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初三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训练3

2014-5-11 0:10:32下载本试卷

初三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训练(C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共20分)

  1.在下面横线上填入上句或下句。(3分)

  (1)弃我去者,________________;乱我心者,________________。

  (2)郡邑浮前浦,________________。

  (3)蓬莱文章建安骨,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5)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

  2.“舍生取义”这个成语的出处原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墨池记》中说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遵义会议之后,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当时,从江西瑞金出发的红军十损其九,只剩三万余众,毛泽东同志确有点像《出师表》中诸葛亮说的“__________________”。(2分)

  5.填入下面横线上所缺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自然美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美,一种是柔性美。古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分别体现了这两种美。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C.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6.根据所积累的古文知识,试对出下联。(2分)

  (1)品千古美文,________________     (2)芳草有情皆碍马,________________

  7.读下面这首诗,解出这道趣味几何题。(2分)

湖静浪平六月天,荷花半天出水面。

忽来南风吹倒莲,荷花恰在水中淹。

湖面之上不复见,入秋渔夫始发现。

落花距根二尺整,试问水深尺若干。

  8.仔细揣摩下面两个语段的内容和写法,再仿写一个150字左右的语段。(5分)

  有一个人去应征工作,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放进了垃圾桶,被考试官看到了,他因此得到了这份工作。

  ——原来获得赏识很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

  有个小弟在脚踏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部坏了的脚踏车,小弟除了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擦拭得漂亮如新。车主将脚踏车领回去的第二天,小弟被挖到他的公司当了领班。

  ——原来出人头地很简单,吃点亏就可以了。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黄河远上白云间”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________”,显示出视野的广阔;“上”,勾画出黄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这首绝句中体现画面主体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写________。用“玉门关”一语入诗,暗喻朝廷________,埋怨不满情绪溢于言表。(3分)

  4.从观察事物的角度思考,“黄河远上白云间”句,诗人采用从________到________观察黄河,而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则从________到________观察黄河。“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词)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黄河的________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黄河的一种________美。(3分)

(二)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句中“痛恨”的意思是________,与现代的意义不同,在古汉语语法中,这类用法称作________。(1分)

  2.“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的主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 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出师”的战略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5.“每与臣论此事”中的“此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6.本文用“先汉之隆”和“后汉倾颓”对比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三)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8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琼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27,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各狙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毕专之。于是刘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当是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凌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能有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戢,屡耀其武。……青龙二年春,亮率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年,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霖之味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2分)

  (1)耕于野     (   )   (2)乃三亮于草庐之中   (   )

  (3)使孙权     (   )   (4)备得与武帝交战   (   )

  2.下面句子的“以”解释为“认为”的一项是( )(1分)

  A.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显         B.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C.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D.以亮为军师将军

  3.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亮少有选群之才,英霸之器——诸葛亮年轻时有超过一般人的才能,英雄争强的本事。

  B.亮深谓备雄姿杰出——诸葛亮深深地感到刘备相貌不凡品德超过一般。

  C.遂解带写诚——于是解下腰带写了一封诚挚的信。

  D.而备失势众寡——而刘备失去依靠兵力很少。

  4.文中写刘备去世后,诸葛亮采取怎样的政策管理国家?(2分)

(四)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魏王曰:“臣为王弓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 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 更羸曰:“此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也。”

  1.解释文中加粗字词的意义。(任答6个)(3分)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然则________________           有间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则射可至此乎           审视殊无所见

  B.故疮未息而惊心未也       以刺刀攫其首,不可

  C.弦音引而高飞           崖上有声甚厉

  D.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下      久,蛇竟死

  3.文中“虚发而下之”的原因是什么?(2分)

  4.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故事,并说明其寓意。(2分)

(五)

都江堰(节选)

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但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泉。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1.如何理解“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这句话?(2分)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2分)

  3.作者为什么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2分)

  4.对本文的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简洁凝练,出语惊人。

  B.文章观点鲜明和新颖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作者对长城和都江堰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上:对长城给予大胆的彻底否定,而对都江堰却大力颂扬。

  C.本文在评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时,融进了自己的文化认识和感受,抒写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D.作者着眼于造福人民大众的角度,鲜明地提出了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都江堰热爱和崇敬的感情。

  三、作文(共40分)

  晴朗之时人们赞美阳光,黑暗之时人们渴盼阳光。灿烂的阳光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古往今来“晨曦”“夕照”入诗入画的不可胜数。万物生长靠太阳,阳光给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勃勃生机。阳光还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它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励我们去追求美好的事物……不同的人对阳光有着不同的感受。

  请以“阳光”为话题,写一篇作文,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1)昨日之日不可留 今日之日多烦忧

  (2)波澜动远空

  (3)中间小谢又清发

  (4)会挽雕弓如满月

  (5)赢得生前身后名

  2.生,亦我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其迹也

  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C 6.略

  7.(x+0.5) 2=x2+22  x2+x+0.25=x2+4   x=3.75尺

  8.答案要点:叙事简明,结论准确反映事件的意义。

  二、(一)1.远 逐渐上升,一直延伸到白云深处

  2.一片孤城万仞山

  3.戍守者处境的孤危和思乡怨别情绪 不关心戍边士卒的疾苦,不给予他们温暖

  4.近 远 远 近 动态(或壮美) 静态

  (二)1.痛心遗憾 古今异义

  2.亲贤臣,远小人

  3.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

  4.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5.先汉兴后汉衰的历史事实及原因。

  6.说明是否亲贤远佞关系到国家的兴亡。

  (三)1.(1)亲自 (2)拜访 (3)亲自 (4)因此

  2.A 3.C

  4.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出师北伐。

  (四)1.对……说 拉 既然这样,那么 过了一会儿 同“蘖”在文中兼有病和孤独两义 缓慢 从高处落下

  2.C

  3.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4.惊弓之鸟 比喻人因受过惊吓和打击,而对类似情况非常敏感和惊恐。(意思合理即可)

  (五)1.虽然长城比都江堰逊色,不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1分),但它也伟大,因为它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1分)。

  2.四个方面:修建时间、规模、社会功用、文明的特点。(4分)

  3.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1分),且绝不炫耀、毫无所求,只知贡献(1分)。

  4.B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