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

2014-5-11 0:10:31下载本试卷

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10分)

请选择正确答案填入题前的空格内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意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级(shí) 意(qiè) 阴(huì) 桥(zhàn)

B、厚(xún)  地(qiào) 烦(nì)   水(tàng)

C、聚(cuán) 恍(hū)    心(ě)      拮(jū)

D、潮(shùn) 打盹(dǔn)   然(wǎng)   汩汩(gǔ gǔ)

2.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关于散文《白鹭》》是散文家晓雪的作品。

B. 到了江南,我才理解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的好处。

C.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

D. 他告诉我:只有古柏知道这昔日的野岭荒山是怎样变成今天的繁华世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不久前,中央电视台举办了“隆力奇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选手们的表现成为许多观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B.2006年7月9日,世界杯足球赛在德国闭幕,历时一个月的64场精彩比赛令球迷们大饱眼福
  C.大学生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大学的事迹令人感动,他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真是可歌可泣
  D.当记者来访震惊全国的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假药案的几位药检人员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居然都是非药学专业并从未接受过专业上岗培训的。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便还家(通“邀”)         尝与人耕(被雇佣)

天下独(妙到极处)       波澜不(起、动)

B、杂然而前(摆放)          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惜)

    置人所鱼腹中(用网捕)       则久已矣(困苦不堪)

C、去怀乡(京城)           争高直(向)

    余人各复至其家(邀请)    往往因死者相藉也(常常,经常)

D、醉翁之不在酒(情趣)      吾谁与(回家)

    貌若甚者(悲伤)         将兵蕲以东(攻取)

5.在横线处填入短语,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保护动物,已不是人们陌生的话题。人类的发展,也早已达到可以把其他动物玩弄于手掌中并主宰它们命运的程度,但当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人类真正考虑过动物和人在生命意义上的平等吗?
  ①老虎服服帖帖在舞台上表演
  ②用于实验的动物为科学献身
  ③兔子小鸡成为孩子们的玩物
  ④耕作的动物在田间地头劳作
  A ④①②③   B ①③④②    C ①④③②    D ③①②④

一、按要求答题(共36分)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142分)

                            

6、下列词语中共有4个错别字,一一找出打“×”,然后按顺序改正在田字格里。(4分,书写工整、规范、美观可另加1分)。

屏嶂      万籁俱寂      融汇贯通     绿阴如盖   

冷峻      郑重其事      一筹莫展     迟疑不绝

    孕育      驰名中外      不计其数     清奇峭拔

改正

7.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

(1)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              

(2)蒹葭苍苍,        。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____________________  ?

(4)竹外桃花三两枝,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6)先天下之忧而忧,             。

(7)         ;为民者宣之使言。

(8)根之茂者其实遂;            

8、阅读《相见欢》,回答下列问题:(4分)

相 见 欢       李 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1)“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是一种怎样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与写离愁有什么关系?

                                    

(2)试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句的妙处。

                                       

                                      

9、据《国际金融报》2006年9月18日报道: 近日,从浙江横店集团传出消息,该集团将筹资200亿元,耗时五年再造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于是,断瓦残垣的圆明园是否需要复建、能否成功复建等问题在业内引发热议。你认为圆明园需要重建吗?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由。(4分)

                                         

10.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2分)

  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                        

11、下面文字每句在语言表达方面都有一处错误,请找出两处加以改正。(4分)

(1)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2)我国于1998年开通手机短信,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层出不穷。(3)随着手机短信由多媒体形式到纯文本形式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05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错误

改正

第一处

 

第二处

 

     

12、 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 (10分)

为了研究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赵明等五位同学组成了研究小组。他们对城乡213名九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三则材料是调查结果。读后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14部推荐名著阅读情况:阅读人数居前五位的名著是《水浒》《西游记》《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汤姆·索亚历险记》。

材料二 影响阅读名著的原因:

原  因

人 数

所占比例

A.找不到书

70

33%

B.没时间

105

49%

C.不喜欢

38

18%

材料三 除推荐名著外,还有很多作品深受同学们喜爱。阅读人数高居第一、二位的,分别是《三国演义》《红楼梦》,还有相当数量的同学阅读了《呐喊》和《聊斋志异》。在外国作品中,《安徒生童话》《简·爱》和《巴黎圣母院》是最受欢迎的三部。同学们说,广泛阅读文学名著,可以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提升文化品位。成长,离不开文学名著的滋养。

