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第三单元练习卷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基础题(每题3分,共36分)
1.下面的注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折(shé)本 五行(xíng)缺土 秕(bǐ)谷 脚踝(huái)
B.潮汛(xìn) 嗤(chī)笑 栈(zhàn)桥 抽噎(yè)
C.别墅(yé) 一缕(lǚ)缕 阔绰(chuò) 发窘(jiǒng)
D.肥硕(shī) 衣服褴褛(lǚ) 拮据(jiéjū) 狗吠(fèi)
2.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即然 神色张皇 芦雁 皱纹 B.篷隙 朝气蓬勃 萧索 莫明其妙
C.影像 十分相像 印象 对象 D.恣睢 朗朗书声 桥梁 与日俱增
3.下面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候既然是深冬”,这里的“既然”意为已经,是古代汉语用法的残留现象。
B.“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一句中的“易”字跟“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的“易”意思不一样,
C.“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中的“一落千丈”形容杜小康从美丽的校园来到荒凉的芦苇塘里放鸭。
D.“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的“歇斯底里”用拟人手法形容暴风雨极为猛烈。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小说《故乡》主要叙述了19与20世纪之交的农村衰败景象。
B.杜小康之所以感到孤独,是因为他孤身一人看管很多很多鸭子。
C母亲克拉丽丝在躲避于勒时生若瑟夫的气,可能是因为若瑟夫多给了于勒五十生丁小费。
D.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万卡》写的是一个伤感动人的故事。
5.以下各句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
B.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
C.一个法国人只要航行两个小时,就可以到一个邻国,看看这个国家的民族,并且研究一下这个不列颠国旗覆盖着的岛上的风俗习惯。
D.程老师满意极了,连连点头,眉里眼里都是笑。
6.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在小说的主体部分写出了对农村现状悲哀,在结尾部分又表达了对未来的向往。
B.《我的叔叔于勒》作课文时删去了原首尾的几段内容,是为了使故事情节更加简练。
C.《心声》中李京京读课文读得出人意料的精彩,是因为他与小说主人公万卡有着类似的经历,他的朗读是情感的再创造。
D.《孤独之旅》写杜雍和带杜小康辍学去放了将近一年的鸭子,违反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法》,应受到法律的惩罚。
7在下列文字中横线上依次应填上的一组词语是( )(3分)
我们将努力 利用外资的领域,继续 投资环境,为外商在华投资提供法律保护, 他们合法的权益。
A.扩大 改善 保障 B.扩大 完善 保护
C.拓宽 改善 保护 D.拓宽 完善 保障
8.将下列选项依次填人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顺序是( )(3分)
在生命的旅程中,能拥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种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 ;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
;可以直对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 ;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辩,也可以只是 。
①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②走了火的雷霆霹雳
③悄无声息的一个暗示的眼神 ④不停的絮絮叨叨
A.④②③①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3分)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10.填入空白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说“五·四”时期的那一代有志青年为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曾在黑暗中苦苦求索是艰辛的,当代青年则是幸运的,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已经找到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使我们创造了过去十年的辉煌,也将使我们在新世纪里继续创造辉煌。
A.尽管 那么 因此 不但 B.如果 那么 因为 不仅
C.如果 所以 既然 不仅 D.尽管 但是 既然 不但
11. 仿照例句,请在后面选择一个话题续写句子(3分)
例句:善良是一种纯洁的心地,表现为灵魂的高尚,并因此做出更美的行为。
真诚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表现为摒弃心中的每一丝猜疑和顾忌。
仿写:乐观是 ,表现为 。
正直是 ,表现为 。
12按要求默写:(3分,选做3题,每小题1分)
①莫道不消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花阴》
②槲叶落山路, 。《商山早行》
③《出师表》中描写诸葛亮生活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求闻达于诸侯 。
④ 辛弃疾在《破阵子》一词中用 , 两句写出了将帅用牛肉犒劳部下,塞外边境响起军乐和战歌声的悲壮场面。
二、阅读题(共64分)
(一) 盲道上的爱 张丽钧(21分)
上班的时候,看见同事夏老师正搬走学校门口一辆辆停放在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走过去,和她一道搬。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夏老师说: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视网膜出了问题,告诉我说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我没听懂,问有啥充足的心理准备。医生说,当然是失明了。我听了差点死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20多岁呀,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抠出来给了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真的是做好了把双眼捐给女儿的充足心理准备。
