两个强盗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荡然无存

 5.阅读下面一段话,然后做题。(6分)

  湖光山色,乌语花香,漠水淙淙,都是宇宙的精灵,是大自然富予人们最美妙的文

 章和乐章。但这些文章和乐章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有的人,泉水叮咚,在他听来是大自然奏出的美妙和偕的音乐;天上的白云,在他看来是大自然铺就的最美最好的图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有的人,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听到的只是声音、颜色,这样的人是无法领略大自然的情趣。  

①这段话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②这段话中有一个病句,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根据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个句子,使之与前文组

 成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下面的提示默写:

①《论诗》中道出诗歌创作应求新求变,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诗人的诗句是:

                ,               。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              。

二.阅读文言文,然后做题(16分)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7. 补充下列句子中省略的部分(2分)

(    )见渔人, (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8.解释加点的字(2分)

通人         便还家    

9.翻译句子(4分)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阡陌交通,鸡大相闻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1.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2分)

                                      

13.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4.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他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的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5.据上下文选词填空(2分)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______(A.严谨 B.严峻  C.严密 D.严厉)的搜查。

 16.第5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加点的的词“厄运”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7.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保持原意,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上下文可看出,文中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是为了表现那个中尉____________的态度。(4分)

18.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______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_______又________的复杂心理。其中的比喻句写出了德军的       。(4分)

19.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4分)

如: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

文本框: 班别 姓名伯诺德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女儿杰奎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

(3分)

(二)认识父亲

①我们对父亲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陌生得许多做儿女的全然不理解父亲那颗炽热的心。我常听人说,父母对儿女们的感情是百分之百,而儿女对父母却总要打些折扣。我不知这话准确到何种程度,但我却亲眼目睹,多少可怜的父亲为儿女吃尽了天下苦,受尽了世界罪,有的为了儿女更好的活着,他们宁愿献出属于自己仅一次的生命。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崇高和伟大?

②有些儿女有意或无意地将生命交给死神,这却把父亲推进了无边的苦海。

③我的一位同事是颇有影响的钢琴家,他的妻子早已离去。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进了剧院。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剧院院长把儿子的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④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⑤整个剧场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的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至今,在那个家中,儿子住过的房间还完整地保留着。每天上班,父亲总得在门口轻轻说声:“儿子,再见!”回来时又说一声:“爸爸回来了,儿子!”吃饭时,儿子坐过的桌边依然放着一双筷子,它无声地向父亲诉说着他在另一个世界的一切。

⑥我一直不敢从离我住处不远的那条街上走,不为别的,只怕看到一位伫立在街头的老人。他几乎每天都在人们下班的时间站在那里,面对着澎湃的自行车流和人流,眺望着,等待着,寻觅着他那早已离开人间的儿子。

⑦父亲是伟大的,是坚强的。严酷的现实常常扭曲了父亲的情感,沉重的负担常常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天灾人祸,狂风暴雨都被父亲征服了。是他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也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欢乐。

⑧但也有一些不谙世事的儿女们被花花世界所迷惑,有的甚至被投入了牢房,让青春定格在冰凉的小屋里。对此,他自己倒不感到什么,总是以为以后的路还长,可他们没想到,这给父亲带来了多么大的不幸与悲哀。有个中学生囚犯盗窃罪而被捕,他的父亲与我是老相识,但碍于面子,一直瞒着我,他想儿子想得几乎发疯,实在迫不得已才来求我,想托我找找人,让他去狱中看看儿子。

⑨我去了,看守所所长答应他们父子在二号房会面。

⑩那是一间长方形的小屋,两头都有铁网,即使见面,也只能相隔十米,望儿兴叹。

11儿子见到父亲,大声呼唤,诉说自己的不幸,一声声像利刃剜着我的心。但父亲却神色木然,不住地点头,摇头。儿子哪里想到,当父亲第一次得知儿子被捕的消息时,仿佛感到有一千面锣在耳边轰响,两只耳朵顿时发麻,接着便什么也听不见了——他聋了!

12聋子怎么能听见儿子的说话声呢?他只是不停地重复着:“好好的,儿子,你好好的,呵——

13泪水爬满了他那苍老的面颊,流进那不停蠕动的嘴唇。

14我告诉那少年,你父亲聋了,是为了你才聋的。少年一下子蹲倒在地上,一只手死死地抓住铁丝网,胳膊被划出了一道血口子,鲜血把袖子染得通红,看得出,他的心在流血。

15那少年被遣送到长江边的一个农场服刑,他的父亲每个月都要到千里之外看儿子。农场离车站还有十里,得走一个多小时。一次回来的路上,不知是碰上了风雨,还是因耳聋听不见汽车的鸣笛,父亲被一辆大卡车撞死在路旁。也不清楚那个不争气的儿子知道不知道。

16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常读不懂父亲,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之后,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这部大书的时候,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17歌德说:“能将生命的终点与起点连接到一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我想说,你那生命的起点是父母亲用血肉铸成的,它不仅属于你,也属于你的父母,属于整个人类。能把自己的生命和父母的生命,以及全社会连在一起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21第①段文中画线句的含义是:(2分)

答:                                

22为什么说世界上父爱更崇高更伟大?(摘引原文语句回答)(1分)

答:                                 

23在儿子死后,钢琴家寄托哀思的方法:(4分)

                ②                

                ④                

24“读不懂父亲”指的是:                     

  “认识父亲”指的是:                      (2分)

2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2分)

答:                                 

四、作文(任选一题作文)(50分)

(一)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以“学会拒绝”为话题写作,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相关的真实人名、地名、校名。

(二)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对父母、亲友、老师等人给予的各种方式的关爱,一时半会儿还未能读懂。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渐渐读懂了父亲的无言之爱,母亲的守望之爱,老师的严厉之爱……请你通过具体的事例,把读懂的爱写下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题目:我终于读懂了这其中的_______爱

要求:① 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父、母、友、师等),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② 内容健康,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形象。

参考答案

一、1.C 2.B 3.B  4.A  5. ①富一赋 偕一谐②听到的只是声音,看到的只是颜色③青山绿水,在他读来是大自然抒写的美妙绝伦的山水诗。6 、①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②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7.桃源人 桃源人  桃源人  渔人  8.仅  通“邀请”

9.⑴(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朝

(2)(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与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与外人断绝了来往。

10.D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13.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和不顺,都可能历经苦难和艰辛,而只有经历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14.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这个社会理想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小孩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美好。

三15.c

16 (1)蜡烛的秘密被暴露,秘密情报就遭破坏。 (2)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17可以不用蜡烛。 粗暴18夸张紧张憎恨凶恶19.取出油灯,吹熄蜡烛推说睡觉,拿走蜡烛20.机智、勇敢、镇宗(或沉着)

21.儿女不能全部回报父母的恩情,或父母给予的多、儿女回报的少。 

22.为儿女吃尽了天下苦,受尽了世界罪,宁愿献出仅有一次的生命。 

23.①完整地保留着儿子的房间;②保留着打招呼的习惯;③保留着吃饭时的位置;④伫立在街头等待儿子。 

24.不理解父亲或不体谅父亲。 理解父亲或体谅父亲。

25.①赞美父爱。   ②唤起儿女们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