(1)材料一中的五部名著,均有想象丰富、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请任选一个特点,从五部名著中找出一个例子,作具体分析。(4分)

作品:              

赏析:                              

                                 

(2)仿照下面的例子,对材料二的图表作说明和分析(从B、C中任选一项)。(3分)

例: 选A

说明:认为影响自己阅读名著的原因是“找不到书”的同学有70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3%。

分析:学生本人和家庭藏书不多,而学校和社会上的图书馆又未能提供方便的借阅条件。另外,书价过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说明:                                  

                                     

分析:                                    

                                      

(3)小华的家长反对他阅读文学名著,理由是“那都是闲书,没什么用”。小华请求你帮助他说服家长。把你要说的话写在下面。要求语言得体,有理有据。可适当运用材料三的内容。(3分)

                                       

                                      

二、阅读理解

阅读        (一)(11分)【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如此。一日与棐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⑥气索:气短。⑦不韵:不雅。]

13、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4分)
 (1)鸣声上下            (2)游人而禽鸟乐也          
 (3) 前后如此           (4) 时朝廷虽尝禁止         
14、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只标一处)。(1分)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15、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6、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2分)

                                      

 

(二)江山之助(14分)

  据记载,隋代僧人书法家智永,“闭门习书三十年,写得《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寺。所退笔头五簏,埋作笔冢”。智永历来被视为勤学典范,心如古井的寺院生活,使他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离,沉浸在青灯黄卷、晨钟暮鼓的事佛环境里。

  古今确有一些书法家,适应于室内的寂寞生活,离不开邮票般大小的家园。书法本来就是寂寞之道,临摹古帖,遥追古人,都是独自在宁静中进行的。室内的苦练遂成美谈,似乎,书法学习就是室内的产物。

  其实书法家艺术生活的另一方面是游山玩水。山水之乐同样是书法家的本性,“踌躇畦苑,游戏平林,濯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是何等的        !山水之乐洗去了书斋枯坐的寂寞,场景转换了,心境也为之一变。老子曾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山水间徜徉和在书斋中勤奋,感觉是不一样的。

  山水对学书者好像是无所言、无所教,但人在周游目览中能“以悦为安”。王徽之称:“散怀山林,萧然忘羁”,山水美景洗去了琐碎杂念,使人享受到回归天性的精神自由。像著名的竹林之游、兰亭修禊、西园雅集等等,文人都带有休闲交流的宽松。走出书斋,优哉游哉,一些佳作也在游山玩水间产生了。

山水无语,处处都有玄机,滋润着书法家的性灵。譬如荷池的萧然远俗之美,在书法家眼里就构成了清幽脱俗的韵味。书法家对于景物有着天生的喜爱。王羲之爱鹅,支道林爱鹤爱神骏,王徽之爱竹,都钟情于清雅高洁的审美性格之物。它们传递着鲜活的信息,足以引发书法家遐想神游,使人脱略形迹而重精神享受,从而影响到书法之理、之趣。

天地万物,品类繁盛,从不同的方向开启着书法心灵的通道,让书法家获得书斋无法给予的生命体验。很多书法家正是由于山水游历而得笔法章法,得形态神韵。这在外人看来,真是荒诞不经,但事实却一再证明着。怀素“观夏云随风变化,顿有所悟,遂至妙绝”;文同“见道上斗蛇,遂得其妙”;黄庭坚“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这些都是美妙的例证。                    (作者:朱以撒 ) 

17.观点提取―—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思路分析―—表示文意的转折、标示本文由此而分为两大部分的一个词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题揣摩―—从全文内容看,本文标题“江山之助”的含义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语境品味―—“兴高采烈、心旷神怡、豪情满怀、得意忘形”四个成语中,最适于用在第三段横线上的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1.句意诠释—读第6段中画横线句,说说“事实一再证明”着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笔法探究――文章开头不提观点,却从智永“闭门习书”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人生的另一种财富(19分)    

