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初三语文上学期第三单元训练1

2014-5-11 0:10:32下载本试卷

初三语文上学期第三单元训练(A卷)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共35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计16分)

  1.下列词语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腌(zā)   (zhàn)开  (shē)欠  推杯换(zhǎn)

  B.擦(shì)  (juǎo)幸  (nì)食   (yì)熠生辉

  C.眼(tónɡ)  (jiū)住     (ɡuō)噪  眼(línɡ)缝裂

  D.阔(chuò)  (chōn)水  亲(juàn)  歪歪趔(liè)

  2.下面各组汉字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颓唐  附和  不屑置辨        B.魁梧  迤逦  洋溢

  C.藏籍  烙铁  交喙           D.嬉闹  驱除  歇憩

  3.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消遣:戏弄、捉弄。无明业火:佛教用语,即怒火。

  B.下处:出门人暂时的住处。伶俐:聪明、灵活。

  C.魁梧:身材高大的样子。阔绰:宽大。

  D.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却得:直到。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无时无刻都在想念你。

  B.他很早就对天文学和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从大量的事实中告诉我们,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D.他的作文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

  5.下面对鲁达性格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听不进朋友意见,贸然行事,自找麻烦,以至犯法。

  B.不畏强暴,伸张正义,疾恶如仇,见义勇为。

  C.性情粗暴,爱管闲事,做事不顾后果。

  D.除暴安良,有自觉的正义感和反抗斗争意识。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________去,然后又________着水面,慢慢飘去。

  (2)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________觉得风也是黑的。

  A.飞  沿  甚至                B.飘  贴  并且

  C.飘  贴  甚至               D.飞  沿  并且

  7.下列语段所用的描写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有送饭,不如及早撒开。”

  (2)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脚拨着眼前的芦苇。

  (3)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A.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B.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肖像描写

  C.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肖像描写   D.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8.法院在审理一案件时,需传证人罪犯的妻子到庭。审判员说哪句话才比较得体?( )

  A.传证人×××到庭。             B.把罪犯×××的老婆带上来。

  C.传证人×××到这里来。         D.叫罪犯×××的妻子来。

  (二)填空·简答(计19分)

  1.文学常识填空。(每空0.5分)

  (1)《孔乙己》作者________,是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和革命家。这篇小说选自《________》,是一篇讨伐________的战斗檄文。

  (2)《变色龙》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世纪________国的短篇小说家。文章以“变色龙”为题,用意是以变色龙________的特点比喻主人公奥楚蔑洛夫________的性格特征。文章通过对警察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________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________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________黑暗现实。

  (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选自我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________,作者________。其他三部名著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当代作家曹文轩的《________》写下了放鸭少年杜小康的一段成长历程。

  2.下列句子有的是古代白话,有的是方言,请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每空0.5分)

  (1)鲁达道:“问什么A但有(       )只顾卖来,一发(       )算钱还你。

  (2)看那妇人,虽无十分的容貌也有些动人的颜色(       ),(       )着眼泪,向前来深深的道了一个万福(       )。

  (3)鲁达道:“洒家(       )要什么,你也须认得洒家!却恁地(       )教什么人在间壁吱吱的哭,搅俺弟兄们吃酒?”

  (4)鲁提辖回到下处,急急卷了些衣服盘缠(          )细软银两,但是旧衣服粗重(         )都弃了。

  3.“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联系全文思考,此时杜小康为什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他为什么没有哭?试作具体分析。(5分)

  二、阅读理解(共25分)

(一)

  (甲)却忽然一天,外婆就打起包袱到乡下来了。竟不晓得为什么。

  方才吃午饭时候,有人隔了田塍喊外婆,声音好大。待外婆回来,就带了这黝黑的少年——他的朋友,叫他们一起去玩,远远地到河边上去玩。采马齿苋,划水,随便。总之要痛快玩它一下午。“听话,莫出事,没断黑不要回来。”一人给了一只大竹篮。其时头上太阳,正如烧红的一柄烙铁。白皙的少年好高兴,同时又讶异。因为平日的下午,外婆一定逼他睡午觉,一定不许他出来玩。然而今日全变了。外婆你几多好!

  (乙)忽然传来了锣声,哐哐哐哐,从河那边。

  “做什么敲锣?”

  “呵呀,”黝黑的少年,立即皮球似的弹起来,满肚皮都是泥巴。“开斗争会!今天下午开斗争会!”

  1.选段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以十年动乱为背景,写两位少年在河边嬉戏,周围景物如诗如画,令人陶醉,而结尾一句“开斗争会”,把人拉回现实,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黝黑的少年”点明少年________;“白皙的少年”点明少年________。(2分)

  3.“却忽然一天,外婆就打起包袱到乡下来了。”联系(乙)段,推测外婆到乡下来的原因可能是什么?(2分)

  4.综观(甲)(乙)两段文字,想想白皙少年的外婆为什么一反常态不逼他睡午觉,而让他与黝黑少年到沙滩去玩?(2分)

  5.“锣声”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二)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表明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孔乙己的第一次在酒店出现和中秋节后再到酒店,给酒钱的动作有何不同?喝酒的动作有何不同?你如何理解这些变化?(3分)

  3.(1)当孔乙己来到酒店时,总会给大家带来笑声,请你写出以下这些人笑的各自内容:(3分)

  酒店掌柜:

  众酒客:

  小伙计:

  (2)为何一个悲剧人物的到来反而引起大家的笑?(1分)

  4.文中画线的句子表明了人们的什么态度?丁举人是科举制度的成功者,他对孔乙己的态度又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2分)

  5.如果孔乙己考中了举人,文中各个人物态度会有什么变化?请发挥想象,写一段话。(字数不限)(4分)

  三、作文(共40分)

  以“意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字数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一)1.A (B.觅——mì C.棱——lénɡ D. 羼——chàn)

  2.A(辨——辩)

  3. C(阔绰:阔气)

  4.B 5.B 6.C   7.B    8.A

  (二)1.(1)鲁迅 思想家 文学家 呐喊 封建科举制度

  (2)契诃夫 十九 俄 善于变色 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反复无常,狡猾善变 忠实走狗 俄国警察制度 沙皇统治

  (3)《水浒传》 施耐庵 《红楼梦》 《西游记》 《三国演义》   

  (4)孤独之旅

  2.(1)只要有 一起

  (2)姿色 擦 古代妇女一种行礼动作的名称

  (3)我 这样地

  (4)路费 粗糙笨重的东西

  3.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心灵的港湾。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这就是心灵的成熟。(言之恰当即可)

  二、(一)1.白色鸟 现实社会的残酷性

  2.生长在农村 来自城市

  3.可能是到农村接受劳动改造。

  4.(她知道要开她的斗争会),是不想让人世间的互相摧残污染少年美好而稚嫩的心灵。

  5.锣声是现实与成人世界的象征,锣声打破了两个纯洁少年的童年梦幻,等待他们的是残酷的现实、成人的社会。

  (二)1.自命清高、懒惰、迂腐穷酸

  2.不同(略);说明他不再自命清高,处于死亡的边缘,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意思对即可)

  3.(1)掌柜的笑是没有人性的自私而卑劣的笑;众酒客是麻木不仁、无聊逗乐的笑;小伙计的笑里有无聊逗乐的成分,但也有同情的成分。

  (2)因为在旧的社会制度下人们自欺并且不自醒,意识不到这不仅是孔乙己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所有人的悲剧。(意思对即可)

  4.人们的冷漠麻木;说明科举制度造成的两种人的命运,爬上去的成了旧社会迫害别人的帮凶,没有爬上去的只得任人欺压。

  5.略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