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我开始闭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每当辅导完了晚自习,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的,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破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生活在彻底的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竟认得了那八道杠!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之百的盲人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她和她爸表演一回走盲道。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前。解开围巾,看见走在后面的女儿和她爸都哭成了泪人儿……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该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
带着夏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
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跟自己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八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那样真切地瞬间从足底传到了心间。我明白,有一种挂念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我替他们谢谢你。
1当夏老师得知女儿的眼睛有可能失明时,最初的反应是怎样的?当她做好了把双眼捐给女儿的心理准备后,她又是怎样做的? (6分)
2本文题为“盲道上的爱”,通读全文后,你认为题中的“爱”包含哪几层含义? (6分)
3本文结尾满含深情地写道:“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我替他们谢谢你。”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4当方老师用围巾蒙住双眼从街上沿盲道顺利地走到家时,让“后面的女儿和她爸都哭成了泪人儿……”,请你发挥合理想象,写出此时女儿的内心活动。(50字左右) (5分)
(二)恐龙在我们的头上飞(23分)
1857年,赫胥黎将当时他所能找到的世界各地的恐龙化石与驼鸟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恐龙有30多个特征与鸟类完全一样。这位头发凌乱、从不安分、一向以发表惊世骇俗观点闻名的32岁英国科学家,向世人公布了一个惊人的假说:鸟类是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
人们以为赫胥黎又发疯了。在一般人看来,恐龙早已灭绝,在天上飞的小鸟怎么可能是由在地上爬行的恐龙变的呢?这话无论出自谁的口都是疯话,出自赫胥黎这个“十足的疯子”的口就更是疯话。闲极无聊的贵族绅士们再一次以谩骂赫胥黎为乐,一直骂到赫胥黎的晚年。
到了 20世纪 80年代初,这时演化界的权威、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奥斯特隆先生通过对德国始祖鸟、美颌龙和美洲恐爪龙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他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赫胥黎是对的,鸟肯定是由恐龙演变而来的。”然而,奥斯特隆像赫胥黎一样无奈,都没有找到必需的化石标本作为证据。赫胥黎这时代还没有发现具有叉骨的恐龙化石标本,而叉骨是鸟类特有的构造;奥斯特隆则缺乏由恐龙到鸟中间的那个过渡性生物,他没有找到这种化石标本。
1996年8月 12日,一个农民走进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季强的办公室,从布包里拿出一块从自家园子里挖出来的70厘米×50厘米的石头。石头上有一个清晰的恐龙造型,季强一眼就认出这是一块典型的食肉性恐龙化石。这本也没什么稀奇,因为一年前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最早发现了这种化石,却把它当作一块普通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收藏在仓库里,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被错过了。化石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吸引了季强,就是恐龙身上长着很短的纤维状皮肤衍生物。科学家的高度敏感性使季强一下子就想到了赫胥黎和奥斯特隆所缺的证据和环节。此后两个多月,季强多次到这块化石出土地辽宁北票四合屯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在这年第十期的《中国地质》上他撰文指出:“化石上的皮肤衍生物具有分叉现象,这正是当年赫胥黎没有找到的。”他分析道,分叉现象是羽毛的特征而不是毛发的特征,所以,这种皮肤衍生物应是羽毛而不是毛发。他正式将这种化石上的生物命名为“中华龙鸟”。
季强的文章引发了一场世界科学家的大论战。为了找到更为详实的证据,季强在 1996年到 1998年多次到四合屯进行挖掘,找到了原始祖鸟和尾羽鸟化石,这两种鸟都是属于中华龙鸟和现代鸟中间的过渡性生物,身上既有中华龙鸟的纤维状的原始羽毛,又有现代鸟的一些羽毛。这是证明中华龙鸟是鸟的一个铁的证据。1999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宣布:龙鸟之争已经结束。
1999年7月,兴奋异常的奥斯特隆在美国耶鲁大学为季强举行大型新闻发布会,宣布鸟类起源问题彻底解决。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突然来到会场说:“我现在知道了鸟是恐龙变的,中国辽宁西部发现的中华龙鸟是本世纪重大的科学发现。”
1.从全文看,季强能取得这个重大科学发现的原因有哪些?请写出4点来。(8分)
① ②
③ ④
2.季强将这种化石上的生物命名为“中华龙鸟”,根据文章的表述,你认为这一命名向人们传达了哪些信息?请写出3点来。(6分)
①
②
③
3.假设你参与这项科学研究,请发挥你的想像力,猜想和推断恐龙变成鸟类主要经过哪些演化过程,结合下面图示,将相应的词语填到方框内。 (3分)
![]() |
4.赫胥黎“鸟是恐龙变的”这一假说惊世骇俗,当时大多数人对之不解甚至谩骂,但历史证明这一假说是正确的。赫胥黎和当时“人们”的表现分别给你怎样的启示。(6分)
答:赫胥黎给人的启示:
“人们”给人的启示:
三、文言阅读与古诗赏析:(20分)
(一)(15分)
(伍)子胥入船,渔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寻之津。
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有其饥色,乃谓曰:“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饷。”渔父去后,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芦中而应。渔父曰:“吾见子有饥色,为子取饷,子何嫌哉?”子胥曰:“性命属天,今属丈人,岂敢有嫌哉?”
