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与运用:(40分)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字形和注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诺贝尔奖举世瞩目,而诺贝尔创立的 “互译法”却鲜(xiān)为人知。
B.有些人总认为矜持、含蓄才是美德,但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里,直截(jié)了当的沟通更为重要。
C.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同志以身徇 (xùn)职,引发倾城之痛,该市14万群众自发为她送行。
D.心理学家认为,小亮如果能直接渲 (xuān)泄自己压抑的感情,或许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2.对下列加线的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些人宁愿循规蹈矩,落个疲惫不堪,也不肯运用心智去研究和思考,以改进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循规蹈矩:在这里是遵守规矩的意思).
B.许多科幻书对地球的前景都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并非杞人忧天,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科幻书中所描绘的情景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杞人忧天:此处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C.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不言而喻:此处指众多海洋生物的潜力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D.为了给失学的孩子筹建“希望小学”,他呕心沥血;新学校落成时,这位钢铁般的汉子也流泪了。(呕心沥血:此处形容费尽心思。
3.在下面语段横线上依次填人关联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在一定条件下,科学知识之所以正确是因为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条件变化了,原有的科学知识会被人们用新的实践去检验, 会被修改和发展成新的科学知识。但人们之所以要不断学习 是因为原有知识统统“过期变质”, 是因为新条件下产生的新知识能使人们的知识、思维和智慧更上一层楼。
A.如果 从而 并非 而 B.如果 从而 不仅 而且
C.虽然 但夷扩 不仅 而且 D.虽然 但是 并非 而
4.下列选项中,与原文文意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3分)
你相信吗?地球人类每秒钟释放的二氧化碳超过700吨!每年有230亿吨。它们直接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导致气候变暖。全球排放的二氧化碳中95%以上来自于化石能源的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不同的化石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比为l:0.8:0.6。因此,如多用石油、天然气而少用煤炭,就可以达到减排的目的。但是石油、天然气丰富的国家容易做到这一点,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多用石油、天然气往往意味着经济上的损失。这个损失获得了环境上的收益,但收益是全世界的,损失却由一个国家来承担。这既不公平,对某些国家来讲也难以承受,并且,化石能源之间的替代只是延缓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不能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替代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A.之所以要调整能源结构,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B.提倡多用石油、天然气,少用煤炭,可以有效缓解二氧化碳的排放。
C.由于石油、天然气替代煤炭往往意味着经济上的损失,尽管对环保有利,但人们却难以承受。
D.要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
5、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都有语病,请依次改正。(4分)
①一个民族应该值得回顾的辉煌历史,②它会稳定和提升现在的现实生活。面久{爪前五甲乙霸而虱丽丽卧罰彫丽得的辉煌成果的回忆,来升华和照亮现在的生活.民族的生活和个人的生活一样,是一种极为可贵的经验财富。④这种经验财富,如果得到巧妙的运用,就会导致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相反,如果滥用或误用,就会导致空想、迷惑和失败。
①
②
③
④
6.请仿照例句的句式和所用修辞,写出你对 “家”的感受。(4分)
例句: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那么家是一只小小的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也是永远的岸。如果 ,那么 , , 。
7.在空格内给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2个字。(3分)
2004年6月3日,雅典奥运会圣火离开雅典,正式开始为期35天的环球之旅。在雅典国际机场举行的火炬交接仪式上,雅典奥组委主席扎斯卡拉基表示,本次奥运圣火的环球传递活动将首次穿越5大洲,经过27个国家的33个城市。同时,火炬将首次到达非洲和拉丁美洲,并且途经每一座曾经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
□□□□□□□□
□□□□
8.“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一种自然现象,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请根据下面的要求答题。(5分)
(1)请说出这句话中蕴含的道理。(2分)
(2)请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这个道理.(3分)
(二)古诗文积累:(12分)
9.古诗文默写。(8分,每空1分)
(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2)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用“ , ”两句诗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迈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崔颢在《黄鹤楼》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境相似,这两句是:“ , ”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以小鸟的活动写出早春特色的诗句是:“
, 。”
lO.选择正确答案。(4分)
(1)下列诗句表现的自然季节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下列各项中,能与“四面湖山归眼底”构成对偶的一项是( )(2分)
A.万紫千红总是春 B.万家忧乐到心头
C.千锤万凿出深山 D.万户争传新乐府二、文言文阅读:(15分) ,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人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B.
