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综合测试卷(二)

2014-5-11 0:10:38下载本试卷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综合测试卷(二)  总得分___________

基础知识及运用 (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试 宗 开有益               B.接 谍 亲密无

C.大 调 词夺理               D.分 理 设身

2.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全国人民心(xì)北京申奥活动。

B.我们利用这种方法来考虑问题,是不无(bì)益的。

C.(sù)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D.中国女排的(jué)起,只能靠自己苦练、巧练。

3.下列词语中共有4个错别字,一一找出,然后按顺序改正在方框里(2分)

(1)挑拨离间   (2)烂竽充数   (3)我行我素   (4)改邪归正

(5)再接再厉   (6)不记其数   (7)走投无路   (8)自出心裁

(9)大肆渲染   (10)错落有致  (11)万是俱备  (12)以身作责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校园里传来了骇人听闻的消息,王刚作文竞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B.他怒不可遏地扬起手往桌上一拍,霍地站了起来。

C.提问要讲究艺术性,太容易不行,难得让学生不屑置辩也不行。

D.班会上,班主任长此以往地表扬了拾金不昧的李明同学。

5.选出加粗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定(起草)        拿归案(搜查捉拿)

B.直(管理)        人何以(能)

C.措(计划办理)    一十寒(晒)

D.审(装订)        不余力(遗留)

6.“一双眼睛百种看法”说明汉语词汇十分丰富。请你写出三个表示“往远处看或往高处看”的双音节词语(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不仅教师要为人师表,家长还应该做孩子的表率。

B.通过教育,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C.春天的江南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D.加强全民环保意识的教育,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任务。

8.古诗词填空(3分)

①夜来南风起,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夜偏知春气暖,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因思杜陵梦,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⑤___________________,梨花落后清明。

⑥___________________,日高人渴漫思茶。

9.①~④四个语句是下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选择正确的组合顺序(  )(2分)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_______________正是体现了粗犷和细腻结合这么一种美学思想。

①湖里有湖的精巧布置              ②使园林境界辽阔起来

③那些讲究借用远山远水陪衬         ④以及园中有园

A.③④②①        B.①②③④        C.①④②③        D.③②④①

10.说话得体的是(  )(2分)

A.爸,过来!给我讲讲这道题!

B.别挡路,老太婆!

C.请同学们保持教室卫生。

D.今天您为我们进行作文辅导,一定感到很荣幸。

11.下面这个长句表意不够清晰,请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内容不能删减,原意不能改动(3分)

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里,收藏有一只出土于埃及纳加达地区,制作于公元前三世纪,形状具有典型的埃及古王国时风格的陶罐。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重新排列句子,意思连贯的一项是(  )(2分)

①他就像个孩子

②在橘树旁,老人好像变了一个人

③不,像个青年

④我实在不懂柑橘科学,但是我懂老人的心

⑤不,简直像个诗人

⑥他从一棵树跑到另一棵树,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说着不同的品种、特点、产量……

⑦我记也记不下来

A.②①⑤③④⑥⑦                    B.②①③⑤⑥⑦④

C.⑥④⑦②①⑤③                    D.①③⑤④②⑦⑥

13.用下边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要求中心明确,语意连贯,字数在50~80字。(3分)

踊跃   热烈    声情并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40分)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美在何方

陈村

说起来十分奇怪,记忆中对美的觉悟居然是从书本开始。

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城市给我的印象有些肮脏、杂乱、喧嚣、破旧。其间自然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譬如一朵花,一片云。我的这个城市适宜拍照而不是游览。每次从风景地归来,总是十分沮丧,往日的麻木被瀑布森林大漠海洋洗去,活泼泼的感觉神经便觉得疼痛。朋友教过我一个看画的方法:卷起一本杂志,像单筒望远镜,用一只眼睛来欣赏。这时,遮去画框之外的纷乱,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

不过,我不能总是眯着一只眼走在街上。我的印象总是整体的印象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审笑意识是从这里开始的。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令人情不自禁。我不知也无须知道翠柳置身何地,无须知道这千秋的沧桑与万里的景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词儿一蹦一跳的,读起来眼睛会一闪一闪。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这是气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慷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沉甸甸的忧伤。