我从小是在贫穷中长大的,当我还不懂得什么叫贫穷的时候,我首先懂得了耻辱。
  父亲对我的爱最直接,也最简单。父亲是蹬三轮车的,于是他每天蹬车送我上学。他弯起宽厚的后背努力蹬着车,有时还和我开个玩笑,“你看爸爸能到几迈了?”特别是在雨天里,我干干净净暖暖和和地来到学校。而到了放学的时分,父亲又早早地等在校门口,令不知道底细的同学羡慕不已,他们说你爸妈真疼你,天天雇车送你上下学。同学的话一下子提醒了我,如果让他们知道送我上学的不是家里雇的,而是我的亲生父亲,他们又该做何议论呢?我一下子被一种可能到来的强烈的耻辱感击垮了,我做了一生中最让我忏悔的事,我默认了同学的误解。
  父亲不知道我的心理,他不但蹬车送我上学,还时常到校门口我下车之后,再撵上来嘱咐几句让我注意的话。有一次,这情景被一个同学看见了,她疑惑地问那蹬三轮的怎么和你那么亲啊。我害怕了,从此说什么也不让父亲送到校门口,远远地,在一个胡同里,我就让父亲停下来,然后四顾无人,提前悄悄地下了车。
  父亲一开始没有明白,依然坚持送我到校门口,可忽然有一天他似乎明白了点什么,于是再也不坚持了。我们父女心照不宣地达成了默契。放学时来接我的父亲,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在校门口翘首企望了,他躲在胡同,等着我的到来。有一天下大雨,我跑到父亲那儿的时候,全身已淋得透透湿了。浑身也同样湿透的父亲,却紧紧地抱起我,我看见他眼中的泪水和着雨水顺着他的脸流了下来。
  我后来考上了大学,她爸爸、妈妈节衣缩食提前十几年就开始给我攒学费。
  上学不几天,全班同学都知道了我是特困生。我成了他们注意的人。这是我后来才发现的。他们用充满好奇和怜悯的眼光看我吃些什么,用些什么。上学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穿的也还是家里带来的衣服,穿着那些衣服走在到处是青春舰丽时尚流行的校园里,前后左右扫射过来的惊异的目光,让我如万箭穿心。
  图书馆成了我最常去的地方。我常常找个不易被人注意的旮旯,狼吞虎咽地噎进去一个没有菜的馒头,好一点的是一根麻花,最好时是两个包子,注意不被人看到我的窘态。剩下的时间,我用读书来陪伴大学里一个朋友也没有的孤独。书是不挑人的,它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打开它的人们。
  但有一个奢侈的行为我却一直没肯放弃,这就是每月一次的和中学几个好朋友的网上聊天,它给了我孤独的大学生活一个极大的安慰。每到这个日子,我都极早跑到学校附近的一个网吧,占好位置,迫不及待的打开我的,寻找想念已久的老同学。
  有一次我在网吧遇上了一个同班同学,他当时惊诧的样子让我以为自己出了什么大毛病。我检省了一下自己,没发现什么,便把这件事忘记了。
  我度过自己在大学里的第一个生日时,也是一个人,但那天我让自己奢侈了一回,第一次买了一个红烧肉,我也第一次大大方方地端着盘子和同学们坐在一起。
  当时在座的有两个我的同班同学,我至今清晰地记着他们那双惊诧的眼睛,那眼睛像不认识我似的反复打量,直到我将盘子里的菜吃得干干净净。
  后来就到了让我终生难忘的那个耻辱的日子。
  那是一次团会活动,大家讨论帮助特困学生的事。有同学当时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说特困生应该得到我们的帮助,可我们班有的特困生还上网吧;有人补充道,我看见我们班的特困生吃了红烧肉……
  同学们把眼光射向了我。
  我已经无地自容。