C.
D.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分)
翻译: .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分)
翻译: .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 (用原文回答)(2分)
4.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4分)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18分)
音乐之伴
张抗抗
音乐是有年龄的。
在我们幼年的时候,音乐也许曾经是保姆。旋律的构成简单而稚拙,但每个音符都舒缓、柔和、温厚和淳朴.那节奏是摇篮式的,在摇晃着的歌谣里,我们的骨节一寸寸放大着成长着,却分不清保姆和音乐,是怎样各司其职又互为其主。
少年时代,音乐轻捷的脚步,是我们第一个悄悄钦慕的恋人。我们在深夜与它相约,聆听它的倾诉和呼唤。乐曲中每一处细微末节,哪怕一个小小的颤音,也会让我们心跳脸红。那欢喜是纯真无邪的。无论哪一种音乐都会使我们欢欣。但可惜那时我们太年轻,心里喜欢着,却无法分解和辨析它真正的奥妙.
当我们成为沉稳和成熟些的青年时,浮游荡漾在空气中的音乐,也渐渐沉淀下来。那时我们开始思考音乐,努力试图去读解和领悟,并试图与音乐对话。音符变得立体,有一种辐射和扩张的趋势,暗藏着你听得见或是听不见的声音。音乐不再仅仅是一种情绪,而有了实在和具体的内容,成为可视可感的语言和思想,甚至是哲学。你发现音乐世界内壁悬缀着抽象的音符,不可复制也不可临摹,往往当你开口或是动手将其制作成曲谱时,它们却已消失。你只能将其烙刻在脑子里,一遍遍碾磨成体内血液流淌的声音。
被琐事杂事俗事缠身的中年,岁月匆促,音乐在生活中已是显得奢侈的享受,往往纯粹是一种娱乐和休闲。那时候音乐有点像一个分手多年的旧情人,只是在百无聊赖的日子里,会偶尔下决心安排一次有礼貌而有节制的约会。多少有点儿可有可无的意思,但若是真正割断情丝,又是不甘的。在忧伤的乐曲中,重温往昔的缠绵和恩爱,毕竟还有一种依稀的幸福感。
音乐对于老年,若不是感官麻木得不再需要,那定是摈除得很彻底很坚决的。没有音乐的老年,也许枯涩也许灰暗但也许恰是因他的内心饱满滋润,而无须依赖音乐的浇灌。人到了老年,对音乐的选择变得十分挑剔。若是喜欢的音乐,必是自己灵魂的回声。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除了自己认定那种之外,天下的音乐都是不堪入耳的嗓声。所以老年的音乐,由于排除了功利的杂音,在自然淡泊的心境中,便有了一种宁静透明的质感。人走向生命尽头时,音乐不再是保姆也不是恋人,不是先哲更不是神衹,而只是一个忠实的人生伴侣。
所以音乐具有着极其博大而丰富的包容性。音乐无法定义。不同的音乐可以被每个军齡段的音乐爱好者音乐迷分享,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古典或是现代、严肃或是流行,在欣赏者那里,并没有绝对的界别。在感人至深的音乐中我们常常迷途甚至错位。但音乐宽容大度,它知道自己所能在人们心上激起的回声,是“喜欢”的惟一标准。
音乐只是有点儿模糊,有点儿空灵。它无形无状、无影无踪,无法触摸、无法品尝,是一种流逝的时间,一种被曲谱固化的记忆。音乐被人吸纳到心里去,又被人在各个生命阶段自然而然地传递下去,音乐就变得永恒了。
1.音乐是有年龄的。作者用了不同的比喻来描绘不同年龄阶段对音乐的感受。根据下列提示,找出相应的比喻.(3分)
幼年:
少年:
老年:
2.“音乐具有着极其博大而丰富的包容性”,此处的“包容性”具体含义是:
。 (3分)
3.作者开始说“音乐是有年龄的”,后面又说“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你认为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
4.作者为什么认为音乐在青年时代“不再仅仅是一种情绪,而有了实在和具体的内容,成为可视可感的语言和思想,甚至是哲学”?请结合全文比较分析。(4分)
5.“音乐是一种流逝的时间,一种被曲谱固化的记忆.”在这个句子中,作者运用比喻来表达了她对音乐的感受,请具体分析这种表达的妙处。(4分)
。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l一5题:(22分)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
钱乘旦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不封闭,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在长期的兼容并取、包收含纳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时间里融合了许多古代先民,这个过程就是古代先民相互开放、相互吸收的过程。由于开放,我们的民族取长补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成就;由于融合,民族的精神保存了活力,历经磨难而终久不息。古代民族的兼容并取,最终铸造了中华民族,由此奠定了东方最刘!烂的古代文明。文明生存的条件之一,就是对外开放的环境与心态,环境的封闭看起来是安逸与宁静,但同时也意味着丢失前进的机会。心态的封闭则是自己闭起眼睛来不看竞争的现实,在竞争的环境中碰得头破血流。这样的心态,在世界进入“近代”以来就让中国人吃足了苦头,而当我们克服这种心态后,我们就又起步了.中国近一两百年的历史,就是这样一部“心态史”。所以,一个开放的环境与一个开放的心态,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开放的心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抬起眼睛来看别人,既看别人的过去,也看别人的现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越来越明白,不看别人的现在,那就是夜郎自大,自取落后。