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下学期语文模拟试题(二)
一、基础知识、听说和文言文。(30分)
1.选出下面加粗字中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3分)
A.禁锢 gù | 喑哑 yīn | 束缚 fú | 嘎吱gā |
B.留滞 zhì | 田圃 fǔ | 石窠 kē | 腌渍zhì |
C.喧嚣 xiāo | 暮蔼 ǎi | 打齁hān | 澄清chéng |
D.捋着 lǚ | 荒谬 miù | 迸发 bìng | 锁事suǒ |
2.选出对划线句词语解释结合句意的一项( )(3分)
A.郑屠心头那一把无名业火焰腾腾的按捺不住。(怒火)
B.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话)
C.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不干净)
D.实在标致极了。(漂亮)
3.选出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 )(3分)
A.鲁迅一生写了许多战斗性很强的杂文。
B.律师出庭辩护,始终抱着与检察员、审判员共同弄清真相,依法办理案件。
C.家长会上,班主任向家长们广泛征求了意见。
D.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我深深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4.选出作家作品关联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出师表》——诸葛亮
B.《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吴敬梓
C.《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D.《变色龙》——契诃夫
5.加粗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3分)
A.中道崩殂(死亡) B.白露未晞(干)
C.寤寐求之(醒着) D.道阻且右(右边)
6.选出和课文不完全相同的一项( )(3分)
A.蒹葭苍苍,白露未晞。
B.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C.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D.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7.选出对句子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 )(3分)
A.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向这个方向来,并不是为了求取低级的官职。
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我在两边站着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去邀请人家。
C.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我则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中间,略微有一点羡慕的意思。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时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8.读下面对话,然后回答问题。(9分)
甲: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终成为纵横捭阖的政治家;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终于完成《本草纲目》这部巨著;巴黎贫民窟四处透风,居里夫人在阴暗的七楼上刻苦研究……
乙:我不赞成这种说法。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李大钊,曾这样教育子女:“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这就是说,大脑得到了充分的休息,才会以饱满的精力专心地投入学习,才不会感到学习枯燥无味。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丙:自古以来的许多名人,哪一个不是以苦为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功夫深”指的就是吃苦的过程和程度。没有刻苦发奋的精神是不能获得成功的。
丁:学习就是勤奋、刻苦,反之就一事无成。但我不赞成什么“头悬梁、锥刺骨”,要劳逸结合。既要“寒窗苦读”,又要适当放松。有张有弛,才会提高效率。吃东西都不能只吃一种味道,苦、辣、酸、甜都要尝尝。人家说苦瓜是清火的,对身体很有好处啊!
(1)上面四位同学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位同学的谈话有几种观点?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一句不符合连贯原则,把它划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40分)
(一)
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9.选文是小说的________部分,交待了什么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1段文字交待了哪些内容,这样写对后文起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第2段说说我家的拮据生活体现在哪些事情上,母亲对这种生活持什么态度。你能看出她的什么性格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3段中的“可是”一词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看到菲利普一家衣冠整齐地每星期日都到海边等于勒,你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你猜测于勒会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丑石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huàn洗)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阴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它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
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都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
我感到自己的无知,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14.全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结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你怎样理解“眼光立即就拉直了”这句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尾说“丑石”伟大,这伟大体现在什么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读书的“乐”确实不多,“苦”却常常存在。但是往往苦得越多,最后尝到的甜也就越多。学习中的苦与乐,依据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世上之所以出现出类拔萃的伟人,就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正确地对待苦。在苦中前进,在苦中寻乐。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他一生的发明(“乐”)不知其数,而他在发明以前的学习过程中经受的失败(“苦”)更是不知其数。他曾为一件发明做过八千次失败的实验,每次失败都对他的努力做了否定,给他带来了痛苦。而他并不因痛苦而停止努力,反而说,这八千次失败虽然使他痛苦,但他也从中感到了乐:因为它们至少使他知道这八千种实验方法是行不通的。他不因失败的痛苦而感到失望,反而是从中吸取教训,得出经验,顽强不屈地继续走这一条既有苦,又是通向乐的曲折道路。
苦虽是对乐的否定,但也能引导人们走向乐,这就是“苦中作乐”。
但是,乐不是苦的积累,而是对苦的总结。不懂得这一点就会导致“苦得越多就越乐”的谬论。苦虽然显示了学习中的错误,但要想到乐,还要从苦中摸索,找出致苦的原因。众所周知的平行公理在客观存在真正诞生以前,经过了曲折的道路。在它刚刚问世时,人们对它大加怀疑。许多科学家、学者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平行公理的证明,但得到的只是失败。过了几个世纪,有个科学家经过了七年论证,得出平行公理不可论证的结论,从而创造了闻名世界的新学科——平面几何学,这个科学家受到全世界人的尊敬,得到了乐。那么,除了这位科学家以外,其他学者为什么尽是苦(失败)呢?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从失败中得到正确的教训,而这位科学家之所以得到成功(乐),就是因为他善于从失败中科学总结,终于找到了通向成功之路。所以,乐并不是苦的简单积累,只有在苦中认真总结,才能最终尝到成功的甜头,享受其乐。
18.第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全文的论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爱迪生的事例和创造平面几何学科学家的事例,这两个事例能否对调一下?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本文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三段中加粗的“这一点”指的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这段文字的论证方式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训练。(50分)
写“我”的经历、感悟。要求:感情真实,描述具体,重点突出,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听说和文言文1.A 2.A 3.B 4.B 5.B 6.A 7.D
8.(1)苦学成才还是乐学成才。(2)三种:甲丙:没有刻苦发奋精神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乙: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丁:劳逸结合。(3)最后一句话。
二、现代文阅读9.开端部分,交待了菲利普一家人盼望于勒,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初步揭示人物爱慕虚荣的性格。
10.交待故事发生的地点,介绍菲利普一家的境况,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交待必要人物,便于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11.(1)有人请吃饭不答应怕回请;(2)买减价的日用品;(3)姐姐的长袍自己做。母亲十分痛苦,看出她爱慕虚荣的性格。
12.承上启下从对拮据家境的描写转入写盼于勒,构成情节波澜。
13.不知于勒是谁,想见到于勒,了解他的状况,应是一个有钱人。
14.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借对丑石外表丑陋却作出巨大贡献的精神的描写,赞美了生活中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
15.结尾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写出了丑石的内在品质,赞美了丑石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不以功臣自居,不怕生活寂寞的伟大精神。深化了中心,收束全文,使读者心灵为之震撼。
16.是说文学家的眼光被丑石深深地吸引住了,突出丑不平常。
17.体现在它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却不计得失,不怕误解的美好品质。
18.总结第一段。
19.要正确对待苦,并在苦中认真总结,才能得到乐。
20.不能,与论证的道理对应。
21.事实论证。
22.第三段首句。
23.立论。
三、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