  从小到大,我只知道贫穷是一个物质的概念,但到了大学,我才发现,贫穷更大程度上是对人的精神折磨。我可以忍受没有菜的干馒头,可以忍受落后于时代的出土文物的旧衣服,我无法忍受的是这种被打入另类的感觉。我不明白,因为穷困,人就连寻找自己快乐的权利也没有了吗?为自己过一个生日难道就是犯罪吗?如果当初我知道我会在这样一种境况下度过我的大学生涯,我不知道还会不会有拼命学习的毅力。大学让我知道了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它给我带来的那种耻辱的感觉,比贫困对人的折磨要强大得多。
  当帮助已经变成了一种施舍,我宁愿不要。
  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醒悟到许多年来我对父亲的不公。我当年剥夺他对我表示爱的权利,其实也只是因为他穷,我也曾一样的残酷。我给了自己父亲耻辱,我也必须承受别人带给我的耻辱。
  我在承受这种现实还是选择退学之间犹豫很久。
  我想起了父亲宽厚的后背。高考最热的那儿天,父亲不顾我的反对,执拗地坚决送我上考场。因为我被分到了离家最远的地方。父亲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老了,他努力想快一些,却总是力不从心。七月的骄阳下,汗水在他裸露的后背上淌出了一道道小沟。而我当时却坐在有着遮阳篷的车座中。我想起了当时自己的决心,爸妈,你们放心吧,我一定给你们带来盼望中的快乐。
  我一想到父亲的后背,想起母亲接到我的录取通知书时眉开眼笑到处奔走相告的情景,我忽然感到,即使面对是这样一种现实,我也无权选择放弃。贫穷本身不是罪过,因贫穷而放弃了自己生存的尊严,这才是罪过。就是在那一瞬间,我从多年压抑着我的耻辱感中解放出来,生活忽然在我面前明亮起来。
  第二天是写作课,我知道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感受你生活中的爱。许多同学充满激情地念起了自己的作文,他们感激父母为他们带来的幸福,丰裕和富足的家庭,从小到大为他们创造的条件,包括高考期间,每天换样的吃饭,包宾馆房间,为了他们更好的休息……老师沉静地听着,不做一声,直到最后,才巡视了一圈失望地问:“还有没有同学要说了?”
  我稳稳地举起手。
  我讲了父亲的后背,冬天落在上面的雪和夏天淌在上面的汗;我讲了从小看到母亲为我攒钱的情景,每凑够一个整数,她就信心百倍地朝下一个数字努力。我讲小时候吃苹果,父母把苹果细细地削掉了皮,一口一口地喂给我吃,而削下来的苹果皮,他们俩却推来推去地谦让着,谁也舍不得吃。最后母亲又用它给我煮了苹果水……
  我说我很庆幸,贫穷可能让我们生活得更艰难些,但它却不能剥夺我们爱的权利,我感谢父母,虽然不能给我那种富裕,但却让我有机会细细地品尝到了容易被富足冲淡或代替了的爱。我为小时候对父亲的伤害而后悔,我一定会向他当面道歉的,尽管我明白得晚了些……
  在那一个假期到来的时候,我给父母写了一封信,我详详细细地告诉了他们我准确的到家时间,并提出了我的要求,我让父亲一定蹬着他的三轮车去接我,我要伏在他已经弯曲的后背上,告诉他我经历过的这一切一切……
  贫穷不是耻辱,放弃尊严才是真正的耻辱,我从耻辱中走出来,也走出了贫穷。耻辱成了我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23.“我一下子被一种可能到来的强烈的耻辱感击垮了”,“到来的耻辱感”会是什么内容?“我”为什么如此脆弱地被“击跨”呢?(4分)