人渐渐走入景中,将景淹去,留下一点气息。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有燕在双飞,人就显得更孤独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需要心情。凡俗的我虽然没有那种超然,却有对超然的向往。有位老先生近来发现陶渊明是个斜眼,因他东篱采菊却见了南山。我想这也是游戏之论吧。不仅南山,北山西山也是见得的,连眼都不必斜,只消转转身体就行。我想我们是很容易被这样的诗句烦了的,因为我们既无菊可采,又无南山可见,所见之物多是人之眼,所以需要研究它究竟是斜还是不斜。

从诗词出发,回到生活中,人的感觉有了两个系统:艺术与非艺术。艺术是我们逃遁现实压力的港湾。美在心目中被放大,直到淹了一天一地。美在心目中被抽象,以至不需特定的对象。

美常常是无名的。走在九寨沟,看近处的水,远方的山,拍拍大树,数一数牦牛,在珍珠滩洗洗双足。我无力指出一个具体的美,即便指出也是虚妄的。那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所有的细节都淡化了,心中起伏着一种莫名的愉悦。景物不再是对象;于是人也就不再君临一切。在这美好的时间和美好的地点,一切都是和谐的。不需要刻意修饰,努力操作,苦思冥索。许多人支起照相机,许多人架起画板。然而全都徒劳,因为取舍也是多余的。我想,我们热爱的还是这样一种深入其中的境遇,热爱它的全体,否则,旅游如何能成为人类如火如荼的节目呢?这样的美比起“绿肥红瘦”式的吟咏更有生命力。

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尤为幸福。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情、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

很多年以前,我常常站在晒台上看一个人走过弄堂。她走入我的视线直到消失,其间不过一分钟。那时我还小,不懂爱情或情欲,只觉得想看一看。假如世上有所谓“美的觉悟”的话,这就是了。这是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觉悟,其间没有语言的参与,其间无须学习和训练,是情不自禁的真正的觉悟。(7分)

(选自《躺着读书》)

1.本文题目是“美在何方”,作者认为“美”在哪里?(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末句说“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是怎样得来的?(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自然段表述了作者对“城市之美”的看法?这段文字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大量引述了古代著名诗人的著名诗句,请写出其中两位的姓名及其生活的朝代。(2分)

①诗句: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__朝人。

②诗句: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__朝人。

5.文章末段中,作者称他“很多年以前”的一次经验为“真正的觉悟”,“真正的觉悟”的本质含义是什么?(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对你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语句谈一谈。(谈一个方面即可)(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脑细胞”、“人脑多用了会笨”,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②事实上,人的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神经细胞没动用。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外国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④除了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⑤“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让我们大家养成勤于用脑的良好习惯吧。(8分)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上拼音。(1分)

①迟(  )  ②旺(  )

2.对第②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1分)

A.人的大脑皮层里有很多神经细胞        B.人的脑神经细胞数量很多

C.人的脑神经细胞大部分可不动用        D.人的脑神经细胞足够一生运用

3.第③段中画线的部分综合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1分)

4.第④段说明“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读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能够______________;二是心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可以__________________(1分)

5.“人的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这句话中的“几乎”能删去吗?为什么?(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全文分成两部分,请用“”划出。(1分)

①  ②  ③  ④  ⑤

7.根据文章的内容,请给这篇文章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在生活中也经常用脑,读了这篇文章,有些什么体会?(简要回答)(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垒土成山,汇水成河,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有人偏不相信。他们总爱走捷径,想一口吃成个胖子,梦想在顷刻之间轰然成就大业。

②财富是依靠积累的。有人善于储蓄而致富。有人却轻视每月几十块钱储蓄,以为如此细数不如花光痛快。他们不切实际地幻想天上掉下一袋钻石,地上拾到金元宝,或是中彩票获奖数千万元,一夜暴富。当然,这种人只能是空想而已。

③对于学问,其理亦然。积累一分学问,便是充实一分生命。积累时看似无用,到用时却是珍宝,受用一生。然而不少人却轻视每天读一页书,写一页笔记,而相信吃了什么药便能智力陡增,然后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一夜成了才子。殊不知天下的学者并不是吃药吃出来的。

