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语文中考阅读训练

2014-5-11 0:10:42下载本试卷

语文中考阅读训练

1.轻轻地抱住母亲

  ①母亲已经70多岁了。70多岁的母亲在胆囊切除手术中受尽了磨难,本已衰老的母亲

更加虚弱了。母亲在病床上躺着,想动一下都非常困难。那天晚上,母亲下床小解后怎么也上不了床,当时,我就那么轻轻地一抱,就把母亲抱到了床上。也就是这轻轻的一抱,竟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②上了床,母亲不愿躺下,就那么实实在在地靠在我的怀里。那时我感到了我胸脯的宽

厚,也感到了母亲的瘦小。我搂着母亲,并且轻轻地晃着,母亲那一头苍白的头发,散乱在我的眼前。我低头给母亲梳理头发时,母亲的双眼闭着,眼角却溢出了几滴泪水。我给母亲擦泪时母亲说:“你小时候,我就是这样抱着你,你不老实,老是乱蹦乱跳。”我说:“妈,你想我抱着吗?”母亲说:“想,抱着我,我心里就踏实。”我的眼睛湿润了……母亲说着就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于是,我就那么一边轻轻地抱着母亲,一边微微地晃着。我感到有一股爱的暖流在冲撞着我的心扉,我感到我强壮的身子就是母亲的靠山,就是母亲的胆量,就是母亲的渴望……我的泪,竟忍不住掉到了母亲的脖子上。

  ③把一个人抱在怀里是因为心中有爱,那是一种深沉的爱,一种无法描述的爱,一种比任何语言的表述都要博大凝重的爱。小时候母亲经常抱我,抱着我下地,抱着我拾柴……我要是乖巧,母亲还会亲我的脸蛋儿,我这时就会搂住母亲的脖子,那是一种渴望,一种依赖,一种让我终身难忘的幸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就不愿再让母亲抱了,最多会让母亲扳着脸看看我胖了还是瘦了。当我长到渴望和异性亲热的时候,我会与女友激情拥抱,甚至热烈地亲吻,却不再愿接受母亲的双臂和胸怀了。这时的母亲,就只能用慈祥的目光,或是我喜欢的食物来表达她深深的母爱了,而我也再没有搂住母亲脖子的渴望了。但就在那个晚上,我抱着母亲时忽然感到,我就像重新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里一样,那么甜蜜,那么幸福。

  ④又一个晚上,母亲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到夜里10点钟时,母亲说:“我想睡了。”我说:

“妈,我把你抱到床上吧。”母亲说:“中。”于是,母亲就搂住了我的脖子。母亲比过去明显胖了。我抱着渐渐康复的母亲向床边走去的时候,母亲满脸的笑容。我知道母亲在我的轻轻一抱中感到了甜蜜和满足。我感到我幼小时的形象和母亲叠在了一起,那是人生漫长的旅程,也是母子亲情的融合,更是母子之爱的结晶和升华。我把母亲放在床上时,母亲竟然出乎我预料地说了一句:“好幸福啊。”继而就是响亮的笑声了。

  ⑤我在这笑声里充满惭愧。我们会激情满怀地抱住亲爱的妻子去倾吐炽热的情恋,我们

会喜不自禁地抱着儿女去倾吐脉脉的爱意。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去抱一抱年迈的母亲,去倾诉那份人间的挚爱和亲情呢?……

 1.从全文看,题目“轻轻地抱住母亲”中的“轻轻”一词用得很形象,请分析“轻轻”一词的含义。

答:                                    

                               

 2.第一段中“也就是这轻轻的一抱,竟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使“我”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的原因是什么?

答:                                    

                              

  3.请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将病中母亲的肖像描绘出来。

答:                                    

                                 

  4.对本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答: 【    】

A  本文以“轻轻地抱住母亲”为线索,着重描述了“我”抱住病中母亲与渐渐康复后的母

亲的动人情景。

  B.文章最后一段直抒胸臆,抒发了对母亲的愧疚之情,感情真挚动人。

  C.为了引人人胜,本文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的叙述方法。

  D.本文描写细腻,语言朴实自然,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深的母于之情。

  5.你喜欢文中的“我”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                                    

                                       

2.读书三境界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an)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ihu 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

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晶”的具体含义是:

  “吞”:                                  

  “啃”:                                   

  “品”:                                  

  2.作者认为“吞”“啃”“晶”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答:                                    

                                  

  3.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  【   】

  A 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具体的事实,阐述了读书三境界的观点。

  D 本文阐释了“吞书”、“啃书”、“品书”的内涵和三种境界对不同的读书人的意义。

  C.作者善于取譬说理,说理透彻,深入浅出,使读者心悦诚服。

  D 本文在阐释道理时态度平和,言辞中肯,使人易于接受。

  4.你在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请略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                                    

                                       

                             

(3)害怕回乡

⑴回乡不是回家。

⑵回家是亲切的。记得母亲在世时,回家是那样温馨,是那样顺理成章。一踏上故土,远远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炊烟的竹篱,竹篱后,有慈母倚门而望。

⑶未进家门,早有乡邻,用真诚而纯朴的目光迎候你:"哇,回家来看母亲了。"

⑷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

⑸母亲去世后,家就变飘渺了。但那是我的根,那时陶冶过我的乡情乡音。在那里,我懂得蒲公英是怎么飞的,蚱蜢是怎么跳的,画眉鸟是怎么唱的,它们都在呼唤我回归。

⑹回归是必然的。只是先人已渺,旧居不存,算不了回家,就算回乡吧。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

⑺当我踏上那弯曲的乡路,山还是那座山,村还是那个村。乡邻依旧友好,迎候你的目光也依旧真挚。但语意里有了陌生:"啊,回来看看?"

