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初三实验班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4-5-11 0:10:42下载本试卷

初三实验班语文测试卷

(全卷满分80分)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论读书

培根

   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博采, 足以长才。其怡情也, 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其博采也, 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 其长才也, 最见于处事判事之际。练达读书费时过多易惰, 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 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 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而书中所示, 如不以经验范之, 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 无知者慕读书, 而明智之士用读书, 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 用书之智不在书中, 而在书外, 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 而应推敲细想。书有可浅尝者, 有可吞食者, 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 有只须读其部分者, 有只须大体涉猎者, 少数则须全读, 读时须全神贯注, 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 最其所作搞要, 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 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 淡而无味矣。读书使人充实, 讨论使人机智, 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 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 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 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使人善辨;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 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人顺畅, 一如身体百病, 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 射箭利胸市, 漫步利肠胃, 骑术利头脑, 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 可令读数学, 盖演题须全神贯注, 稍有分散须重演; 如不能辨异, 可令读经院哲学, 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 如不善求同, 不善以物阐证另一物, 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 皆有特药可医。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2分)

  书中所示, 如不以经验之, 则又大而无当。   

2、概括1、2两段的主要内容。(4分)

                                           

3、“练达读书费时过多易惰, 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这句话讲的是读书的三种偏向,前面都是一个字“惰”“矫”,请也用一个字概括第三点:全凭条文断事则    (2分)

中华世纪坛序

朱相远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代;几多荣辱沉浮,几度盛衰兴旺。圣贤典籍,浩如烟海;四大发明,环球共享。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

  回首近代,百年三万六千日,饱尝民族苦难,历尽变革风霜。烽火硝烟,江山激昂,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断梁。春又绿神州,华夏沐朝阳。

  登坛远望,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看乾坤旋转:乾恒动,自强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载物之气量。继往开来,浩浩荡荡。立民主,兴文明,求统一,图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将舒天朝晖,磅礴东方。

  世纪交汇,万众景仰;共襄盛举,建坛流芳;昭示后代,永世不忘。

中华世纪坛赋

魏明伦

  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

  浩瀚青史,概括于坛内;辉煌文化,浓缩于眼前。徐行三百米平坦甬道,遥想五千年坎坷长途。论英雄不计成败,数风流可鉴兴亡。浪淘何物?功归谁家?文化乃常青树,科学乃聚宝盆。创造人间福祉,推动历史车轮。

  驶至近代,国难当头。百年忧患,敌忾同仇。聚散沙成铁塔,变弱者为健儿。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民族魂魄化火凤涅槃。挽狂澜于既倒,建广厦于废墟。转国运蒸蒸日上,升国旗冉冉凌空。

登坛远望,乾旋坤定。天行健,地包容。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对比幽州台,激发冲霄志。哀兵必胜,中华必兴。日月为我祖国作证,风霆为我民族壮行。踏星斗飞过世纪之交,驾神州立于强国之林。

4、两文的前两节紧扣题目中的“    ”两字,第三节紧扣题目中的“   ”,第四节则紧扣题目的“  ”。(3分)

5、同写中华世纪坛,一“序”一“赋”,内容和结构大体相同,两文的第一节都写到中华世纪坛的圣火,两文的第二节都写了             ,两文的第三节都写了             ,第四节则写             。(6分)

6、请结合《赋》的相关内容解释“哀兵必胜”的含义。(3分)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方括号中是古人的注解),完成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钟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① 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不足保也;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② 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夏桀之国,左天门③ 之阴,而右天溪④ 之阳,庐 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如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

[注:吴起列传有,小异。史迁曰:“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思亡其躯。”杨雄曰:“美哉言乎!使起之用兵每若斯,则太公何以加诸?”二子论之当矣。然其言不可以人废也。]

  注:①吴起:战国时魏人,曾为魏将,屡建战功,魏文侯任为西河守。文侯死,遭人陷统治机构,促进了楚国的富强。悼王死,为旧贵族杀害。 ②三苗:我国古代部族名。 ③天门:山名。 ④天溪:水名。

7、文中“是重危也”一句中“重”字的正确读音和解释是(  )(2分) 

A.zhòng 重大的   B.chóng 重复   C.zhòng 更加  D.chóng 重新

8、下列句中的“之”与“西河之政,专委子矣。”中“之”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B、孔子去:何陋之有。

  C、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D、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9、“然而可得并者,政恶如故也”这句话的正确译文是( )。(2分)  

A.然而能够取得那些城高人众二者并具的地方,是因为那些地方政治不好。

  B.然而却能够取得那些城高人众二者并具的地方,说明魏国政治不好。

  C.然而那些地方能够被兼并,是因为那些地方政治不好。

D.然而却能够兼并那些地方,说明魏国的政治不好。

10、古注中所引史迁、杨雄的观点和注者自己的观点正确的理解是( )。(2分)

A.史迁肯定吴起之言,否定其行。杨雄既肯定其言,又肯定其行。清者赞同史迁的意见。 

 B.史迁肯定吴起之言,否定其行。杨雄既肯定其言,又肯定其行。清者赞同杨雄的意见。 C.史迁、杨雄、注者都肯定吴起之言,否定其行,只是程度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D.史迁、杨雄、注者都肯定吴起之言,否定其行,表达方式不同而程度并无差异。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

                                  

三、小作文(10分)

某官员贪污腐败被人检举,在单位的职工大会上作了检讨。请你模拟想象该官员的心理与口气,写一段检讨的话。要求:检讨看似深刻,实际上毫无悔改之心,堆砌词藻,敷衍了事。字数100-200。(10分)

四、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写文章(40分)

  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请以“人与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

答案卷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1、       (2分)

2、                                   (4分)

3、     (2分)

4、                    (3分)

5、                                     (6分)

6、                                    (3分)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7、     (2分)  8、     (2分) 9、     (2分) 10、     (2分)

11、                              (2分)

三、小作文(10分)

四、大作文(40分)

答案

1、验证

2、读书的目的或作用;读书的方法

3、迂

4、中华;世纪;坛

5、三百米平坦甬道;回首近代历史;登坛远望

6、近代中华历经百年忧患,但中华民族敌忾同仇,自强不息,必将能够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C 

8、D

9、C

10、C

11、由此看来,靠着地形险峻,怎么能成就霸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