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上学期第二单元训练(C卷)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共3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计21分)
1.下列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烂熳(màn) 匿名(nì) 矍铄(lè) 天籁(lài)
B.煦暖(xǜ) 骈俪(pián) 瞥见(piē) 魅力(mèi)
C.不逊(sūn) 诘责(jí) 婆娑(suō) 畸形(qí)
D.秀颀(qí) 晕圈(yùn) 虬枝(qiú) 甬路(yǒnɡ)
2.下列加粗的字表意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拍即合 合情合理 天作之合 磨合
B.不约而同 同心同德 志同道合 同时
C.空前绝后 绝无仅有 荒谬绝伦 绝技
D.和蔼可亲 可喜可贺 活泼可爱 可贵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没有结合句意的是( )
A.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酝酿: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B.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标致:姿态美丽)
C.《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赫然:这里是很鲜明的意思)
D.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十分珍惜)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跟着大队跑近前线,炮声越来越响了,清脆的枪声也渐渐地清楚了,淡淡的白烟也_________了,心头反而一步步平静下来……(叶圣陶《金耳环》)
②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_________下笔。(鲁迅《藤野先生》)
③好风景固然可以打动人心,但若得几个情投意合的人,相与_________其间,那才真有味儿;这时候风景觉得更好。(朱自清《燕知草序》)
A.看见 难以 徘徊 B.望见 难以 徜徉
C.望见 不能 徜徉 D.看见 不能 徘徊
5.下列语句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美景,借助摄影师的镜头惟妙惟肖地再现出来
B.回首过去的一百年,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先进文明成果。
C.美国将在近五年内用纳米技术建造一支别具匠心的“微型军队”。
D.只要你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再求全责备了。
6.下列没有语病且无歧义的一项是( )
A.最近报刊上发表了1929年和1934年新发现的鲁迅轶文两则。
B.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收到了许多位朋友送来的礼物。
C.这次大奖赛设一等奖三名,奖彩电一台。
D.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7.按原文排列下面句子的顺序,正确的是( )
①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多浆的果实,却可以食用。
②俗话说:“瓜菜半年粮。”
③种花好,种菜更好。
④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二)填空·简答(计9分)
1.根据下联,补全上联。(2分)
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运合写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2.杜甫(赠卫八处士)诗句云:“__________________,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shānɡ)(古酒杯)”。(3分)
(1)请在横线上填入所缺的诗句。
(2)朱自清的《春》和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描写春雨“细密”、“轻盈”特点的句子分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下面一句话,有两处地方不连贯,读后改正。(2分)
放学回家的路上,我望着那一片绿色的稻田,尽情呼吸着明媚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心里想:“深秋啊,的确是收获的季节!”
这两处应改正为:A__________________处,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处,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下文连贯的要求,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入一句恰当的话。(2分)
我快乐,是因为我喜欢幻想。所有的石头上都开满了花朵,________________,幻想已如此丰茂,我有什么理由感到沉重和悲哀呢?
二、阅读理解(共30分)
(一)
在我记忆深处,有一张欧洲人的脸。那棕色的略带卷曲的头发覆盖着的宽阔的前额,那高高的鼻子,碧蓝的深深凹陷的眼睛,那抿成一条线的双唇,那蓬松的络腮胡子,便构成了一张坚毅而又开朗的脸盘,这就是我的法籍教师——伊凡先生。
和伊凡先生分别已经两年了,但我们初逢时的情景却历历在目。那天,在语音室里,我们静静地等候着先生的到来。不料,进来的竟是一位着蓝色中国式大襟上装,穿牛仔裤的中等个的年轻人。面对他这身不伦不类的打扮,我们顾不得初逢时应有的礼貌了,哈哈地笑起来。伊凡先生先是一愣,随后看了看自己的打扮,耸了耸肩、也爽朗地笑了起来。他整整衣服,像中国人似的鞠了一躬,说:“我就是伊凡……”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共同的师生生活。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4分)
覆盖( ) 凹陷( ) 络腮( ) 大襟( )
耸耸肩( ) 爽朗( ) 鞠了一躬( )( )
2.解释词语。(1分)
(1)历历在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伦不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字开头外貌描写,鲜明勾画出人物外部轮廓。哪些句子突出了伊凡先生作为欧洲人的特征?(2分)
4.第二段衣着描写可看做_________描写的从属部分。这里抓住了伊凡衣着的什么特
点?这样特点和对中国人某方面刻意模仿表现了什么?(3分)
(二)
随着飘来沁人心脾的阵阵清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星罗棋布、玉立亭亭的荷花。接着分明地看出湖上的那一片墨绿。
看啊,这些荷叶,墨绿,浑圆,厚重,多少年来默默无言地居于人们强加给它们的“陪衬”地位,“上催芙蓉赤,下助玉藕白”。盛夏时候,它们从不与人争风。反而像把团扇把阵阵清香送来。这是一种多么朴实无华的品格!它们又是无私的。久旱初雨时就像天降甘霖,它们可一点一滴都不沾唇,总是小心地把水保存起来,留给湖中的鱼儿。当风雨袭来时,它们紧紧团结,连成一片,不怕风摧雨压,就是身子翻过来,也忘我地保护着朵朵荷花;烈日吐火时,个个撑起翠盖挡住炎热,静静地看着凉处的鱼戏虾游。它们襟怀坦白,外直中通,日月都能囊括在心中。当人们把荷叶从茎部掐断时,千丝万缕连着根,那是它们不忘湖塘养育之恩的证明。
当人们欣赏着荷花甚至忘记它们的存在时,它从不计较什么:不争名,不求利,不出风头,不讲地位,它总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战斗。荷叶的风格不就是普通人民群众伟大精神的象征?
