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初三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训练2

2014-5-11 0:10:32下载本试卷

初三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训练(B卷)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共3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计16分)

  1.下列加粗汉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nú)钝   徉(tǎnɡ)    B.食(dān)   下(máo)

  C.猖(jué)   (rǎnɡ)除    D.帝(zhòu)    表(zhànɡ)

  2.下列句子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家书抵万金                B.二者不可得兼

  C.四肢僵劲不能动             D.同舍生皆被绮绣

  3.下列各组加粗的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此武之国         遂猖獗

  B.欲大义于天下       义著于四海

  C.谓为然          岂然邪

  D.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  不则治臣之罪

  4.下面这些句子中的“以”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③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④非死则徙而,而吾以捕蛇独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依次填写关联词语都正确的是( )

    朱镕基总理送给《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四句话,(   )使我们从更深刻的层面看到了新闻传媒在反腐倡廉、整顿党风上的巨大的作用,(   )明确当前实施舆论监督的主体与客体,(   )为新形势下舆论监督注入了一股活力。

  A.虽然   但是   因而         B.不仅   而且   从而

  C.因为   所以   从而         D.不但   还   并且

  6.下列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代会下午3时开幕,不到2时,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就站满了严阵以待的记者。

  B.他愤愤地大谈社会如何腐败,暗地里却收受赌赂,这种做法和叶公好龙没有两样。

  C.教练总是指责球员不敬业,是否也应该反躬自问,自己对工作是否认真负责了呢?

  D.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7.选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宋词按风格分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而晏殊、李清照则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B.《墨池记》和《始得西山宴游记》都是游记散文,以写景叙事为主。本文记叙了墨池是王羲之勤学苦练的明证。

  C.《鱼我所欲也》阐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D.《隆中对》这篇文章以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为主要内容,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卓越才能。

  8.下列选项中说话得体的是( )

  A.老师对小明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是人就懂,你怎么会不明白?”

  B.谢谢你的合作,欢迎你再来。

  C.昨天是我16岁诞辰。

  D.老师,你上课讲得大快,我根本没听懂,再给我讲一遍。

  (二)填空·简答(计14分)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解释。(3分)

  (1)则几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为________

  (2)欲信大义于天下       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为________

  (3)自董卓已来         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为________

  2.默写。(7分)

  (1)楚塞三湘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色有无中。

  (2)________________,中间小谢又清发。

  (3)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何妨!

  (6)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3.李大华在阳台上浇花,楼下的刘阿姨说:“小李,你真爱美啊,我刚晾的被单也锦上添花了。”(2分)

  (1)刘阿姨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2)如你是李大华,应这样回答刘阿姨: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字以内)

  4.仿写下面画线的句子。(2分)

  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

  秋高气爽,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共30分)

(一)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对诗中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句是( )(2分)

  A.“晚来秋”意为秋天来得很晚,虽是秋天,没有秋意。

  B.“竹喧”指竹林中传出喧笑声。

  C.“下渔舟”意为渔舟归来。

  D.“春芳歇”指春草凋零。

  2.描写林中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景色________的特点。(2分)

(二)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A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2分)

  (1)万钟于我何焉(   )       (2)为身死而不受(   )

  (3)是亦不可以乎(   )       (4)此之谓失其心(   )

  2.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各项的是( )(2分)

  A.万钟与我何加焉!               B.生,亦我所欲也。

  C.舍生而取义者也。               D.此无它,与民同乐也。

  3.与“其高下之势”中“之”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2分)

  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B.为宫室之美。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D.此之谓失其本心。

  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用原句回答)(2分)

  5.下列解说不正确的是( )(2分)

  A.“失其本心”的原因在于自己为物欲所蔽,没有操守天生的善性。

  B.一般人之所以常常会丧失本心,原因就在于受外物引诱、满足个人的某些贪欲。

  C.孟子认为人皆有辞让之心,所以“行道之人”“乞人”都能做到“舍生取义”。

  D.“此之谓失其本心”,这“本心”就是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段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意思。

  B.文章至本段意思有了转折,点明有人去接受不合礼义的万钟之禄,是为了追求名利。

  C.本段比上文更进一层,既然在危迫之际可以不接受箪食豆羹,为什么在享乐之时就可以接受万钟之禄呢?