⑻是的,回来看看。看什么呢?流水依旧白,青山依旧青。但自己的目光已不知往哪儿看,脚步不知往哪儿挪了。

⑼"到乡翻似烂柯人",一颗系念故乡的心,顿时被悬了起来。因为随着母亲的去世,没有了那依恋的那扇柴门,也没有了那一缕炊烟。

⑽于是无可挽回地要坠入从前,黯然地走进童年的记忆,很悲壮地站到昨日以远、来日无多的路口,踯躅复踯躅。在乡邻目光的探询下,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回乡之路,进行一番审视和梳理了。

⑾故乡,是生命的根,在抚摸生命之树的根须时,如果没有结出丰厚的果实来回报,那么你可曾以自己树冠的绿荫,给故乡人送来一丝一缕的清凉?

⑿你会想到自己没有做官,不是荣归故里,你不很富有,不是衣锦还乡。你也不是明星,不为故乡增色。也许,这并不重要,故乡无意苛求于你。只是你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回乡之路,进行一番审视和梳理了。

⒀想到此,你会明白前人为什么会有"近乡情更怯"的感喟了。

⒁你会感喟自己是一只小鸟,在山外的天地里飞了一圈。感喟自己是一条鱼,在人生的江河了漫游一回。如今日暮乡关,想到故乡厚实的土地,能歇你坎坷多愁的奔波,能抚慰你疲惫至极的心灵。于是你回乡,因为你是从这赤条条的来到世上,也是从这里背起行囊,怀着故乡的期待,开始世路风尘的跋涉。而今疲游知还,鸟归林,鱼归渊,回到了生命的源头,你不得不回望一下自己的漫漫长途,也不得不反躬自问:你留在山外世界的行踪、足踪是否歪斜?你是否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你坐食的一饭一粥,是否取之有理有节?而对依旧贫瘠的土地,你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呢?

⒂所以回乡,不只是回到往昔,回到记忆,而是回到生活的始发站,去审读自己生命行程

⒃回家也许你会生出丝丝愧疚,但会因亲情的抚慰而释然。

⒄回乡,面对养育你的土地,你想到故乡的厚恩,未有寸功的回报,你会怵然而惊。

⒅所以,我害怕回乡。

1、作者一开始就说:“回家不是回乡。”从文中可以看出,回家的感觉是      ,回乡的感觉是    。(各用文中的一个词填空)

2、第⑵段说“一踏上故土,远远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炊烟下的竹篱,竹篱后,有慈母依门而望”,“游子”是多么激动啊!请你发挥想象,描述一下“游子“的心理活动。(要求:字数50左右)

3、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4、体会第⒂段中加点词“审读”的语境义,从第⒁段中找出一个与它意义相近的词语      

5、文章结尾,作者说;“我害怕回乡。”请细读短文概括原因。

                                   

6、思乡是中国人的传统的文化心态。请你写出古人表现思乡之情的一句名诗或名句,并说说它和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4)《低头与昂首》

  ⑴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⑵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⑶一支高昂的曲子,它的过门常常是低调的,这在音乐上叫做“软起首”,一开始就把调门定得老高,后面的旋律就无法进行,再美的歌也唱不出来。要想把一颗钉子钉进木板,先要把它的头削尖。低头,既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吗要瞧得起你呢?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⑷低头是我们做人的“软起首”,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A)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B)一颗钉子,后面越来越小,也同样钉不牢木板。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⑸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头被录用,这是不是人生的悖论呢?

⑹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1、文中第⑴段中加点词语“低头”的含义是:             

2、文中第⑷段中加点词语“低头”的含义是:             

3、第⑷段中A、B两句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                                   

4、年轻人打了主考官,反而被录用了,为什么?

答:                                 

5、你从本文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6、请你紧扣“低头”或“昂首”在文中的含义写一句为人处世方面的名言警句。

答:                                 

答案

(1)

1.“轻轻”写出了儿子抱着母亲时动作的轻柔以及那种生怕有所闪失的心理, 表

现出对母亲的敬重、体贴……( 符合题意即可 ) 

  2  原因是 (1) 没有想到母亲是这样瘦小、虚弱;

(2)成人后“我”从来没有这样亲近过母亲,这一抱,我重新感到了一种幸福,一种甜蜜。( 答到意思即可)

 3.抓住“衰老”“虚弱”“瘦小”“散乱苍白的头发”等来描写。有“衰老”,“瘦小”“头发苍白”即得满分。

  4.  C

  5.从“我”对母亲的孝顾、对母亲的真挚情感等方面来组织文字,言之成理即可:

 (2)

  1.“吞”:泛读或博读(生吞活剥,囫囵吞枣)  “啃”:精读(咀嚼消化,强行吸收)

    体悟( 焚香沐浴,如饮醍醐 )(可从文中找答案,也可自己概括。)

 2.层递( 层进、递进 )关系;“吞”是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乔”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意思相符即可)

  3.  A

  4.开放题,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3

1.亲切;害怕

2.要求符合语境、紧扣“亲切”的感受展开合理想象,感情真挚,语言优美。

3.尽自己努力,给故乡做一点贡献

4.回望或反躬自问

5.(1)去审读自己的生命行程。(2)对故乡未有寸功回报。

(4

1、谦虚

2、唯唯诺诺、忍让一切或逆来顺受、低声下气

3、不能。(1)是因为这两句话与第(3)段中的前两句存在前后承接关系。(2)是因为“也同样”这些词暗示了两者的前先不能再变。

4、因为年轻人没有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尊严和人格

5、 “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的同义语

6、如: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