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初三语文秋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4-5-11 0:10:40下载本试卷

初三语文秋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06年秋期初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考试时间120分钟  总分150分
一、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40分)
(一) 语音的积累与运用(30分)(1-8小题每小题3分,9-10小题各3分)
1-8小题答案写在下面表格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逶迤(wēi yí)雄浑(xióng hūn) 崭露头角(zhán)    岿然不动(kūi)
B、吆喝(yāo he)拘囚(jūqi ǔ)  高官厚禄(lù)    嗟来之食(jiē)
C、澎湃(péng pài) 颢气(hào)   培塿(pǒu lǒu)   施施而行(yì)
D、僇人(lù)   惴立(zhuì)    引殇满酌(sāng)   箕踞而遨(jīj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不功自破     与日具增     申张正义    砥柱中流
B、唇焦口躁     寻根究底     潜修静想    不足界意
C、参照比较     嗟来之食     轻鄙学问    慷概无私
D、暴沙之鸟     埋头苦干     前赴后继    袖手旁观
3、下面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应运而生(时机)  名之者谁(取名)   锲而不舍(用刀子刻)
B、岿然不动(高大)  富贵不能淫(淫乱)  醉翁之意(心意)
C、拍案而起(桌子)  不言而喻(明白)   高官厚禄(旧时官员的薪水)
D、启迪智慧(开导)  慷慨无私(不吝啬)  峥嵘岁月(不寻常)
4、下列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做任何事都“依样画葫芦”,那就谈不上有什么创造发明了。
B、要想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不能靠投机取巧,而要靠勤奋踏实。
C、巍峨的埃菲尔铁塔,雄伟的凯旋门,庄严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往返。
D、辩论会上小刚一陈述完自己的观点,陈涛就拍案而起,进行驳斥。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B、《醉翁亭记》全篇将写景、叙述、抒情熔于一炉,其中有的句子,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已作为成语流传于世。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诗句,“汗青指“书籍”。
D、议论文的标题,有的揭示论述的开头,有的揭示论述的范围,有的展示供议论的故事,有的提示中心论点。《想和做》这个标题,揭示了论述的范围。
6、在下面语段横线上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小人物万户是以他在人类中第一个尝试飞离地球的举动而与那些大人物齐名的。     ,人们纪念他的原因,      是他的创举,   是他代表着人类第一次的勇气。
A、所以  不仅  而且       B、所以  与其说  不如说
C、因此   不仅  而且      D、所以 可以说   也可以说
7、下面语段空白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句子是(   )
人需要快乐、亲情、温暖和思念,        ,我将送你一轮灿烂的太阳;          ,我将送你一片茂密的森林;         ,我将送你一千只理想的白帆;          ,我将送你一方湛蓝的天空。 
(1)如果一棵树代表一份亲情    (2)如果一弯残月代表一腔思念
(3)如果一丝微笑代表一份快乐    (4)如果一声祝福代表一点温暖
A.(1)(2)(3)(4)      B. (2)(3)(4)(1)
C.(3)(1)(4)(2)      D. (3)(2)(1)(4)
8、下列选项,与原文文意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随着配戴隐形眼镜人数的增多,因未及时更换隐形眼镜而导致眼病的患者也不断增加。有关专家提醒说,一副隐形眼镜最好只配戴半年,“超期服役”容易伤及眼睛。
据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副教授谢安明介绍,其眼科门诊几乎每天都有因长期戴隐形眼镜而导致眼部疾病的患者,其中以年轻女性居多,学生占了相当部分。隐形眼镜最多只能配戴半年,超过这个期限,有5成人会出现问题。而且即使按照护理标准配戴,镜片的蛋白沉积物也会愈积愈多,令镜片透氧度变差,角膜缺氧情况加剧,增加感染机会。
配戴者一般对因眼镜老化而导致的眼部不适未必能够察觉,除眼睛出现较多红丝外,因沉积物导致的敏感粒点及角膜轻微损伤均需检查才能被发现,而很多人直到眼睛感觉不舒服了才会想到换镜片,这样就可能导致角膜损伤,严重者会导致失明。应及时更换隐形眼镜,每日配戴的时间不宜过长,特别是不能在睡觉时也戴,眼睛稍有不适要停止佩戴,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
A、隐形镜片的蛋白沉积物越多,镜片透氧度变差,角膜缺氧情况加剧,增加眼睛感染机会。
B、一副隐形眼镜只能配戴半年。
C、“超期服役”可导致失明。
D、在晚上睡觉时不能配戴隐形眼镜。
9、仿照下面例句,补写两组句子。(3分)
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培育美丽的花朵;也有人说,教师         ,        ;还有人说教师是           ,             。
10、写出从课本第一、第五单元课文中的积累的成语至少两个,并用写出来的两个成语造一段话。(3分)
(1)写两个成语:                             (1分)
(2)用上面两个成语写一段话:                                
                                      
