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

2014-5-11 0:10:34下载本试卷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

题 号

二(60分)

总分

得 分

30分

1-5

(一)16分

6-12

(二)16分

13-18

(三)12分

19-22

(四)

16分

60分

总 分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婆suō(  ) 旁yì(  )斜出  附(  ) 阔(  ) 呵(  )

战战兢兢(  )  向我(  )一眼  差半车麦(  )

2、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只填字母即可)(3分)

  有人说:“智者无言。”的确,大智之人,总是淡淡地     ,静静地     ,孜孜地    ,直到进入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右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A. 思考  B. 追求  C. 生活   

3、古诗文默写。(13分)

(1)大漠孤烟直,          。 (2)人有悲欢离合,           

(3)         ,隔江犹唱后庭花。(4)白日放歌须纵酒,         

(5)春潮带雨晚来急,          。(6)有约不来过夜半,        

(7)        ,毕尽东流去。

(8)孔子认为应该怎样帮助人,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           

              

(9)李商隐《无题》中运用双关手法,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爱情的佳句是 

                    。后来常被人们用来赞美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的崇高品质。

(10)《浣溪沙》中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也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名句是                   

               

4、文学常识及名著阅读。(6分)

林敏同学计划利用假期阅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但不知先读哪一部好。请把你认为应当首先阅读的一部作品推荐给林敏。

(1)  请写出你认为应当首先阅读的一部作品的名称和作者。(2分)

作品名称:《          》作者:        

(2)请就上题中你推荐的作品,从人物形象、内容情节、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等方面选择其中一项说说你推荐的理由。(4分)

答:

5、手机短信已成为现代社会新的文学形式,在国人中广为传播。元旦快要来临了,请你参照下面手机短信的特点,为你的朋友拟写一则短信,祝福他们元旦快乐。(4分)

示例一:送你一件外套,前面是平安,后面是幸福,吉祥是领子,如意是袖子,快乐是扣子,口袋里满是温暖。

示例二:愿阳光为你灿烂,彩虹为你妖娆,群星为你闪烁,月光为你皎洁,一切只为祝福你,快乐无边际!

答:                                  

                                     

二、阅读(60分)

(一)阅读《马说》选文,完成6-12题。(16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文选自《        》,作者是        (2分)

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3分)

(1)之不能尽其 食(  )         材(  )          

(2)才美不外    见(  )      

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千里马有       且欲与马等不可得

B、一或尽粟一石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之不以其道      执而临之共处五项原则

D、才美不外       风吹草低牛羊

9、请用“∣”号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诵语音停顿(标出两处)。(1分)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0、本文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        

           ”点明全文的主旨。(2分)

11、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2)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12、根据选文,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2分)

答:

(二)、阅读《给电脑打个“补丁”》选段,完成13-18题。(16分)

随着计算机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与之相关的词汇不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为大众所熟悉。不久前,一位“菜鸟”问笔者:“听人说得给电脑打补丁,这是怎么回事?”是呵,电脑又不是衣服,怎么扯上了“补丁”?但此“补丁”非彼“补丁”,恰如电脑病毒之于生物意义上的病毒,完全是两码事。

计算机领域的补丁,是电脑程序,它既是一种必然会产生的程序,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程序的一个怪胎。简而言之,作为程序的补丁,主要是基于程序的漏洞,而程序的漏洞又是人思维的漏洞的必然反映,是遗憾,更是无奈。

我们知道,程序设计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简单的程序倒也罢了,复杂一些的程序,程序员要做的工作就非常庞杂了。至于更复杂的程序,或操作系统那样的“特大”程序,就不是一两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了,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人非圣贤,哪有能不出错的?何况是许多人共同完成的一项工作。于是,思维的漏洞体现在程序设计中就成了程序的漏洞。程序有漏洞,计算机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就会出问题。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程序上的漏洞又会给网络黑客以可乘之机。

给电脑打“补丁”,其实就是安装补丁程序,借此改正软件设计中的错误,堵住程序漏洞。电脑程序越复杂,漏洞往往就越多,正如一部长篇巨著,出现的语法、文字和标点符号等方面的错误往往会远远多于一篇短文。所以,我们常常能看到微软公布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漏洞及相关的补丁程序。

遗憾的是,许多计算机用户并不了解补丁程序是怎么一回事,也有一些用户虽然对此有所了解,但由于懒惰或疏忽大意,也没能及时去“打补丁”致使一些别有用心的网络破坏者,利用微软公布的漏洞兴见作浪,例如,2003年7月下旬,微软公布了其Windows操作系统中广泛存在着RPC漏洞及补丁程序。结果,仅仅二十多天之后,针对这一漏洞的病毒,就开始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很快,全球就有二十多万台电脑被感染。所以有人说,微软的好心带来恶果。不过也说明,对微软将“漏洞”和“补丁”的“公之于众”,倒是那些黑客更为关注,而大多数计算机用户却不关心!