  D.本段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政治主张。

(三)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1.用“”号给下列句子画出朗读时的停顿。(只需画一处)(2分)

  (1)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2)将军岂愿见之乎?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2分)

  (1)时人莫之也    (   )   (2)先主之     (   )

  (3)不可屈也     (   )       (4)将军宜枉驾之  (   )

  3.“先主”指________,文中对此人的称谓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谓为信然”的“然”指代上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5.上文第二段主要内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6.写出选文中所包含的一个成语。然后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2分)

(四)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①管仲、隰(xǐ )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③不难:不惜,不耻。

  1.“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 )(2分)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老马之智可用也。        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

  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

  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

  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耻向老马、老蚁学习。

  三、作文(共40分)

  关羽号称神勇,但其种种作为却令人颇有些不解:降曹后斩颜良诛文丑,明知当时刘备在袁绍手下,却杀袁绍大将,等于将刘备推向虎口。华容道放曹,诸葛亮审时度势当然知道曹操不能杀,一旦杀了则北方群雄并起,又将陷入更大的混战,只有三足鼎立,方能给刘备以喘息之机。所以,诸葛亮明知关羽会因情放了曹操,而故意派他去还这个人情。但关键在于,关羽却不知其中奥妙,仅因个人恩怨就不顾大局。此后,又与黄忠争先,大意失荆州前的“虎女不嫁犬子”之类言论,都不能不说是与忠义仁相悖的。关羽虽然神勇,却骄傲居功,刚愎自用,最后只能败走麦城,并连带引发了张飞、刘备之死。蜀国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其他两大集团争衡了。每读至此,令人神伤。

  张飞勇猛暴躁,在刘氏集团中虽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他是刘备赖以牵制诸葛亮的最主要的制衡力量。

  诸葛亮最欣赏赵云,同时他也是赵云最欣赏的人。刘备长于心计,关羽傲物,张飞暴戾。赵云无法和他们肝胆相照,惟有诸葛亮智慧绝伦,是人中精华,深为赵云所信赖诚服。刘备虽然也对赵云恩宠有加,但他深知赵云是诸葛亮的人,虽放心让赵云去办任何事,但似乎并不把他当作兄弟。诸葛亮信任赵云,不管干什么,身边总带着赵云,连刘备去东吴招亲,诸葛亮也派赵云相随。他早已将一切计算得清清楚楚,安排得妥妥帖帖,而只有赵云能按他的旨意去行事,只有赵云会将他的锦囊妙计当作圣旨,关、张二人都不会。

  阅读上文材料,你同意作者对关、张、刘、赵的评价吗?结合自己学习《隆中对》和阅读上文的体会,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或小随笔。或者任选关、张、刘、赵中的一位,写一篇人物短评。

参考答案

  一、(一)1.C(徜chánɡ 麾huī 彰zhānɡ)

  2.C(肢——支,为通假字)

  3.C

  4.B(①④因为 ②凭借 ③连词)

  5.B 6.C

  7.B(《墨池记》以论为重心)

  8.B

  (二)1.(1)辟 避 躲避

  (2)信 伸 伸张

  (3)已 以 表顺接的连词

  2.(1)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

  (2) 蓬莱文章建安骨

  (3)似曾相识燕归来

  (4)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5)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6)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3.(1)你把我的被单弄脏了。

  (2)参考答案:对不起,我替你洗好吗?(得体即可)

  4.例①:秋景给人的是绵绵的思乡之情

  例②:秋天给人的是丰收的喜悦之情

  二、(一)1.A

  2.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清幽雅静(意思接近即可)

  (二)1.(1)有什么好处

  (2)通“向,”从前

  (3)停止、放弃

  (4)天性、天良

  2.A 3.B

  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C 6.B

  (三)1.(1)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2)将军岂愿见之乎?

  2.(1)赞同 (2)器重 (3)招致 (4)拜访

  3.刘备 将军

  4.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5.徐庶向先主推荐诸葛亮

  6.三顾茅庐; 例如:乐不思蜀、单刀赴会、大意失荆州等

  (四)1.B 

  2.B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