④积累不足而过早成名得志并非好事。正像有些人银行存款不多却喜欢摆排场,讲阔气,打肿脸充胖子,结果弄得手头拮据,捉襟见肘,被人笑话。有的人因为写了一篇文章、一支曲子或一首小诗,反应不错,受到舆论称赞,出名获奖。可是,由于作者的积累并不厚实,到手的荣誉又摧毁了他们继续进取的决心,于是再无新作超越已有的成就。

⑤“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这句话看似矛盾,却深含哲理。漫长和迂回即是不断刻苦积累的过程,而走捷径达到的目的,往往昙花一现,甚至“欲速则不达”。

⑥为了人生成功的大厦,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不懈地搬沙砌石。(4分)

1.概括本文段的中心意思,选择确切的一项(  )(1分)

A.发财致富必须重视每月几十块钱的储蓄。

B.学问积累不厚实就决不能去出名获奖。

C.做任何事情如果不走捷径就一定达不到预定的目的。

D.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应该不断积累。

2.本文哪两个自然段都摆出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情况进行对比论述?(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边各组短语哪一项在文段中全都是写“积累”的?把它挑出来。(1分)

A.每月几十块钱储蓄,天上掉下来一袋钻石,拾到金元宝,中彩票获奖数千万元。

B.每天读一页书,写一页笔记。

C.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一夜成了才子。

D.写了一篇文章,一支曲子或一首小诗。

4.指出下边的语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  )(1分)

A.垒土成山,汇水成河,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D.殊不知天下的学者并不是吃药吃出来的。

C.而走捷径达到的目的,往往昙花一现。

D.为了人生成功的大厦,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不懈地搬沙砌石。

学生的闲暇时间

①随着减负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广大中小学生将会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学生的闲暇时间大大增加了。这本来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有的教师、家长担忧闲暇时间多了,孩子会变坏……这些担忧的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在于对学生闲暇时间的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如何开发学生闲暇时间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缺乏研究。笔者就此谈一点初浅的看法。

②闲暇时间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润滑剂”。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学生应当把休息看做是增进健康和体力,而且也是促进精神力量的一种手段。从童年就培养积极休息的习惯,是我们教育方针的重要原则之一。”休息是为了恢复精力和体力,消除疲劳,是为了以旺盛的精力和充沛的体力投入学习。否则,一个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之中,大脑就会产生“超限抑制”,久而久之,则会使神经系统丧失平衡兴奋与抑制的能力。这样的事例在中小学生中不胜枚举。因此,安排好积极休息的闲暇时间,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③闲暇时间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加油站”。课堂学习活动固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但绝非是惟一的渠道。陶行知说:“只有当孩子每天有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有特长的人。离开这一点去谈论个性发展、谈论培养素质、发展个性特长,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闲暇时间为中小学生开辟了发展个性特长的生活天地。但必须指出的是,有兴趣并不一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积极的效果,若见异思迁,朝三暮四,则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稳定兴趣,激发其动机,培养学生驾驭闲暇时间的能力。这不仅可以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而且可以使中小学生终身受益。

④闲暇时间是学会人际交往,培养健全人格的活动场所。人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少不了人际交往,中小学生也是如此。尤其是当前的中小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在家是“小太阳”,一切以“我”为中心;在校时又忙于功课和堆积如山的作业。减负以后,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这就为学生的交往开辟了超越这种局限的可能性,为他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最主要的“时间”和“空间”。

⑤共同的理想和兴趣,把不同年龄、性别、班级的学生吸引在一起,形成非正式群体,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也不再仅仅局限在二三个人的小圈子内。只要我们加强正面引导。帮助中小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在闲暇时间里所形成的这种人际关系,以及在人际交往中所培养起来的健全品格,诸如真诚、热情、谅解、宽容等良好的性格因素,肯定有利于他们今后在社会生活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

马克思在阐述人的全面发展时,明确地指出,闲暇时间才是“真正的财富”。中小学生闲暇生活的质量既影响着当前素质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更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未来。因此,必须引起教师、家长的足够重视。 (9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本文有三个分论点,依次是(1.5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加油站”是个比喻的说法,它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5分)

4.陶行知认为培养有特长的人,必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5.第③段中加粗的字“这”所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6.作者认为当前中小学生学习人际交往尤为必要,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文中第②段和第⑥段划横线的部分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8.请你根据对学生闲暇时间价值的认识,仿照文中表述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涉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4分)

