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九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2014-5-11 0:10:39下载本试卷

九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利   坦荡如dǐ       旁yì   斜出  奇jué         

枯jí      丰yú         zhù     立   争yán   斗艳

2.给加点字注音:(4分)

(  )  (  )圈  秀(   )  忍俊不(  )

(  )强   (  )开  沉(  )  盘(  )卧龙

3.试一试,向默写挑战:(10分)

①这些闪电的影子,                        

一晃就消失了。  (《海燕》)

②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                 

                             ?(《白杨礼赞》)

          ?            .淮南秋雨夜,            。(《闻雁》)

④鸟是人类的朋友,你看“为迎新燕入,          。”(《迎燕》)

⑤《池鹤》一诗中表达诗人对仕官生活厌倦和无奈的诗句是            

              

4.根据下面提供的语境,写出符合题意要求的话。(3分)

毕业前夕,父母对你百般呵护。作为家里的一员,你很想替他们分担些家务,却常被拒绝,为此你十分苦恼。你既不想让父母伤心,又想让他们明白你的想法。这时,你应该怎样对他们说?

                                     

                                     

5.再读有关“鸟”的短文,回答问题:(4分)

据统计,北极的鸟类大约有120种,其中多为候鸟,常住的鸟类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作为对比,南极的鸟类只有43种,永久性的“居民”大概只有企鹅和贼鸥。生活在北半球的鸟类,大约有六分之一要到北极繁衍后代。据一位在北极草原观察和研究了十多年的鸟类专家说,光在阿拉斯加北极地区,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候鸟在这里居住。

北极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天堂。这是因为,北极不仅有辽阔的草原、丰富的食物,而且还有安静而干净的环境,人类很少干扰。因而南半球的许多候鸟宁可从遥遥数万里飞到北极来越冬,也不原意到南极去送死。

(1)    请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    你从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至少两点)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茅盾的《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借助联想和象征的手法,热情歌颂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

B.《石榴》的作者是郭沫若,《紫藤萝瀑布》的作者是宗璞。两篇课文同属于借物抒情散文,且写于同一时期。

C.《马说》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课文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D.高尔基,苏联作家,著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海燕》是一首散文诗。

二、现代文阅读

(一)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7.概括语段所写内容:                   。(4分)

8.“波浪”与“乌云”的斗争象征:                       。(4分)

9.选段中采用的修辞有             等,试举例并简析其作用。(6分)

                                      

                                      

10.文中写波浪与狂风生死拼搏的语句是:                    

  这样写的用意是:                         (5分)

(二)秋 韵

   宗璞

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个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直走到半山。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个陡台阶,眼前会出现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是银杏罢。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

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到的。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

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晨照例地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

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树,枫叶的红教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一层红毡。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大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了么?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

秋去冬来之时,意外地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

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不要推却友爱,不要延迟欢乐,现在不悟,便永迷惑,在这里,一切都有了着落。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11.第一段作者抓住京华秋天的哪一景象进行描写的?你感悟出在这里秋天的基调是什么?(3分)

                                       

12.今年秋到香山,作者没有找到秋的韵致,而是感到秋的萧条,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分)

                                      

13.第五段作者在对秋进行描写后,说“似乎除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蕴藏。”请你说说“眼前一切”的景物特点是什么?你感悟“别的蕴藏”中的奥秘了吗?是什么?(5分)

                                      

                                        

14.作者寻找秋韵,最后找到了吗?请结合全文的行文思路谈谈你对这篇散文主题的理解。(5分)

                                        

                                         

三、古诗文阅读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一食尽粟一石          不千里称也      

欲与常马不可得               

16.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之不以其道         B.骈死于槽枥

  执而临之            马千里者

C . 安求能千里也?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真无马邪?           之不能尽其材

1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才美不外见           D.食之不能尽其材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请列举当今社会“伯乐”慧眼识“千里马”的事例(至少两例)(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此文被誉为《马说》的姊妹篇),完成练习。

龙说(杂说一)

韩愈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20.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弗灵于龙也           茫洋穷玄间          

龙弗得云             所凭依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云亦灵怪矣哉!

                                 

(2)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22.本文与《马说》为同期作品,以          喻圣君,以       喻贤臣,阐明了                          的道理。(3分)

四、片段写作(10分)

23.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无处不充满着宝藏。细细品味,丰富和深意都在世间的万物中,一花一世界。一条河流,可以让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一团石灰,可以让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你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吗?请从生活中选择一个你非常熟悉的事物如“门”、“花”、“水”等等,展开联想,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提示:①可运用多种修辞描绘事物的特征。

   ②请用“我”手抒“我”情。

参考答案

一、1、犀 砥 逸 崛 瘠 腴 伫 妍  2、yín yùn qí jīn jué zhàn diàn qiú  3、略

4、略  5、(1)示例:北极——鸟类的天堂(乐园)(2)略6、B

二、(一)7、写暴风雨逼近时,海燕勇敢积极地战斗,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8、人民群众和反动势力的斗争。9、比喻 拟人 反复  举例分析略  10、 例句略 以壮阔背景烘托海燕战斗的雄姿。(二)11、要点:作者是抓住香山红叶和银杏黄叶的景象进行描写的,基调是“丰富”(丰满 丰收)12、要点:“秋的丰富”或“秋的萧条”往往是由于人的主观因素,这样就为下文寻找秋韵作了铺垫。

13、要点:自然界的景象丰富多彩。每个人对眼前景象在心灵上的感受。

14、要点:作者找到了秋韵。作者先由香山红叶入手,写出秋景之美;而后又写今年秋之萧条;在发现秋之多彩时,有了新的感悟,父亲友人的遗诗更使作者悟出秋韵是心灵的感应。

三、15、有时 把  尚且 等同、一样 16、D 17、A 18、略 19、略

20、本来  相当于“于” 然而  代“龙”  21、略

22、龙  云 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

四、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