二人饮食毕,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此吾前君之剑,上有七星北斗,价直百金,以此相答。”渔父曰:“吾闻楚王之命: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执圭:春秋时楚国设置的爵位名,它是楚国的最高爵位)。岂图取百金之剑乎?”遂辞不受,谓子胥曰:“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子胥曰:“请丈人姓字。”渔父曰:“今日凶凶,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子胥曰:“诺。”既去,诫渔父曰:“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渔父诺。子胥行数步,顾视渔者,已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矣。 (《吴越春秋卷第三 王僚使公子光传》)
1、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乃渡之千寻之津(古代长度单位) 子俟我此树下(等待)
B为子取饷(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子何嫌哉(嫌弃)
C价直百金(通“值”) 请丈人姓字(老人)
D赐粟五万石,爵执圭(爵位) 掩子之盎浆(古代一种带酸味的饮料)
2、下列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渔父乃视之有其饥色 子胥乃出芦中而应 B以此相答 先帝不以臣卑鄙
C子为芦中人 陈涉乃立为王 D岂图取百金之剑乎 天子之怒
3、下列句中加点的代词,指代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2分)
A求之树下,不见(指子胥) B如是至再(指歌而呼之)
C此吾前君之剑 (指前君之剑) D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 (指渔父)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 ②何用姓字为?
5、用一句话概括渔父的品行。(3分)
(二)鸟鸣涧 王维(5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这种我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常用的手法,叫作 ,比如“ ”(列举本诗之外的一句诗)。(3分)
一、基础:
1、A项全部正确。B项“汛”应读xùn;C项“墅”应读shù。D项“硕”应念shuō。
2、答案为C。A项 “即”应为“既”。B项“篷”应为“蓬。D项“朗朗”应为“琅琅”。
3、答案为C.“一落千丈”形容的是杜小康的家境从富裕到突然遭到困难。杜小康从校园来到远离家园的芦苇塘里放鸭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是家境“一落千丈”导致的后果,不是直接原因,此类题目要问的是直接原因。
4、答案为B。杜小康之所以感到孤独,是因为他远离了校园,跟着父亲过凄楚的放鸭生活,而不是“孤身一人”。
5、答案为A项。A项连用“大概”和“六七十”两个表示约数的词语,属于用词赘余,“大概”一词应该删掉。
6、答案为D。从课文的描写看,杜雍和带杜小康辍学去放鸭,是不得已之举,也不见有关部门来人动员杜小康去上学。看来这件事发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法》实施以前,所以尚不存在受到法律惩罚的问题。
7.A 8.B 9.D 10.B 7.略
二、
1.当初的反应是“差点死过去”。当她做好了把双眼捐给女儿的心理准备后,为了尽快适应角色,她提前利用一切机会体验盲人生活。或“闭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每当辅导完了晚自习,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 此题着重考查学生提炼主要内容并进行概括的能力。
2,①老师对女儿的爱;②方老师对盲人的爱;③“我”对盲人的爱。
3.是向世人发出的呼吁,呼吁我们这些明眼人,应该像文中的方老师那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关爱盲人,给这一个“弱势群体”带来方便和安全。
4.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感悟和想象能力。意在考查学生揣摩人物心理,并借助想象和联想,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1.①前人(赫胥黎和奥斯特隆)的研究发现为他的发现打下了基础;②有机遇;③具有高度的科学敏感性;(或:抓住了机遇)④实地挖掘,勤奋工作,有实干精神。(共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①取名“中华”意指化石是在中国发现的;②取名“中华”还向人表明化石是由中国科学家研究的,这一发现是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其中一个意思即可)③化石上的这种生物是介于恐龙和鸟类之间的过渡性生物,取名“龙鸟”的意思是说它既像龙又像鸟; ④取名“龙鸟”还表明季强支持赫胥黎鸟类是由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的假说。(①②、③、④是最佳答案,共6分。答①②③或①③④均可给满分。答①②④扣2分,答②③④扣1分)
3.由地面到树上;(在树间或从高处往低处长期地)跳跃(1分);出现羽毛、翅膀(1分)。
4.赫骨黎给人的启示:人要有个性、主见和创见,要善于并敢于标新立异,才会有所创造和成就。(从治学方面谈比较研究对发现的作用也可以。)(2分) “人们”给人的启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不能凭据多数人的俗见而扼杀真理;对不合世俗之见的创见要宽容和耐心,不应简单地否定和扼杀;只有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鼓励和保护创造与发现,加速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回答其中一点即给2分)(从其他角度回答的,切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
20、(4分)B D 21、(2分)A
22、(2分)D
23、①你赶快离开,不要停留!(否则)将要被楚国人抓获。(重点:“去”“且”“为”)(2分)
②为什么还要知道姓名呢?(重点:“何……为”)(2分)
24、(2分)重诺轻生(重义轻生、舍生取义)(意思对即可)
25、(2分)A
26、(1分)动静结合
(2分)例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王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沁园春 雪》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