                         。(2分,50字左右)
(二)古诗文积累默写(10分)
11.写出所缺的上句或下句。
(1)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
(3)若夫□□□□□□,□□□□□□,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4)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
12. 根据提示写出所缺的句子。
(6) 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的颔联是流传最广的诗句,常用来比喻人遇到困难无路可走时,自然又会生出许多希望,这两句是 □□□□□□□,□□□□□□□。
(7) 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体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9-22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逐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达意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施施而行        B、  日与其徒上高山
     觉而起           不知日之入
  C、  穷回溪         D、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复前行,欲穷其林       秋天漠漠向昏黑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翻译: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翻译:                                    
15、该文题目是《始得西山宴游记》,文中写“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写游兴未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又宴又游,表现主人公此时_________________       __心境。(用原文回答)(3分)
16、文中画线的句子“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一哲理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议论文,按要求回答问题(23分)
第一等学问
  ①什么是第一等学问?北宋哲学家程颐认为:“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第一等学问。”这句很朴素的语言,不仅通俗地道出了深邃的哲理,而且点出了做人的第一要素。
②遇事肯替别人着想,不单是一种博爱,更是一种境界。那些功利主义者,世俗之人,凡夫俗子是绝对做不到的,只有那些超尘拔俗,心慈好善,像白求恩、焦裕禄、孔繁森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事当前先替别人打算的人才真正算是掌握了程颐所讲的第一等学问。
③当然这第一等学问绝非只是高人雅士们的专利,只要具有一颗仁厚之心,一颗在为自己着想的同时,也为他人想一想的平常心,无名小卒,平头百姓也同样可以学得。学会辩证看问题,你就会发现,你为别人着想,别人同样也会为你着想。常言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讲的就是这个理儿。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那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给自己照路,而是提供别人光明,帮助别人。如此一来,别人也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我们且不急于给这位盲人戴上顶高尚之人的高帽子,但他确定称得上是有思想、懂得人生哲理的人。
④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别人帮助,这一点不要说人类,就是在动物界也是如此。达尔文经多年的研究发现,动物界也有同类互助的表现。如果说同类互助是人性中最原始的本性,那么为别人着想则是人类经历磨难,抗争自然,战胜自身的美好品德的升华。你为别人着想或许并不希冀得到等价的回报,然而使你料想不到的是越是这样恰恰越得到了回报。慷慨无私地为人着想,就像播种,总能看到收获,尽管这种收获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但有良心重情义的受益者终究会把爱的种子珍藏于心,直到永远。
17、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说明它是怎样提出来的?(3+2分)
                                        
                                       
                                         
18、从文中各找一个证明中心论点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并分别概括为一句话。(3+3分)
                                        
                                       
                                         
19、第②段的中心句是                        。围绕中心句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2+1+1分)
20、作者用盲人的故事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从原文中找答案)(3分)
                                       
21、第④段中,作者提到达尔文多年对动物界的研究与本文是否有关?为什么?(1+2+2分)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问题(17分)
地震中的父与子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字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二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之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有孩子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挖着。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有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已,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你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在第38小时,他忽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儿个人赶紧下前来帮助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灾难的魔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22.父亲赶到学校时,“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原因是什么?(3分)


23.父亲请求帮助时,为什么人们都“摇头叹息”,没有帮助他挖?(3分)


24.填空: 在地震灾难中,父子俩都想起“不论发生什么,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这句话除了体现父子间深挚的爱,还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    ,儿子对父亲的      。(4分)
25.文中画线句子对描写父亲有什么作用?(3分)


26.文中除了表现父子之爱,还表现了哪些人之间的关爱?由此,你对人世间的爱有什么深切的认识(用一两句话概括)?(4分)

  
  
  

四、写作(55分)
27.以下题目任选一题,进行写作
(一)题目:当一个灿烂的笑容连同明媚的阳光在你眼前突然绽放,当一声关爱的叮咛连同无言的思念在你耳边绵绵流淌。感动就像破土的春笋,将生命张扬得葱郁而年轻;感动便是温柔的细雨,把感情弥漫得生动而灵性。有感动的心灵是年轻快乐的心灵,有感动的人生是幸福甜美的人生。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
要求:①中心突出,主题鲜明,写出真情实感。   ②卷面清洁,字迹工整。
(二)从下面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题目,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600字左右一事一议的议论文。
徒弟去见师傅:“师傅!我已经学足了,可以出师了吗?”“什么是足了呢?”师傅问。“就是满了,装不下了。”“那么装一大碗石子来吧!”徒弟照做了。“满了吗?”师傅问。“满了!”师傅抓来一把砂,掺入碗里,没有溢。“满了吗?”师傅又问。“满了!”师傅又抓起一把石灰,渗入碗里,还没有溢。“满了吗?”师傅再问。“满了!”师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没有溢出来。“满了吗?”“……”

初三语文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D B D C B C B
9-18(略)
19、C
20、(1)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外面和天相接,四下眺望都一样。
  (2)然后知我从前没开始游,游从此开始。
21、引觞满酌,颓然就醉;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22、能写出哲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即合。如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求学之路永无止境,永不知足;对事物的认识不能靠主观臆断,要靠实践探索
23、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第一等学问。
通过引北宋哲学家程颐的话提出来的。
24、事实论据:①盲人夜行提灯笼帮助别人的事例。
②白求恩等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事例。
  道理论据:常言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25、第②段第一句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26、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②遇事能替别人着想,这一学问平头百姓也能做。/③你为别人着想,别人也同样为你着想。
27、有关。因为:①它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②达尔文对动物界的研究说明动物都有同类互助的表现,更何况人呢。人应帮助别人,肯替别人着想。或:人应帮助别人,肯替别人着想,这也是人的本性的一种升华。

28.因为看到儿子上课的小楼已变成废墟,认为儿子一定死了,感到绝望
29.人们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对他深表同情;但断定孩子绝无生还的可能,继续挖下去还会有危险。
30.责任感,信任;
31.突出父亲挖的时间长,表现父亲的执著(坚毅、坚韧、顽强),对孩子深挚的爱;
32(1)关爱:①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②救火队长关心父亲的生命安全。③警察劝父亲控制情绪,并关心群众安全。④好心人劝慰父亲。⑤过路人帮助父亲救出14个孩子。⑥儿子鼓舞同学,遇救时先让同学出去。⑦父亲救出儿子的同学;(2)认识:爱能创造奇迹,爱能激发人的潜能,爱使人高尚,爱精神支柱,能够使人绝处逢生,爱使人坚毅,爱是驱散黑暗的阳光,人间处处充满关爱,天灾无情人有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