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初三语文文言文复习题

2014-5-11 0:10:41下载本试卷

初三语文文言文复习题

一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⒈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溪行________ 落英缤纷________ 便还家________ 至其家________ 此中人云______ 出________  便向路________ 处处之_______ 

向所______  ___ ___    芳草鲜美________ 阡陌交通_______

妻子邑人________      _    来此绝境_______       _  

   

⒉ 翻译下列句子。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谁叹惋?为什么要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 对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我们应该怎样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世外桃源”是虚构的,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⒍ 有一些成语就出自作者的这篇文章,请你写出三个来,并说明它们的现代常用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二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1)可爱者甚          (2)清涟而不妖        

(3)不不枝           (4)陶后有闻         

(5)亭亭净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花之君子者也”。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用自己的话概括)

                                 

 

4、文章主要是写“莲”,写菊花和牡丹花的目的何在?

                                 

 

5、在上文提到的三种花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请简单谈谈理由?

                                  

三《陈涉世家》

 

二世元年七月,发间左 戍渔阳九百人,大泽乡。陈胜、吴广皆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解释加线词义

  屯           次         失期        

 等           少         以          

            诚         唱         

 

2、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天下苦秦久矣。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

                                

 

4、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1)死于槽枥之间           (2)不饱        

(3)马者               (4)之不以其道       

(5)食之不能尽其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中将      比作“千里马”,将             比作“食马者”。

4、能体现本文主旨的原文语句是: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五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Lu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Lou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⒈上文的作者是_____代的_________、哲学家柳宗元,他是河东人,世称________,后任柳州刺史,人称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之一。

 

⒉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栗_____________  则施施而行__________ 漫漫而游___________ 

回溪______  _  草而坐____________  未始知西山_________ 

异之_______   染溪_________    箕踞而_________ 

攒蹙累积________   ________        外与天_________

是山之特立___________ 引满酌_______    颓然醉_________

与万化合____     之未始游__________ 游于是乎始__________ 

为之文以___________

 

⒊ 翻译下列句子。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 用原文语句回答:

能表现西山是永州一带最高的山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具体写出了西山的“特立” 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写作者登高望远感受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者流连于苍茫暮色中,感受身心与自然融合的美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六 《醉翁亭记》

 

(一)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醉翁亭记》的作者是     代文学家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翼然临于泉上(           )   ②饮少醉(         )    

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④之者谁(         )

⑤ 醉翁之不在酒(         ) ⑥之心而寓之酒也(     )

 

3.翻译。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②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

 

5.在文中找出微露主旨的句子。

                               

 

(二)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而幽香,佳木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文中加线词的意思。

(1)暝:          (2) 于:           (3)渔:       

(4)弈:          (5)发:         (6)秀:     

 

2.翻译。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写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原句。

春:                夏:                  

秋:                冬:                 

 

4.第二自然段共写了四层意思,试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四层意思的四个句子。

答:            、      、        。

 

5.第三段中的“太守醉也”的“醉”有哪两层意思?

                                       

                                      

 

6.填空。

(1)  选文中有一句话最能体现滁人游山的盛况,这句话是                

(2)  来自以上文段的两个成语分别是                 

 

7.太守与宾客的宴游是俭朴的,你能从中看出太守是一个什么人?

                                     

 

(三)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大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大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夕阳在山,人影散乱”两句写了归时情景。照应上句            

 

2.在文中找出主旨句?

                                      

 

3.作者巧妙的用    之乐衬托      之乐,又以     之乐衬托     之乐。

4.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文中描写傍晚时山林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这句话有何用意?

                                      

 

七《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释下列词语

苦:       过:       喻:      拂(士):       

曾益      出:       故:      衡:      

 

2、翻译下列语句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课文理解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3)作者认为人要成材,要经过怎样的条件?

                                     

            

八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

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释下列词语:

秋:      陟罚:      痛恨:     闻达:

卑鄙:     驱驰:      倾颓:     悉:

崩殂:     布衣:      顾:      咨:

2、译下列语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课文理解

(1)作者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有利因素是什么?不利因素是什么?(用原文答)

 

(2)作者在文中分别提出了哪三条建议?

(3)文中写到哪件历史事件?

 

(4)体现作者志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岳阳楼记》

 

(一)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解释词语

晖:         开:        宠:      把:   

去国:          薄:       集:     

 

2、翻译句子。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从时间上表现景象千变万化的句子是:             

4、第一段中哪句话引出下文的抒情?
                            

5、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

                                   

                                    

(二)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词语

求:      二者之        微:       归:       

   

2、“古仁人”指           ,“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     

          

 

3、这个语段从两方面说明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其中一方面说明胸襟阔大的句子是             ,另一方面说明应当考虑国家大事的句子是                            ”

 

4、“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具体指的是      ,也含蓄地兼指    ,以达到作者          的目的。  

 

十《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有所不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得兼:      苟得                辟       

 

2、翻译下面的句子为现代汉语

 

生,亦我所欲也

                      

 

3、中“鱼”和“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4、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对这种人生价值观

有什么看法,简要回答。

                                    

                                    

 

5、本段的论点是什么?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十一 《 曹刿论战 》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加点的词

间:     鄙:        安:        偏:       

牺牲    福:        狱:        虽:      ]

 

2、译 何以战?                     

