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上)期中考试试卷
语 文 试 卷
命题:孟福珍 审核:杨建军
温馨提示:
1、 本卷满分为150分(含书写分5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共6页,有五大题,27小题。
2、 答案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答题卷共4页。
3、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班级、姓名、学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无论是小溪的潺潺流动,还是大江的纵情奔流;无论是瀑布的潇洒飘(yì) ▲ ,还是大海的汪洋恣肆,都是大自然尊严的体现,任何人都无法(lín) ▲ 驾于它们之上。否则,大自然就会(nǎo) ▲ 羞成怒,人类就必须付出(xiè) ▲ 渎自然尊严的代价。
2、根据你对文意的理解,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的空缺处。(只填序号)(4分)
①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 这么一条小船。
②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 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③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 包装也精美了, 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
A.况且 B.何况 C.而且
D.因而
3、修改下列语病。(4分)
(1)经过老师的耐心教育之后,使全班同学增强了关心集体的自觉性。
(2)开展“创建卫生城市”的活动后,随地吐痰的现象比过去进步了。
4、古诗文填空。(9分)
①.过尽千帆皆不是, ▲ 。
②. ▲ ,只有香如故。
③.《沁园春 雪》中由写景过度到议论的句子是: ▲
▲ 。
④. 辛弃疾在《破阵子》中抒发理想的句子:“了却君王天下事, ▲ 。”与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的结句“ ▲ ,西北望,射天狼”,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热情和雄心壮志。
⑤. 李清照在《武陵春》中独辟蹊径,抒发内心沉重的哀愁的句子是: ▲ , ▲ 。
⑥. 陆游称赞诸葛亮《出师表》的名言是:“出师一表真名世, ▲ 。”
5、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3分)
【参考人物】悟空、武松、黛玉……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
6、根据下列名著填空。(3分)
《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名人传》
名著中总有许多情感或精神令我们感动不已。《傅雷家书》,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鲁滨逊漂流记》,让我们感受到流落荒岛的鲁滨逊积极乐观、永不放弃的精神;《 ▲ 》,让我们感受到 ▲ 。
7、网络时代的我们,喜欢给自己取个网名,以便与人交流,获取信息。一个好的网名,既要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又要体现高雅的志趣,如“一江春水”、“夜雨时”、“隔水樵夫”等。请你给自己取一个别致的网名,并说说它的由来和含义。(3分)
示例: 网名:一江春水
由来和含义:出自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水如蓝,丹心似火,从多彩的生活汲取不竭的动力,用满怀的热情期待美好的明天。
网名: ▲
由来和含义: ▲
二、现代文阅读。(31分)
(一)《夜晚》(19分)
①月亮是别在乡村上的一枚徽章。
②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中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③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的还是初一十五之类,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的感觉。
④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30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透过树荫筛下的满地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在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⑤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就在这时候出现,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星织女星也在这时候出现,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咕隆咚地一口完全吞下,天幕上闪烁不定的遥远彼岸在步步逼近。我是躺在一个凉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和漂浮?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这是一个必须绝对诚实全盘招供的时刻。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⑥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选自《散文》,略有改动)
8、阅读全文之后,你感悟到作者笔下的夜晚有着怎样的意境?(3分)
9、文章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烙下”一词,能不能用“印下、留下、刻下”等词来代替?请你说说理由。(3分)
10、第③、④自然段中,作者对月光作了精彩的描写,请你摘录出其中的一处,并说说其写法上的妙处。(4分)
11、请从“星星、太阳、云彩”中选择一个词语为对象,仿照文章第一句“月亮是别在乡村上的一枚徽章”写一个句子。(3分)
12、文章的结尾意味深长,请你写出与此意境相似的连续的两句古诗词。(3分)
13、文章第⑤自然段中写道:“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3分)
(二)(12分)
①人多究竟力量大,还是力量小?法国心理学家林格尔曼做了一个“拔河”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人多力量小。
②林格尔曼组织一些青年人分别以单独、两人、三人直到八人小组的形式拔河,用测力机测量并记录他们在不同群体下用力的情况,得出的结果是:当他们单个人拔河时平均拉力为63公斤,按力的平均叠加计算,两人组应是126公斤,三人组应是189公斤,八人组应是504公斤。但实际上测出的平均值,两人组比叠加值少8公斤,三人组比叠加值少29公斤,八人组比叠加值少248公斤。这项实验证明了群体力量的总数低于单个力量叠加的总和。林格尔曼将它解释为“责任分散”现象。他说,对某一件事,假如一个人在单独的情况下完成,会做出积极反应,但在群体去完成的情况下,往往有退缩和保留,因为前者独自承担责任,后者则期望别人多承担点责任。
③林格尔曼的“责任分散”论,能否用来解释别的社会现象。我以为,“责任分散”现象在一些人浮于事的单位里,是确实存在的。由于“官多兵少”,职责不明,互相推诿,彼此扯皮,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劲,该做的事不做,该问的事不问,甚至散布流言蜚语,背后拆台,弄得“三个和尚没水吃”。
④但是,笼统地说人多一定力量小,那也未必。林格尔曼的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社会现象。在抗洪抢险这种惊心动魄的斗争中,人少了是不成的。一旦“管涌”出现,需要成千上万个沙袋、石袋投下去,需要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蜂拥而上。由于事关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每个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人人全力以赴,终于众志成城,这不正是人多力量大的真实写照吗?
⑤又以反车扒为例:众人在歹徒面前迫于淫威,不敢上前,这时如有一位勇士挺身而出,大喝一声,歹徒必然转身举起凶器对准他。如果接着第二位勇士又大喝一声,这无疑是对第一位英雄的莫大支持,歹徒有可能转向第二人,虽仍如狼如虎,但已色厉内荏,这时周围旁观的公众已壮胆生威。如果又有第三人大喝一声,歹徒就已不知所向。再有四人五人呐喊,歹徒还能威风么?
⑥所以问题不一定在于人多,而是看参与其事者目标是否明确,是否同心,是否协力,做到了这几条,人多无疑会力量大,而不会彼此抵消。
(选自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写作》,有删改)
14、综观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3分)
15、文章第①段以设问开篇有什么作用? (3分)
16、文章论证了“人多力量小”的观点后,接着又论证“笼统地说人多一定力量小,那也未必”。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 (3分)
17、请补充一则能论证“人多力量大”的论据。(3分)
三、古诗赏析。(4分)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8、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2分)
19、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2分)
四、文言文阅读。(20分)
(一)唐雎不辱使命(节选)(12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20、解释下列字词。(4分)
(1)错: (2)广: (3)直: (4)怫然: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2、“与臣而将四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23、从文段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2分)
(二)画地学书(8分)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①,守节自誓②,亲诲③之学。家贫,至以荻④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⑤成诵。及冠⑥,嶷然有声⑦。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⑧,见义勇为,虽机阱⑨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注释】①母郑:母亲郑氏。 ②守节自誓:自己下决心不改嫁。 ③诲:教导、训导。④荻:与芦苇同类,这里指荻杆。⑤辄:立即,就。 ⑥冠:指成人。 ⑦嶷(nì)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⑧天资刚劲:生性刚直。⑨机阱:设置机弩的陷阱。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嶷然有声: (2)画地学书:
(3)及冠: (4)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26、结合选文,说说欧阳修为什么最终能成为人品超群的文学家。(2分)
五、作文。(60分)
27、人生之路漫长而曲折。也许一路上快乐相伴,也许一路上泪雨交加;也许一路上鲜花簇拥,也许一路上荆棘丛生;也许一路上友爱如阳光,也许一路上真情似大海……
请以“人生路上 多”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