但看别人的过去之重要性,却是多数人所忽视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看别人的过去实际上就是在看别人的现在.别人现在成功,他为什么成功一一成功的根源在过去;别人现在失措,他为什么失措一一失措的原因也在过去。世界上没有无本之木,现在这棵树,是长在过去这个“本”上。有谁能够相信:一个国家的兴盛,会没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因素作为其条件,而这些条件是在一瞬之间一蹴而就的,并不是出自于其历史经历的积累,或其历史创造性的不断涌现?又有谁能够相信:一个国家的挫折,不由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诸方面的问题所造成,而是一日之间成三尺之寒,并不由其主观、客观各种原因积淀而成为历史的顽疾?不懂历史,就不懂现在;看不懂历史,就看不懂现在。我们如今已经有了开放的心态,懂得要张大眼睛来看别人;但不看别人的过去不等于不看别人的现在,看不懂别人的过去也就看不懂别人的现在。
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外国历史不仅是关于外国的历史知识,而且是世界其他民族积累的智慧的结晶。常有人问:学习历史有什么用?我的回答是:历史给人以聪明。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历史记录的是前人的经历,提供的是前人经历中的经验和教训。
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经验提供的是成功的智慧,教训使人有可能成功。我们总希望自己成功,不失败。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就是成功和不失败的一面镜子。实际上,任何人都站在历史的镜子前,而看不看镜子、能够在镜子中看见什么,这就是智慧的表现。历史虽然无言,但它却会说话;能够听见历史说话已经很了不起了,而能够听懂历史在说什么,这就是伟大的智慧。听懂历史说话是一种巨大的才智,但是想听历史、懂历史,首先就必须学历史、读历史,在历史的知识中聆听历史的教诲。
当然,要真正让每一个人懂得历史的重要性,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做到的。我们要长期坚持历史教育,恢复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感,而这种历史感,正是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但是对这种传统,我们需要做一点补充,这就是:“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我们民族已经走向世界了,我们看过去,不仅看我们自己,也看全世界;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展望未来,不仅展望自己,也展望全人类。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提倡学习历史。纵观全文,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的?(4分)
(1)
(2)
2.文中“环境的封闭”和“心态的封闭”各指什么?(4分)
“环境的封闭”是指
“心态的封闭”是指
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具有丰富的内涵,请你谈谈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3分)
4.作者为什么说“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请联系全文分析,用自己的话概括作
答。(6分) 。
5.2l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高速发展的新型社会,竞争更为激烈,开放的环境和心态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联系这篇文章,谈谈你现在会怎样用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的人或事。请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你的看法。(5分)
四、作文:(55分)
生命只有一次,它是宇宙间最宝贵的,最值得珍惜的。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生命既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生命中那些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高尚与卑下,纯真与芜杂,都是一本内容不同的书,或是一幅风格迥异的画。生命值得审视与感悟,生命值得欣赏与敬畏。
请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写别人的事;可以从正面写,也可以从反面写;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所写内容必须与话题相关。
2.题目自拟,立意白定,文体自选 (除诗歌外)。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5、作文纸自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