1.给下列词语注释:(2分)
(1)沁人心脾:________________ (2)星罗棋布:________________
(3)襟怀:____________________ (4)囊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催芙蓉赤,下助玉藕白”两句写的是_________的作用;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这里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本文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借________________言志,写出了荷叶的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3分)
(三)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然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你才开始。”我说着顺手想抓一把豆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丝喜悦悄悄在心里散开,我欣赏儿子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时,原来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suō)。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正想淡化结果,他却认真地重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了。”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的笑容。
想到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过分了。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有完整的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不必人为地营造一片虚假的生存空间。因为生活是实在的,生命也要经过磨难才真实。
1.简述本文思路。(2分)
2.(1)文中记叙母子二人比赛剥豆,母亲的心理变化共有_________次。(1分)
(2)筛选出最能表现母亲最后一次心理状况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母亲速度快与慢的原因。(2分)
(1)慢下来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快起来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比较清楚,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什么?(2分)
5.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议论,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其主要意思是什么?(1分)
6.本文的题目用下面哪一个最好( )(1分)
A.剥豆 B.生命要经过磨难 C.体验
7.简述你看完本文的感受。(至少两点)(2分)
三、作文(共40分)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每天都有许多新鲜的事情,在丰富着我们的精神生活,使我领悟社会的进步、人生的美好、人世的温馨,受到思想的启迪、灵魂的震撼、情感的熏陶……
请以“生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内容与“生活”有关,就算符合要求。
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一)1.D(A项中“铄”读“shuò”;B项中“煦”读“xù”;C项中“逊”读“xùn”,“诘”读“jié”,“畸”读“jī”)
2.D
3.B(“标致”在此处应理解为“丑极了”)
4.B 5.B 6.B 7.D
(二)1.呐喊
2.(1)夜雨剪春韭
(2)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A.尽情呼吸着明媚阳光和清新的空气 尽情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B. 深秋啊 秋天啊
4.参考例句:所有的荒芜处都长满了植物
二、(一)1.fù āo sāi jīn sǒnɡ shuǎnɡ jū ɡōnɡ
2.(1)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地映在眼前。
(2)不像这一类,也不像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不规范。
3.“那棕色的……络腮胡子。”
4.外貌 依凡衣着特点:中西合璧;表现对中国对东方文化的热爱。
(二)1.(1)形容香气渗入人的内心,使人感到舒适。
(2)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一样分布着。
(3)胸怀。
(4)把全部包罗在内。
2.荷叶 它上可以使荷花变成粉红色,下可以帮助莲藕使之长得又白又嫩 对偶
3.象征 物 朴实无华、无私、紧紧团结、襟怀坦荡
(三)1.本文思路:先写“我”和儿子剥豆,儿子提出比赛,比赛过程中“我”思想中产生几次变化,最后儿子认为“我”赢了,最末作者写自己的感受及对人生的思考。
2.(1)5
(2)“我知道儿子肯定输,正想淡化结果”。
3.(1)怜爱孩子,想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2)让儿子知道竞争靠实力,不给孩子虚假的胜利。
4.①具有竞争意识;②认真。
5.生活是实在的,生命也要经过磨难才真实,孩子应有完整而真实的生活体验。
6.A
7.①要有竞争意识;②要有信心迎接生活的各种挑战;③要能经受生活中的各种挫折,经受得住磨难。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