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初三语文会考模拟题(A卷)

2014-5-11 0:10:42下载本试卷

初三语文会考模拟题(A卷)

本试题以《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为纲,以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为本,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运用及迁移能力。试卷分A、B两卷,A卷100分,B卷50分(B卷略)。  

  一、基础知识(2×11)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语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胆怯(qiè)校对(xiào)模棱两可(mú)坚韧(rèn)

  B、溺爱(nì)系统(xì)挑拨离间(jiān)恶心(ě)

  C、拮据(jié)堤岸(dī)锐不可当(dānɡ)颓唐(tuí)

  D、恐吓(xià)造诣(yì)泰然处之(chǔ)恣情(zī)

  2、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风花雪月,世事仓桑,早已熟稔的文字:在这炎热的绝望中,常会弹出一曲别有的风情,发出人间的妙音真迪。

  B、上帝决定惩罚他们,暗中喻告鲁特,叫他挟带家眷离开村庄。并且告诫他离开以后,不准回头看。

  C、富有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D、书藉可以使枯躁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日。

  3、在下列句子的空格处填入相应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国民党将领汤恩伯吹嘘南京城防_______,但人民解放军仅用了24小时就冲破了敌人的防线。

  ②王小玉的演唱真是___________,赢得了满场观众喝彩。

  ③白衣战士们__________,克服重重困难,帮助“非典”患者战胜病魔。

  ④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不断出现,有如_________。

  A、坚如磐石绘声绘色破釜沉舟层出不穷

  B、固若金汤声情并茂无所畏惧雨后春笋

  C、铜墙铁壁惟妙惟肖永往直前如火如荼

  D、稳如泰山栩栩如生无所不为风起云涌

  4、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依次填写恰当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探索者总是面对着未知的世界,每前进一小步_____会增加一百倍的艰险,______这种精神_____是创造精神,开拓精神,_____是冒险精神,献身精神。

  A就因此虽然但B都因此既是也

  C都所以尽管也D就所以既是更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B、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

  C、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D、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谁都不知道,他乘坐哪次车来?要不要去接?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些材料如果单卖共要1000元,可合在一起才330元,价钱便宜了近三分之二。

  B、从他的讲话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励。

  C、这辆自行车没有锁。

  D、我们应该培养自己解决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7、下面对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

  B、那个花白胡子走过来了。(借代)

  C、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夸张)

  D、他好像觉察到了什么。(比喻)

  8、下面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B、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9、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译文:从已经望见到十八日这天是最盛大的。

  B、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译文:借用命令免于斩刑,但戍边死去的人本来有十分之六七。

  C、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D、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译文:先生不知是什么地方人,也没有详细的姓名和字号

  10、作家、作品和文体关联不正确的是()

  A、茅盾—《白杨礼赞》—散文

  B、柳宗元—《小石潭记》—散文

  C、都德—《最后一课》—小说

  D、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消息

  11、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苏州园林》一文采用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层次,运用从个别到一般,用比较的方法突出苏州园林“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这样一个总的、共同的特征。

  B、《沁园春·雪》这首词运用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上阕通过写景,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下阕写人,歌颂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

  C、《石壕吏》一诗以叙事为主,详略十分精当。详写了官吏与差役随意抓人的经过,以深刻揭露官府的罪恶。

  D、《发问的精神》意图是提倡发问,它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的论点不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论点正确。

二、填空(2×7)

  1、《登飞来峰》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

  2、成语“空前绝后”出自陈子昂的哪两句诗?______。

  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_______。

  4、《醉翁亭记》描写了“山间之四时”,其中写夏景的句子是“________”

  5、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一往无前,对理想和真理执著追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6、根据在《愚公移山》中学过的“阴”“阳”的知识,可知陕西的华阴县当在华山的______,河财省的洛阳当在洛水的______。

  7、猜猜他们会是谁:和太阳赛跑最后壮烈牺牲的是______,在生死关头用自己的身体为下一代搭起生命之桥的国家级保护动物是_______。

  三、阅读题(共24分)(一)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紒紜矠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这段文字的论点是:(2分)

  2、这段文字没运用的论证方法是()(2分)

  A、举例论证B、道理论证C、对比论证D、比喻论证

  3、第9句中的四个“常常”可否删去,为什么?(3分)

  4、第10句中“都是这样产生的”中的“这样”指代什么?(2分)

  5、第11句中“学术”和“文化”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3分)

  6、给上面语句分层(2分)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紒紜矠(二)

  ①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处,有一个(ɑ)“死海”。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②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游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真是(b)“死海不死”。

  ③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④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死海水里含有很多种矿物质:有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的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1、选文a、b处引号的作用分别是: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2分)

  2、依次填入选文()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

  A、交界、大约、竟能、估计B、交汇、大概、还能、估计

  C、交界、大概、竟能、统计D、交汇、大约、还能、统计

  3、在第①段中加线词“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

  4、选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

  5、“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句中23%至25%中的“至”可否去掉,为什么?(3分)

  6、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

  A、第①②段引出“死海不死”的结论,其中的两个“死”字含义迥异,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死海的特征。

  B、第③段引用罗马统帅狄杜处决俘虏的传说的目的只是为了增强死海的神奇色彩,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第④段所用的数据都是确数,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死海的含盐量,具有科学性。

  D、短文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介绍了死海的特征。

  E、死海的生态特征是海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死海的本质特征是海水浮力大。

  四、作文(40分)

  阅读下文,按要求写作。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到河边去,怎样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可以到达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走不到河边。后来,有一天,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道:“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许多冤枉路!”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1、细读寓言故事,或扩写问路故事,或抒写生活感受,或议论社会现象……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2、题目自拟,注意联系现实生活提炼主题,全文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C2、C3、B4、B5、B6、A

  7、D8、A9、C10、D11、B

  二、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佳木秀而繁阴。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北面;北面

  7、夸父;斑羚

  三、1、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发明的基本条件。

  2、D

  3、不可以删,这几个“常常”不仅强调所有学问全包括在内,而且强调要善于经常地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

  4、“这样”指代四个“常常”。

  5、不能换,“学术”是人类众多文化活动中的一种,“学术”从属于文化,先说“学术”,后说“文化”是从部分到整体。

  6、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紒紜矠

  (二)、1、a.表特定称谓.b.表强调

  2、C

  3、“这”指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

  4、作诠释,举例子,列数据

  5、不能去掉,23%至25%中的“至”表明是23%与25%之间所有的数据,去掉后就变成23%与25%,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所以不能去掉。

  6、B.C