计算机补丁,除了专门堵漏洞的,还有一些具有其他功能的补丁,如汉化补丁、游戏补丁、增强型补丁,等等。

13、请结合上文内容,谈谈什么是“电脑补丁”?(最好给它下一个定义)(2分)

答:

14、从全文来看,常见的电脑补丁有哪些类型?(2分)

答:

15、通读全文,你认为电脑程序漏洞是如何产生的?(3分)

答:

16、从文中概括电脑补丁的利与弊。(2分)

答:

17、说说第五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答:

18、结合文章第三自然段,联系实际,谈谈你所受到的启示。(4分)

答: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选文,完成19-22题。(12分)

(甲)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杂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已”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已。孔乙已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已,你的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已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已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的人事,能算偷么?”接着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乙)“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

19、对甲文中“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说明孔乙已虽然穷困潦倒,却嗜酒如命,不加节制。

B、说明孔乙已是个读书人,身份与众不同,高人一筹。

C、说明孔乙已地位低下,却以读书人自居,迂腐可笑。

D、说明孔乙已生活悠闲,喜爱喝酒穿长衫,气质独特。

20、甲文中加点字“排”表现孔乙已怎样的心理?(3分)

答:

21、甲文最末一句写道:“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种笑声贯穿了整篇小说,充满了笑的咸亨酒店与乙文中第一段中提到的“铁屋子”的环境是否完全相悖?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22、乙文是鲁迅的《〈呐喊>自序》中的选段,《孔乙已》就收在《呐喊》里,是继《狂人日记》后的又一篇力作,也是鲁迅发自内心的呐喊。在他的呐喊里你能听出鲁迅对孔乙已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不超出15个字)(3分)

答:

(四)阅读《以德治国与读书求知》选文,完成23-题。(16分)

①高尚品德的形成,是离不开读书的,只有精于读书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品德高尚,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

②读书,既是对人类知识营养的吸收,又是对自己人格的完善。读书,是人生的艺术享受,其乐无穷,美不胜收。要做到自觉地读书,既是一种文明的习惯,又是一种境界,进入新世纪后,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不读书,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国际科学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竞争。要在这种竞争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就必须读书求知。

③读书求知,对道德大厦的塑造,更是必不可少的“心灵工程”。《今世说》上有名言曰:“静坐自无妄为,读书即是立德。”读书与德,确实不可分开。无德是一种愚昧,“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说苑》)。不读书的人,只会在黑暗中摸索,不可能脱离愚昧的苦海。无德,是一种邪恶的品性,是兽性的一种表现。“学则正,否则邪”(杨雄《法方学行》);“学则治,不学则乱”(黄宗羲《明儒学案》)。由此可见,读书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必须认真读书。

④当然,读书要有选择。我们不仅要读书,而更重要的是要读好书。“法轮功”痴迷者的一个沉痛教训,一是不读书,心灵愚昧;二是虽读书,但读的是李洪志《转法轮》一类鼓吹邪说的坏书。陈果、刘思影就是受李洪志歪理邪说的毒害而走上绝路的。到目前为止,已有239名“法轮功”练习者为上“天国”而自杀身亡。这种悲剧的产生,便是愚昧的产物。事实证明,读好书,能使人走向光明,进入德的境界;读坏书、邪书,会使人走向绝路;不读书则会导致人进入黑暗的深渊。只有多读好书,才能治邪、治恶,促使美善之树长出文明的花朵;无德,是灵魂的卑鄙,是干坏事、办错事的一种动因。“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笛卡尔语),“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语)。“腹中有书气自华”,多读好书,可以使自己的人格高尚,灵魂伟大,不干坏事,少办错事。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驱和鲁迅、茅盾、邓拓等有作为的作家,都是一生手不释卷,博览名著的知识渊博者;反之,历史上那些昏君奸臣、邪恶歹徒、民族败类一类人物,很少有喜欢读书的,更谈不上读好书。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些人能够读点好书,他们会成为历史罪人吗?“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应当从读书开始。一个不读书的国家,只能是一个愚昧的国家,而愚昧的国家是不能进行“以德治国”的。

⑤要落实“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须营造好“以德治国”的社会环境。而倡导读书求知,使读书成为国人的“国风”,便是营造好这种环境的根本途径。让我们人人都拿起书本,汲取人类宝贵的精神营养吧!

23.读完全文,你认为中心论点是什么?选出对中心论点概括恰当的一项(  )(3分)

A.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读书求知。

B.读书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C.读书要有选择,必须读好书。

D.以德治国必须读书求知。

24.第③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阐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3分)

25.第④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阐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4分)

26.请你为第③自然段另外选择一条有关读书的名言作为论据写在下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选出引号内加粗的词语在感情色彩上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2分)

A.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

B.更是必不可少的“心灵工程”。

C.已有239名“法轮功”练习者为上“天国”而自杀身亡。

D.使读书成为国人的“国风”。

28.请你从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选取两个典型事例填在下面空白处,与上下文意思相连接,构成一个排比句,作为第④段的论据。

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三、作文(60分)

29、命题作文:说句心里话

要求:1、文体:记叙文

   2、字数600字左右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