                                        

                                      

 24.“我们父女心照不宣地达成了默契”,对这“心照不宣”父亲将承受着怎样的委屈?怎样理解父爱是“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3分)

                                       

                                       25.贫穷的人或多或少都有“我”这种自卑的感觉,文中哪一段话表明“我”并非是虚荣而感到贫穷耻辱?(2分)

                                      

                                       

26.“当帮助已经变成了一种施舍,我宁愿不要”,对于接受方来说“帮助”和“施舍”这两者有怎样的区别?“我稳稳地举起了手”,“稳稳”表明了“我”此时怎样的态度?(4分)
                                      

                                       

27.从“心照不宣”到“告诉他我经历过的这一切一切”,“我”完成了怎样的转变、飞跃?(3分)
                                      

                                      

28.“耻辱”的团队活动,“我忽然醒悟到许多年来我对父亲的不公”,这两件事有什么必然的联系?(3分)
                                      

                                      

三、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短文,根据你的感悟作文。

一天,父亲同我去公园,他指着园内两排树问我:“你知道那些是什么树吗?”我一看,高大的是白杨,显得十分矮小的是银杏。父亲说:“这两排树是同时栽下的。栽下时,都一样高。它们享受同样的阳光,同样的水土,到后来,白杨为什么长得高大,而银杏却生得矮小呢?”父亲见我回答不上来,接着说:“孩子,要知道,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这诗一般的语言,像一道阳光,一下子照亮了我的心。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努力着,努力着,从不放弃……

‘‘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那些自以为愚笨的孩子,请好好记住这句话,它一定会照亮你人生的方向。

要求:①自拟题目,文体不限。②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与本人相关的人名、校名。④ 书写工整规范。

初三语文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     选择题 (每题2分)

    C   B  C  A  C

二、 6、嶂—障   汇—会   愁—筹   绝­—决 (每题1分,书写工整、规范、美观可另加1分)

  7、 略

  8、 (1)寂寞凄清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离愁。

    (2)以丝缕喻愁绪,形象展现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以上两题言之有理即对,每小题2分)

    9、这是一道开放性题,学生可以发表看法,只要就某一方面谈出理由即可。

  10、略

  11、(1)“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改为“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

(2)“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层出不穷”改为“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日渐增多”

   (3)“随着手机短信由多媒体形式到纯文本形式的进化”改为“随着手机短信由纯文本形式到多媒体形式的进化”

     (答对两处即给分)

    12、(1)例子与特点一致2分,作分析2分。共4分

(2)示例:B 认为影响自己阅读文学名著的原因是“没时间”的同学有10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9%   一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二是部分同学的课余时间被用来看电视或上网等,挤占了阅读名著的时间

C 认为影响自己阅读文学名著的原因是“不喜欢”的同学有3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8%   这部分同学大都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未能从读书中获取教益和乐趣。个别同学有欣赏趣味低俗化的倾向

(说明图表1分,作分析2分。共3分)

(3).(语言得体1分,有理有据2分。共3分)

13、(1)到处 (2)离开 (3)像 (4)这

14、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15、(1)士大夫没(熟)读过苏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面子(气短)

    (2)大家只知道跟在太守后面游玩而快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16、开阔的胸襟

17. 书法家艺术生活的另一方面是游山玩水。(或“其实书法家艺术生活的另一方面是游山玩水。”) (2分)

18.其实 (2分)

19.游山玩水有助于书法家变化心境、享受愉悦,得到启迪,提高书法水平。(此题表述角度多样,与此表述相近的答案都可视为正确答案。) (2分)

20.心旷神怡 (2分)

21.很多书法家正是由于山水游历而得笔法章法,得形态神韵。 (2分)

22. ①增加文章的知识性、可读性。②艺术地引出自己的观点。(此题的两个小题都允许有其它言之有理的答案) (2分)

23、.①因为误解产生于前,一时儿童的虚荣心作祟而默认,所以越来越不好说明真相了;爸爸是蹬三轮车的,会被人瞧不起的,会有抬不起头的感觉。

②有些虚荣,爱面子,希望自己的父亲有地位,谁又不希望自己的父亲有地位呢,这种心理也应该理解,不应过分谴责。
  24.①作为父亲不能给儿女以优越的生活本是不安,但他尽了力了,但被女儿瞧不起,则是对他最大的打击,也是他自己最大的痛。父亲的伟大也就在于此,他没有怨言,他还是要去接送女儿,只不过不那么“正大光明”了,流下的泪水只有他自己最知道它的苦涩。 

②他爱女儿,爱的无怨无悔,不计较‘名份’一如既往地接送,一直接送到上大学。(第一问2分,第二问1分)
  25.我可以忍受没有菜的干馒头,……我无法忍受的是这种被打入另类的感觉。(延长至“为自己过一个生日难道就是犯罪吗”也可以)
  26.①帮助是平等的,有爱心的;而施舍是怜悯的,居高临下的。
     ②需要极大的勇气,对贫穷持正确的认识,对父亲的爱有新的认识,尊严重新回到身上。
  27.对贫穷、耻辱、尊严有新的认识。
  28.由他人对自己的不公,联想到自己对父亲的不公;人在难堪、孤独、无助,远离亲人的时候容易想起亲人之爱和曾对不起这种爱之处。
    (以上问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