1.用文中加粗字“辍”另组一个词(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最能表现陈涉胸怀大志的语句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雀”和“鸿鹄”各比喻什么?“燕雀”在文中指的是谁?(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纵观古今,不论老少,具有“鸿鹄之志”的不乏其人,三国时代的曹操就是其中的一个。试写出他的充满豪情壮志的名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8分)

1.将这段文字划分为三个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斯是……‖南阳……

B.……‖苔痕……‖南阳……

C.……‖苔痕……‖孔子曰……

2.下列词语中能够统领全篇的一项是(  )(1分)

A.陋室           B.德馨            C.鸿儒           D.何陋之有

3.解释下列词语(1分)

(1)馨:________________ (2)劳形: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龙、仙比喻什么?(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所列各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1分)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孔子云:“何陋之有?”

6.本文的点睛之笔是哪句?并翻译。(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铭”是一种文体。这种文体讲究押韵,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句,对偶句。本文押韵的韵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8.上段文字出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他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_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的生活情趣。(1分)

作文 (50分)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体验,就会发现生活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如从一件寻常小事中感悟出一个道理;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在与人交往中察觉到一份真诚……请以“我发现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将题目补充完整;

2.表达真情实感;

3.文体不限,600字以上。

基础知识及运用

1.C  2.C  3.滥、计、事、则

4.B  5.D  6.眺望  仰望  瞭望

7.D

8.(1)小麦覆陇黄 (2)虫声新透绿窗纱 (3)凫雁满回塘 (4)零落成泥碾作尘 (5)燕子来时新社 (6)酒困路长惟欲睡

9.D 10.C

11.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里,收藏有一只从埃及纳加达地区出土的陶罐;它制作于公元前三世纪;陶罐的形状具有典型的埃及古王国时的风格。(意思对即可)

12.A

13.在“我为奥运添光彩”的演讲活动中,同学们踊跃上台演讲,演讲会高潮迭起,气氛非常热烈。特别是文娱委员的演讲,声情并茂,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

阅读

1.“美”在现实生活中,“美”在每个人的心中。

2.是排除肮脏、杂乱、喧嚣、破旧之后而得来的。

3.城市之美需要用劲才能看出来。这段文字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两只黄鹂鸣翠柳”,作者杜甫,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作者李白,唐 “枯藤老树昏鸦”,作者马致远,元 “大江东去”,作者苏轼,宋 “十年生死”,作者苏轼,宋 “落花人独立”,作者翁宏,唐 “采菊东篱下”,作者陶渊明,晋

5.指发自内心的、心灵深处的感悟。或:没有语言参与的、无需学习和训练的感悟。

6.如结合“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谈发现美;结合“美”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谈热爱生活、领受生活;结合“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尤为幸福”谈努力发现美、热爱生活;结合“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性、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谈丰富自己、提高审美情趣;由“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谈学习古典诗词、文学作品的重要性,等等。

二 1.①dùn ②shèng 2.D

3.下定义 作比较 打比方 脑子用得勤,肯定聪明

4.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 使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5.不能删去。“几乎”表明并非全部,也有例外,删去后则不能表达出这层意思。

6.①②③④⑤  7.勤用脑好处多  8.(略)

三 1.D  2.第②、③自然段   3.B  4.B

四 1.要正确认识学生闲暇时间的价值,开发学生闲暇时间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①闲暇时间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润滑剂”。②闲暇时间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加油站”。③闲暇时间是学会人际交往,培养健全人格的活动场所。

3.说明闲暇时间对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具有促进作用。

4.孩子们每天有按照自己的愿望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

5.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稳定兴趣,激发其动机,培养学生驾驭闲暇时间的能力。

6.当前的中小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在家是“小太阳”,一切以“我”为中心;在校时又忙于功课和堆积如山的作业。

7.对比论证法  引证法

8.(此题为开放题,只要句式合乎要求,说法合理,与原文中的分证点不重复,应给满分)

五 1.辍学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燕雀:比喻目光短浅的人。鸿鹄:比喻具有远大志向的人。“燕雀”在文中指“佣者”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六 1.B 2.B

3.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劳形:使身体劳累

4.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5.D

6.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

7.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8.《陋室铭》;刘禹锡;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

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