忠之属也。               

 

 3、给本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4、表明战争性质的句子是                   。    

 

5、曹刿请见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6、曹刿在和鲁庄公对话时,否定了什么?肯定了什么?

                                  

 

7、曹刿和庄公的对话,体现了曹刿              的战略

 

             (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

      作:        盈:       

测:        伏:       靡:     

 

2、翻译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曹刿在“齐人三鼓”后才同意下令进攻的原因是什么?

答:                             

 

4曹刿善于抓住有利战机克敌制胜的语句是:            

5、这两段文字表现出曹刿                   的才能。

 

6、成语出           自本文段。

 

参考答案

 

 一〈桃花源记〉1. 沿 坠落的花瓣 邀请 邀请 叮嘱 已经 顺着 作标记 寻找 标记 鲜艳美丽交错相通 妻子儿女 与世隔绝的地方 2.  花草鲜艳美丽,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桃源人)见到渔人,非常吃惊,(他们)问渔人从何处来。(桃源人)问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3. 桃源人;为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人民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4. 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这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理想世界,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只是一种空想。

5.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6.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环境幽美,生活安乐的世界,也比喻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豁然开朗;形容一下子领悟了某种道理。不足为外人道;要求别人不把有关的事情告诉别人。

 

二 〈爱莲说〉 1、(1)多(2)洗涤(3)长蔓(牵牵连连的)(4)少(5)树立  2(1)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   3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要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4衬托出莲的高洁可爱。 5略,言之成理即可。

 

三《陈涉世家》 1 驻扎  编次  误了期限   同样  小的 因为  有的人  果真   同“倡”2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王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扶苏因为多次进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边带兵。 3失期,法皆斩。4天下苦秦久矣。

 

四〈马说〉 1、(1)并 (2)吃(3)同“饲”,喂(4)鞭策(5)同“才”,才能 2(1)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食马者听到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3人才 不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4其真不知马也 5“食马者”“不知马”(或“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五〈始得西山宴游记〉1. 唐 文学 柳河东 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2. 惧 慢步徐行的样子 任意 穷尽 用手分开 未曾 指点 沿着 游戏  聚  收缩 接 特立出众 酒杯 接近 暗中 从前 从此(时) 记3. (醉前)所想到的,在梦中也一同出现。我原认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异形态的地方,我都去过,却不曾知道西山的怪异奇特。攀引草木登上高处,像畚箕那样伸开两脚坐着。青山萦回,白云缭绕,与天相接,四面望去,浑然一体。(这时)我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与万物的变化融为一体。

4. 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六《醉翁亭记》(一)1.宋 欧阳修2.①靠近 ②就 ③像鸟的翅膀张开一样④命名⑸情趣⑥体会3.对于山水的乐趣,体会在心里寄寓在酒上。4.①比喻 ②设问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二)1. (1)昏暗 (2)在 (3)捕鱼 (4)下棋 (5)发荣滋长(6)秀丽 2.一个脸色苍白、满头白发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了。3.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 4.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5. ①为酒所“醉”④为山林之景所“醉”6.伛偻提携 水落石出、觥筹交错 7.太守是一个勤于政事,廉洁奉公的人。  (三)1暮而归2.人知从大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禽鸟 游人 游人 太守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5.用禽鸟来类比宾客,说明他们不知道太守的真正乐趣所在。

 

七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1、  使……痛苦。犯过失。明白。通“弼”,辅助。增加。国外所以。通“横”,指不顺。3、(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对比论证。(3)要经过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磨练。

 

八〈出师表〉 1、时。奖惩。通心遗憾。出名显达。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奔走效劳。倾覆衰败。全。古代皇帝的死亡。平民。拜访。询问。3、(1)不利: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有利: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2)一、广开言路;二、严明赏罚。三、亲贤臣,远小人。(3)三顾茅庐。(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九《岳阳楼记》(一)1、日光 放睛  荣耀 持、执  离开国都  迫近 栖止  2、(他们)观赏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  3、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4、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引出下文的抒情5、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因物而悲的感情;一种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因物而喜的感情。 (二) 1、探求  两种心情  无  归依 

 2、古代思想品德高尚的  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 古仁人  滕子京  规劝友人

 

十〈鱼我所欲也〉1、同时具有几样东西 苟且偷生 祸患,灾难 通“避”,躲避2、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3、美味的食物(好的事物) 珍稀的食品(珍贵的事物)4、如果不能同时得到生命和正义,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这是正确、高尚的人生观。5、舍生而取义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十一〈曹刿论战〉

(一) 1参与 目光短浅 养 同“遍”,遍及,普遍 猪、牛、羊等 赐福,保佑 案件 即使2凭借什么作战?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3一 层(——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二层写曹刿跟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4齐师伐我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6小惠 、小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取信于民

(二)1、击鼓 振作 士气正旺盛 推测,估计 埋伏 倒下 2、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3、惧有伏焉 4、彼竭我盈 5、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 6、一鼓作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